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店主帶你賞白釉——古代白色的審美哲學,孜孜不倦的純白追求

一件陶瓷藝術品擺在我們面前,最先帶來視覺衝擊的,無外乎釉色、紋飾和器型。其中,釉色是最直觀、最先打動人心的。真假、年代、價值,都是下一步染著銅臭的考究。我們今天面對顏色眾多的陶瓷,不禁會想,中國古代的陶瓷工匠,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在陶瓷表面追求某一特定色彩。

這既可以理解為一種樸素的審美感情,也蘊含著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乃至哲學層面的表達。從某種角度來說,釉色的沿革史,就是陶瓷生產的沿革史,也是中國浩然歷史長河的中一朵躍起的浪花,雖小,卻是精彩紛呈。

於是,我想寫一寫中國古代陶瓷的釉色,雖文筆粗陋,卻也希望能載道一二,聊慰此心。就從純淨優雅的白釉開始。

古董店主帶你賞白釉——古代白色的審美哲學,孜孜不倦的純白追求

白色在西方倍受寵愛,代表著神聖和純潔,中國對白色的感情卻非常複雜。一方面,喪事穿白衣、投降舉白旗、沒文化之人稱作白丁、戲劇裡的奸詐之人要塗白臉兒,

都是負面的情緒。

元稹有《離思》:

尋常百種花齊發,偏摘梨花與白人。

取白色弔唁亡妻,幾多淒涼哀婉之思。

另一方面,白色又代表著天降吉兆,尤其是白色動物,被歷代帝王視為祥瑞。

如《尚書·中侯》:

湯率白狼,握禹篆

《瑞應圖記》明確說明了白狼出現的意義:

白狼,王者仁德明哲見

又有《史記·周本記》:

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人王舟中

古董店主帶你賞白釉——古代白色的審美哲學,孜孜不倦的純白追求

武王在伐紂途中,因白魚躍舟,就被視作天選之子。

可見,白色淡漠、冰冷的氣質,並不為民間所喜;加之其屬西方玄武,主刑罰戰爭,也讓人心生厭惡。但白色的純潔、縹緲,又符合人們對蒼天神明的想象。

故道家神仙多穿白衣、騎白鶴,

白色也因此在皇家眼中成為君權神授的象徵。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少數民族是崇拜白色的。如蒙古人和伊斯蘭人,都以藍白為“國色”,

直接導致了青花瓷的誕生,

這是後話。

古董店主帶你賞白釉——古代白色的審美哲學,孜孜不倦的純白追求

對白色的複雜感情,似乎並沒有影響陶瓷工匠對它的追求。青瓷是中國誕生最早、譜系最龐大的瓷器種類,白瓷則是青瓷的演變和昇華。

簡言之,將青瓷胎釉裡的鐵和雜質去除的越多,呈現效果就越白。

因此,白瓷的出現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商代的原始青瓷,到隋代張盛墓出土的真正白瓷,這個過程至少延續了一千多年。這也導致學界對白瓷的定義有許多爭議:

南京博物院程曉中先生認為,在塗抹白色化妝土的瓷胎上施透明釉,可算白瓷。故宮博物院馮先銘先生認為,胎釉均為白色才可稱白瓷。上海博物館汪慶正先生則認為,白瓷是在白胎上施以透明釉。故白瓷是胎土的顏色。

但無論何種說法,我們都公認

北魏是原始白瓷的起點

,在此之前只能算青瓷。

古董店主帶你賞白釉——古代白色的審美哲學,孜孜不倦的純白追求

隋代張盛墓 白瓷圍棋盤

南北朝時期,南方青瓷繁盛,北方窯口無力對抗,只得另闢蹊徑攻關白瓷燒製技術,

最終在大一統的隋朝一舉功成,從此奠定了“南青北白”的瓷業格局。

古董店主帶你賞白釉——古代白色的審美哲學,孜孜不倦的純白追求

一、唐朝白瓷

大唐,是中國陶瓷第一個盛世。當時社會經濟空前發展,政府需要大量的銅熔鑄銅錢,因此頒佈了禁銅令,直接導致瓷器代替銅器,進入千家萬戶。

邢窯是唐代白瓷的主力,位於今天河北省邢臺市內丘村。其產品分粗、細兩類,粗瓷面向平民百姓,細瓷則進入權貴之家。還有底刻“盈”字款、“翰林”款,前者專供大盈庫,後者專供翰林院。

《舊唐書》記載:

每歲進錢百億,寶貨稱是。雲非正額租庸,便入百寶大盈庫,以供人主宴私賞賜之用。

古董店主帶你賞白釉——古代白色的審美哲學,孜孜不倦的純白追求

唐代邢窯“盈字款”殘片

百寶大盈庫是皇傢俬庫,並非國庫,由此可見大唐皇室對邢窯白瓷的喜愛。

明晰的產品定位,使邢窯在唐代風行。李肇《國史補》稱其:

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從技術上說,邢窯白瓷技術相比隋朝有了長足進步,其燒製溫度達1380度,堪比現代硬制瓷。但胎土無法做到純白,所以邢窯白釉為乳濁釉,對胎質遮蔽性很強。這與河北瓷土的質量有關。

“北白”指的是邢窯白瓷,而“南青”,則是越窯青瓷。

有趣的是,邢窯似乎在唐初更受皇家喜愛,越窯則在士大夫中盛行。

茶聖陸羽在《茶經》中,正面點評了邢越二窯作為茶器的優劣:

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

古董店主帶你賞白釉——古代白色的審美哲學,孜孜不倦的純白追求

唐代越窯帶託茶盞

陸羽認為邢不如越,代表了當時的文人審美。而皇室喜愛邢窯,某種程度上與李唐開放進取的心態有關,對白色並不忌諱。

總之,白瓷於大唐,真正走上了歷史舞臺。

二、宋朝白瓷

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每個瓷器愛好者都有所耳聞。前四者屬於青瓷體系,定窯則接過了邢窯的衣缽。

相比邢窯在技術上的戮力前行,定窯則坐享其成。白對它來說已經信手拈來,開始轉而追求華美,在瓷口包金銀銅等貴金屬,即所謂“金裝定器”。

宋代林禹記載:

…王進朝謝於崇敬殿,覆上金裝定器二千事、水晶瑪瑙定裝器皿二十事、珊瑚樹一株

可見在北宋前期,“金裝定器”是作為貢品呈進的。

古董店主帶你賞白釉——古代白色的審美哲學,孜孜不倦的純白追求

金裝定器

關於宋定,世人多有兩個誤解。一是金銀包口與覆燒工藝的因果。

很多人誤以為包口是為了彌補覆燒帶來的口沿缺陷(即芒口),此為大謬。既然定窯是貢品,就不可能為追求裝燒量採用有缺陷的工藝,再用昂貴金屬遮掩,此於邏輯不通。

第二個誤解,則關係到定窯的衰落。

葉寘《坦齋筆衡》記載:

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窯器

這裡的“有芒”,很多人理解為有芒口。但既有“金裝定器”,何來芒口之說?所以應是指“光芒刺眼”。沒辦法,誰讓定窯遇到了藝術欣賞水平極高的宋徽宗呢?從此,定窯走向衰落,再未入皇室宮廷。《紅樓夢》中,有一段關於薛寶釵屋中陳設的有趣描寫:

及進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無,案上只一個土定瓶,瓶中供著數枝菊花

土土的定窯瓷器,竟成為曹公筆下對映寶釵“守拙本事”的器物,可見白瓷已從唐代的“白富美”,淪為清代“矮矬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景德鎮的悄然崛起。宋初的景德鎮還叫昌南,本地所產影青瓷,白不如定,青不如越,介於青白之間,卻意外收穫了“類玉”的效果。《昌南歷記》記載:

有民陶玉者,載瓷入關中,稱為假玉器,獻於朝廷……

宋真宗大愛,遂將本朝景德年號賜與昌南,千年瓷都由此定名。

影青也有了“假玉”、“饒玉(景德鎮隸屬饒州府)”之美稱。

古董店主帶你賞白釉——古代白色的審美哲學,孜孜不倦的純白追求

宋朝影青四系小罐

北宋是白瓷在漢族王朝上下風行的最後時期。

南宋偏安杭州,正是青瓷的大本營,曖昧的龍泉梅子青,將朝廷上下迷得“直把杭州作汴州”,白瓷卻成為金朝的寵兒。而到了元明清三代,彩瓷一統江山。白瓷只在宮廷內府驚鴻一現,成為皇帝私人的把玩之物。

三、遼金白瓷

北宋與遼反覆拉鋸,北方几個窯口正處焦灼地帶。遼人每來必擄工匠,由此構建了遼國的瓷業基礎,但質量實在不敢恭維。

南宋時,北方盡歸金人。《金史·太祖本紀》詳細記載了完顏阿骨打以金為國號的緣由:

遼以鑌鐵為號,取其堅也。鑌鐵雖堅終亦變壞,唯金不變不壞…而金之色白

古董店主帶你賞白釉——古代白色的審美哲學,孜孜不倦的純白追求

金代 定窯印花“一帆風順”碟

因此,定窯在金朝發展的理所當然,甚至井陘、霍州、介休等地亦出白瓷,可與定窯比肩。

曾有學者說:“金之文物,遠勝遼元”,指的就是金朝的白瓷。

古董店主帶你賞白釉——古代白色的審美哲學,孜孜不倦的純白追求

一、元朝白瓷

蒙古人看慣了天蒼蒼、野茫茫,眼中都是白雲長空,故以“藍白”立國。皇帝騎白馬、穿白衣、住白帳,白瓷的發展自然順風順水。

元朝是景德鎮御窯模式的發端。

至元15年,忽必烈為求質純祭器,設浮樑磁局,專管皇室燒瓷。元代孔齊《靜齋至正直記》記載:

饒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堊,每歲差官監造器皿以貢,謂之“御土窯”。燒罷即封,土不敢私也

“白如粉堊”的景德鎮高嶺土,為白瓷巔峰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但在元朝,“樞府釉”白的並不耀眼,其特點為白中泛青、乳濁不透,配以瓷胎上的暗刻紋飾,有著朦朧的美感。

除了“樞府”款,還有“太禧”、“東衛”,均為元庭定燒。

古董店主帶你賞白釉——古代白色的審美哲學,孜孜不倦的純白追求

元代“樞府釉”梅瓶

二、明清白瓷

明清時期的白瓷,只要說明白一件事就可以了,那就是永樂甜白釉。

很難想象雄才大略的永樂皇帝,為何花大心思燒製甜白,成就白瓷之王的盛名。有一種說法是,永樂因篡位稱帝,自覺愧對朱元璋,故酷愛白色,以證其孝。

拋開原因不談,永樂對白瓷的喜愛確實到了痴迷的程度。一次,有人進貢玉碗,永樂不喜退回,並說:

朕朝夕所用中國磁器,潔素瑩然,甚適於心,不必此也。況此物今府庫亦有之,但朕自不用。

又有《宣宗實錄》記載:

命行在工部江西饒州府造奉先殿太宗皇帝几筵、仁宗皇帝几筵白磁器祭器

可見宣德皇帝也深知父親白瓷之好。

古董店主帶你賞白釉——古代白色的審美哲學,孜孜不倦的純白追求

永樂甜白高足杯

永樂甜白之所以成功,在於徹底去除了金屬呈色劑的干擾,在景德鎮“白如粉堊”的高嶺土上,直接施透明釉,從而呈現白裡透白的效果。

道理看似簡單,實則極難。

第一難點在於工藝。

永樂甜白是半脫胎、脫胎工藝,旋坯十分艱難,少一刀則厚,多一刀則廢。如此薄的瓷胎,燒製時間也極難掌握,短則生、長則過。

第二難點在於胎土釉料的配方。

實驗得知,甜白胎體雲母含量較多,石英顆粒大小均勻,比元代樞府釉更為精細,這源於永樂時研發的瓷石與高嶺土配方。同時,甜白釉中存在大量固體微粒和小氣泡,使入射光產生強烈散射,自然白的更為純粹。這也造成其釉面有比針眼還小的棕眼,星羅棋佈。《世物紺珠》記載:

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其時以棕眼、甜白為常…

甜白自誕生以來,備受名家讚揚,卻不知以何命名,方能顯其白。直至16世紀,白砂糖在中國普及,人們才找到了永樂白釉的最佳形容詞——“甜白”。

這一個甜字,讓人覺得白到了咽喉、白到了心裡,是一種視覺到味覺的轉化和共情,最終形成發自內心的白的感受。其妙處只可意會,不能言傳。

古董店主帶你賞白釉——古代白色的審美哲學,孜孜不倦的純白追求

永樂甜白綬帶瓶

自永宣後,有明一代再未嘗試過白釉的燒造,直至清康雍乾三朝才開始仿製。這三位皇帝因對瓷器的酷愛,加之當時大清國力強盛,幾乎仿燒了瓷器史上的所有名品,多有超越之作。

唯獨白釉與永樂甜白相比,總是差了一絲絲感覺。

對此,馬未都先生總結道:

康熙失之於硬;雍正失之於膩;乾隆失之於薄;而永樂甜白,不硬而酥,不膩而甜,不薄而淳,展現了一代白釉之王的風采。

古董店主帶你賞白釉——古代白色的審美哲學,孜孜不倦的純白追求

之所以將德化白瓷單列,

一是因為德化窯是歷史上專燒白瓷的著名窯口,並延續至今,其產品極具特色;二是因為在17、18世紀,大量德化白瓷出口歐洲,“中國白”在世界上闖出赫赫聲名。

德化陶業歷史悠久,甚至可追溯至新時期時代。但真正使其名聲大噪的,是著名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他在遊記中寫道:

知此刺桐城附近有一別城,名稱迪雲州,製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除此港外,他港不制此物,購價甚賤

正因為有此一節,當德化白瓷真正大量出口歐洲時,義大利學者將其稱為“馬可波羅瓷”,法國人稱之為“中國之白”,日本人稱之為“白瓷中的白眉”,認為德化白瓷“可稱為中國古今獨一無雙的優秀作品。” 歐洲由此掀起了仿製德化白瓷的熱潮,直接導致了歐洲硬制瓷的誕生。

明朝是德化白瓷的鼎盛期,一大批優秀瓷工脫穎而出,將德化窯獨特的人物瓷塑發揚光大

,何朝宗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晉江縣誌》記載:

有何朝宗者,寓郡城,善陶瓷像,為僧迦大士,天下傳寶之人

古董店主帶你賞白釉——古代白色的審美哲學,孜孜不倦的純白追求

何朝宗 送子觀音

他擅長雕塑神仙佛像,運用“捏、塑、雕、鏤、貼、接、推、修”八字技法,人物形神兼備,獨步天下,尤以觀音、如來、達摩、羅漢最為傑出。馬未都先生曾評價道:

以陶瓷之脆性,表現衣褶之柔軟;以陶瓷之生冷,表現肌膚之溫潤;德化白瓷堪稱一絕,前後無人能與之比肩。

除了精湛的技藝,德化絕佳的礦產資源,也是白瓷繁盛的重要原因。

這裡的瓷土質軟、色白、易塑形;釉料乳白如凝脂,迎光透視則微顯肉紅,人稱“美人紅”,

非常適合人物瓷塑的燒製。

最後,德化窯比鄰眾多優良海港的地理位置,也是其成為中國瓷器外銷先鋒的重要因素。

泉州港自唐至元,都是中國四大對外港口之一。明朝廢除海禁的隆慶開海,開的又是漳州月港。明張燮在《東西洋考》中記載:

德化瓷從月港出口者,為數極多。

清朝,廈門港又異軍突起。德化窯的崛起,這三大海港功不可沒。

古董店主帶你賞白釉——古代白色的審美哲學,孜孜不倦的純白追求

清·德化窯達摩立像

總之,德化白瓷以其獨一無二的人物瓷塑和優勢的地理位置,完美適應了歐洲審美及遠洋運輸的需求,最終成為洋人眼中價比白金的奢侈品。

直到今天,我們走在歐洲的大街小巷,還能很容易的見到德化白瓷的身影。它們在異國他鄉,默默訴說著當年震撼世界時的輝煌。

古董店主帶你賞白釉——古代白色的審美哲學,孜孜不倦的純白追求

雖然白色有著各種各樣負面的含義,但民間樸素的審美眼光還是無法拒絕它的美。

俗語有“要想俏,一身孝”,證明了“白衣飄飄”在各個年代都有著廣泛的審美市場。還有陳慶之、趙雲、薛仁貴這些白袍將軍,集顏值、頭腦、武力於一身,成為少女們的心中夢想。也許正因為此,中國古代的陶瓷工匠才會對白瓷如此執著。

北魏成為白瓷的發端,似乎不是偶然。

當時老莊盛行,文人多隱逸,這種簡淡思想讓白色風流一時。

晉人張敞《東宮舊事》:

晉朝太子大婚,新人身著白縠衫,白紗衫,或白絹衫,系紫結纓

晉太子大婚,竟然如同當今的西式婚禮,身著白衣,令人嘖嘖稱奇。

唐代,白瓷真正登上了歷史舞臺,既走進了千家萬戶,也登上了皇宮殿堂。邢窯白瓷與越窯青瓷的一番比鬥,似乎以平局收場。

北宋前期,理學盛行,社會風氣一改大唐的雍容華美,轉為抱朴簡素。當時的平民多穿白衣,這種風氣讓定窯一度繁榮。

但好景不長,大藝術家宋徽宗一句“定器有芒不堪用”,結束了北朝至北宋的白瓷盛世。其後,白瓷多是平民手中的常用物,隨意擺放在床頭案邊。

古董店主帶你賞白釉——古代白色的審美哲學,孜孜不倦的純白追求

北宋 白衣仕女圖

中國文人士大夫的審美,一直都有股擰巴的勁頭兒。要求白,又不能白的太過,白的刺眼。“有芒”的定窯白瓷,因此被打入冷宮。

說綠不綠,說藍不藍的青瓷,卻曖昧的讓文人墨客心中瘙癢。雍正爺那麼挑剔的眼光,他仿燒的甜白,就因為缺乏了一點點“膩”味,多了一點點剛硬,謬之千里。

古董店主帶你賞白釉——古代白色的審美哲學,孜孜不倦的純白追求

雍正白釉

所以,永樂甜白作為“白釉之王”,其最迷人之處,就在於它白的圓潤,白的內斂,在硬和酥,膩和甜,薄和淳之間,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種種細微奧妙之變化,非深諳此道者不能辨也。

白釉,從未像紅釉那般迎合了中國人的傳統審美,從未像黃釉那般代表了皇室的尊貴與威嚴,從未像青釉那般騷動了文人墨客的心。

它一直在人為賦予的負面與正面的情緒中轉換,趕上社會開明、老莊盛行、理學興盛、皇帝心愛,便趕緊站出來一展身姿。大多數時間,它只能作為青花與彩瓷的襯托,等一句潔白透亮的評語。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如今的中國人,似乎更缺乏欣賞白釉的審美底色。景德鎮的各大窯場,青花和粉彩是永遠的主角。這與當下浮躁、逐利的社會心態不無關係。歷史告訴我們,白釉的盛行年代,都是簡素、隱逸的哲學深入人心之時。不過,雲淡風輕的白釉似乎並不在意,它永遠都不會熱烈的推銷自己,而是用一種清冷、絕世的姿態,等待人們再次擁有發現白釉之美的心靈。

古董店主帶你賞白釉——古代白色的審美哲學,孜孜不倦的純白追求

《瓷之色》

《試論中國白瓷的起源》

《馬可波羅“中國白”細考》

《明清時期德化白瓷瓷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