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千五百多年曆史的懸空寺,是何緣故要建在這千尺峭壁上呢?

域中之山,莫尊於五嶽。嵩、衡、華、泰名震海外,而恆山卻相對寂寞。然北嶽有二奇,為宇內獨絕:其一為懸空寺,樓閣浮空,虛樓懸秀;其二是百神同悅,三教合一。

有一千五百多年曆史的懸空寺,是何緣故要建在這千尺峭壁上呢?

北嶽恆山,又名常山,是海河支流桑乾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它西銜雁門關,東連太行山,南接五臺山脈,北臨大同盆地,跨晉、冀兩省,綿延約200多千米。

秦始皇時,朝封天下12名山,恆山被推崇為天下第二山。漢代確定五嶽制度時,河北曲陽縣的大茂山為北嶽,直到明代才改恆山為北嶽,並沿用至今。

恆山主峰玄武峰居於山西省北部渾源縣境內,海拔2107米,山高為五嶽之冠,比泰山絕頂還高出近500米。

有一千五百多年曆史的懸空寺,是何緣故要建在這千尺峭壁上呢?

天峰嶺與翠屏峰,是恆山主峰的東西兩峰。恆山雙峰對峙,渾水中流,控關帶河,山勢險要,素有“絕塞名山”之稱,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整個恆山山脈自西南向東北奔騰而來,一座座海拔達2000米以上的山比肩而行,氣勢雄渾。唐代詩人賈島詩云“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點出了恆山的地貌特徵。

有一千五百多年曆史的懸空寺,是何緣故要建在這千尺峭壁上呢?

恆山確有雄險高曠、氣勢森嚴之特色,故留下了許多關隘、古城堡、烽火合等古戰場遺蹟,使恆山人文景觀與其他四嶽不同。

金龍峽居於天峰嶺和翠屏峰之間,峭壁如削,石夾青天,猶如一線,最窄處不足10米。這裡是古往今來的絕塞天險,交通要衝。

有一千五百多年曆史的懸空寺,是何緣故要建在這千尺峭壁上呢?

北魏時,道武帝曾發兵數萬人,在這裡劈山鑿道,開金龍口作為進退中原的門戶。宋代時,楊業父子曾置兵於此,以險據守,抵抗外族的侵入。

恆山寺廟眾多,人稱

“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官八洞十二廟”

。不少殿宇依奇險山勢而建,令人驚歎。

懸空寺

懸空寺始建於北魏後期,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現存建築是明清兩代重修後的遺物。

有一千五百多年曆史的懸空寺,是何緣故要建在這千尺峭壁上呢?

懸空寺面對天峰嶺,背倚翠屏山,坐落在金龍口西崖峭壁上。它的建築構思非常奇特,以崖鑿眼,懸樑鋪石為基,殿宇樓閣與崖體渾然結合。

有一千五百多年曆史的懸空寺,是何緣故要建在這千尺峭壁上呢?

寺門依山勢朝南開,內有樓閣殿宇40間,南北各有一座三簷歇山頂,危樓聳起,對峙而立,從低向高,三層疊起。殿閣間飛起棧道相連,高低相錯,用木製樓梯溝通。

整個寺廟,錯綜而不顯零亂,交叉而不失嚴謹,似虛而實,似危而安,實中生巧,危裡見俏。

有一千五百多年曆史的懸空寺,是何緣故要建在這千尺峭壁上呢?

當地有民謠說:

“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

從谷底仰視,似仙閣凌空,上接雲端;登樓俯瞰,如臨絕壁深淵,渾水中流。

又有古詩道:

“誰鑿高山石,凌虛構梵宮。蜃樓疑海上,鳥道沒雲中。”

生動描繪了懸空寺驚險神奇、動人心魄的景象。

有一千五百多年曆史的懸空寺,是何緣故要建在這千尺峭壁上呢?

寺內主要建築有三官殿、三聖殿和三教殿,其中三官殿為道教天地,三聖殿是佛教世家,三教殿集中國建築文化之大成,中為佛祖釋迦牟尼右是聖人孔子,左是道教老子。

三宮殿殿後挖有許多石窟,成了一半房子一半洞的特殊建築形式。當年的建築者,已經懂得向巖壁要空間的道理了。

有一千五百多年曆史的懸空寺,是何緣故要建在這千尺峭壁上呢?

從殿內側身探頭向外望,但見凌空的棧道只有數條立木和橫木支撐著。這些木樑叫做“鐵扁擔”,是用當地的特產鐵杉木加工成為方形的木樑,深深插進岩石裡去的。木樑用桐油浸過,所以不怕被白蟻咬,還有防腐作用。這正是修築棧道的古法,懸空寺就是用類似築棧道的方法修建的。

除了因地制宜之外,還有什麼其他緣故要把懸空寺建在這千尺峭壁上呢?

有一千五百多年曆史的懸空寺,是何緣故要建在這千尺峭壁上呢?

原來,以前這裡是南去五臺、北往大同的交通要道。懸空寺建在這裡,可以方便來往的信徒進香。

其次,渾河河水從寺前山腳下流過,常常暴雨成災,河水氾濫,人們以為有金龍作祟,便想到建浮屠來鎮壓,於是就在這百丈懸崖上懸空修建了寺院。

另外,凹陷的山勢使得塞外凜冽的大風不能吹襲懸空寺,而寺前的山峰又起了遮擋烈日的作用。

有一千五百多年曆史的懸空寺,是何緣故要建在這千尺峭壁上呢?

據說,在夏天的時候,每天只有3個小時的陽光照射懸空寺。難怪它能夠歷經了千多年風雨甚至地震,迄今仍然牢牢地貼在峭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