歡樂頌歌譜_貝多芬歡樂頌歌詞簡譜

《歡樂頌》(德語為An die Freude),又稱《快樂頌》,是在1785年由德國詩人席勒所寫的詩歌。《歡樂頌》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到1824年間,是貝多芬全部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歡樂頌歌譜怎樣?本文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歡樂頌歌譜,僅供參考。

歡樂頌線上播放歡樂頌歌譜

歡樂頌歌譜_貝多芬歡樂頌歌詞簡譜

歡樂頌歌詞

歡樂女神 聖潔美麗

燦爛光芒照大地

我們心中充滿熱情

來到你的聖殿裡

你的力量能使人們

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輝照耀下面

人們團結成兄弟

你的力量能使人們

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輝照耀下面

人們團結成兄弟

你的力量能使人們

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輝照耀下面

人們團結成兄弟

你的力量能使人們

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輝照耀下面

人們團結成兄弟

歡樂女神 聖潔美麗

燦爛光芒照大地

我們心中充滿熱情

來到你的聖殿裡

你的力量能使人們

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輝照耀下面

人們團結成兄弟

你的力量能使人們

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輝照耀下面

人們團結成兄弟

在你光輝照耀下面

你的力量能使人們

人們團結成兄弟

歡樂頌樂曲資訊

《歡樂頌》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到1824年間,是貝多芬全部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作品D大調,4/4拍,是一首龐大的變奏曲,充滿了莊嚴的宗教色彩,氣勢輝煌,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範之作。透過對這個主題的多次變奏,樂曲最後達到高潮,也達到了貝多芬音樂創作的最高峰。樂章的重唱和獨唱部分還充分發揮了四位演唱者各個音區的特色。[2]

席勒的《歡樂頌》,因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響曲在而為人所知。貝多芬22歲時(1792年)就有把這首長詩全部加以譜曲的想法,但當他53歲完成第九交響曲時(1823年),他僅挑選了詩的第一節、第二節前半、第三節和第四節的後半作為末樂章的歌詞。

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意境深邃、氣勢磅礴,其終曲音樂的藝術感染力超過了原詩。但應該指出,席勒的“歡樂頌”本身也是一件藝術作品;它有著嚴整的形式。每行都用四步揚抑格(一重一輕)詩律寫出,非常有規則的。這樣的節奏給人以莊嚴和生氣勃勃的感覺。每節前八行用 a b a b c d c d的交叉韻,後四行合唱部分用 a b b a的套韻。全詩共分八節,各十二行;每一節又分成兩部分,前半八行,後半是合唱——四行。最後一節席勒在往後的集子中刪去不收,原因是詩人自己也看出了它藝術上的缺點。全詩到第七節實際上已達高潮,但熱情奔放的青年詩人,感情象脫韁野馬,收勒不住。還要向前奔跑,故寫出了一些過頭的敗足的比喻。

歡樂頌樂創作背景

這一切預示著貝多芬輝煌和榮耀年代的開始。1814年5月份,貝多芬一生中最重要的歌劇作品《費德里奧》在經過大幅度修改之後再度公演成功;7月份開始,貝多芬被一次次邀請去參加權貴顯要、政治人士的聚會。這時候,拿破崙已經倒臺,歐洲的政治局勢雖然非常複雜,但表面上還是相對穩定的。所以在“和平”以及“慶功”的年代,音樂家、藝術家的價值重新得到了體現。貝多芬作為這些藝術家中的代表和領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待遇和重視。那個時候的貝多芬儼然如同當今“超人氣巨星”。

當然在這段自己最“輝煌”的日子裡,貝多芬對於“共和體制”的理想並沒有因此而有所消退。雖然成天和一些封建統治者相處,但是貝多芬並沒有為此“沾沾自喜”或者“迷失自我”。他依然保持著自己的本性,家中凌亂不堪的局面沒有得到一點改善,自己的言行舉止也沒有因為要和“上層名流”為伍而變得妥協。他只是在一個相對舒適的環境下,繼續著自己的音樂創作和推廣。這種舒適和輝煌延續到1815年,但是和所有人一樣,人生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在高潮過後,貝多芬進入了自己一生中的又一個低潮期。

低潮源自貝多芬的許多顯要友人的相繼去世、患病、破落。由於沒有完整的家庭,貝多芬在此時重新回到了孤獨、寂寞當中。應該說雖然樂聖的一生當中有過陽光普照的時候,但終究還是陰霾多於晴天,貝多芬又不得不回到悲情人物的角色。這時候他已經完全耳聾了,隨著年齡的增大,脾氣也越來越怪癖,性格讓人更加難以捉摸和接近。在一些外人看來,貝多芬已經和一個暴君、狂人無異。同時貝多芬身體健康也開始重新和他作對,肺病和傷寒一直困擾著作曲家。同時這時候歐洲大陸的局勢也使得貝多芬這個一直關注政治的作曲家憂心忡忡,卻無能為力。種種這些,都讓貝多芬無暇再用心去創作大型的交響作品,所以在1814年到1818年這段日子內,貝多芬幾乎沒有驚世的音樂問世,只有少數幾部作品誕生,且其中後來比較出名的只有一部鋼琴奏鳴曲。

這段憂傷的日子,貝多芬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了讀書上,閱讀各種各樣型別的文章、詩歌、劇作。包括荷馬、歌德晚年的詩歌、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威尼斯商人》等,並且寫了很多感悟和筆記。最終貝多芬從這些充滿內涵、充滿激情的文字中,重新喚回了自己的作曲靈感!即使物質生活再怎樣困頓,作曲家在精神世界領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支柱。1818年開始,貝多芬開始從沉默中醒來,一部又一部重量級作品被不斷譜寫出來。

《莊嚴彌撒》、《C大調三十三鋼琴變奏曲》以及作曲家的最後三首鋼琴奏鳴曲(第30、31和32號)是貝多芬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其中的《莊嚴彌撒》更是前後花了4、5年時間創作才得以完成。而且這部作品誕生的時候,距離貝多芬去世只有三年光陰。似乎作曲家已經提前預知了死神的來臨,因此寫下了這部具有神聖意義的宗教音樂作品。但是貝多芬顯然不想用這種方式來了結自己的藝術生涯,在他心中還有更加重要的理想沒有完成,那正是至今傳唱不衰的《歡樂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