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的淒涼下場——被唐太宗摔碎的鏡子

唐太宗李世民與他的臣子魏徵的故事,曾被世人所津津樂道,並且當成千古美談一直流傳至今。李世民曾經說過:以銅片則為鏡子可以將衣服的領子穿正,以歷史作為鏡子就可學習治國之道,以人作為鏡子就可以明辨是非得事。在魏徵死去的時候,李世民特別傷心的說:“我失去了一面最為寶貴的鏡子。”誰成想還沒過多久,李世民就親手砸了那塊叫做魏徵的鏡子,翻臉的速度絕對比翻書還要快。

魏徵的淒涼下場——被唐太宗摔碎的鏡子

河北人魏徵曾經是太子李建成手底下的重要謀士,只不過發生玄武門之變後,被李世民抓了起來。李世民審問魏政,問他為什麼要與李建成狼狽為奸,給李建成出謀劃策與自己作對。即使淪為階下囚,魏徵仍然很有骨氣的跟李世民說,當初太子若是能早早聽從我的意見,那他今日便不會落得如此下場。聽到魏徵這麼說,李世民非但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此人很有骨氣,可委以重任。

魏徵的淒涼下場——被唐太宗摔碎的鏡子

在唐太宗李世民剛剛登基不久,他正是心懷天下想要有一番作為的時候。勵精圖治的李世民經常將魏徵帶在身邊,有時候在寢殿裡也會帶著魏徵,與他一起討論自己在政治方面的所作所為。魏徵本來就是一個有治國之才的謀士,碰到李世民這樣的明君,真是士為知己者死,必須得竭盡全力輔佐。對待唐太宗的提問,魏徵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唐太宗也很給魏徵面子,基本上他所說的都會認真聽取之後採納。不光如此,他還經常誇讚魏徵。

由於魏徵這個人性格十分的耿直,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有啥話都敢當面說出來,他前前後後總共勸誡了唐太宗200多次,為唐朝初期社會經濟能有如此繁榮的局面,也是出了很大的力氣。

魏徵的淒涼下場——被唐太宗摔碎的鏡子

某次,唐太宗準備對關中地區進行招兵,魏徵極力勸阻,他認為唐太宗招16到18歲的男子會造成未來勞動力的減少,以及土地無人耕種,賦稅難收,財政空虛。於是唐太宗便聽取了魏徵的建議。還有一次,李世民在官員的奉承下,想去泰山封禪,順便告訴大眾百姓自己的德行如何。沒想到魏徵更加耿直,他告訴唐太宗,從隋末以來,全國各地經常會發生戰亂,搞得百姓民不聊生,大片的土地無人耕種,各個地方都受到了極其嚴重的破壞,一直到現在都沒能很好的恢復過來。如果唐太宗選擇這個時候去封禪的話,那是必要帶上很多的官兵衛隊以及朝廷官員。這一路上每到一個地方,該地方的官員以及老百姓就得勞師動眾嚴陣以待,勢必會給百姓造成極大的經濟負擔。聽了魏徵的話,唐太宗想到了隋朝當初滅亡的教訓,這才取消原本想要去封禪的計劃。

魏徵的淒涼下場——被唐太宗摔碎的鏡子

某天唐太宗再次問魏徵,為什麼歷史上君王,有的會是明君,而有的會成為昏君呢?魏徵告訴唐太宗,想要全面的瞭解某件事情,就需要多角度的去觀察去看,全方面地聽取各方意見,這樣才能對事物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如果只是單方面的去看去觀察的話,很容易就犯侷限性的錯誤。

魏徵的淒涼下場——被唐太宗摔碎的鏡子

同時,魏徵還經常會勸誡唐太宗要學會居安思危,對待治理國家的態度問題上要始終保持著小心翼翼,兢兢業業。之後魏徵覺得唐太宗隨著在位時間的加長,不像剛登基那會體恤百姓,勤於治國,也變得樂於享受不再勤儉節約了。於是他就再次寫了一封諫書,想要提醒唐太宗保持初心。唐太宗收到了魏徵的諫書,看過後明白自己確實是有些耽於享樂了,於是他就將魏徵的諫書貼在了辦公室的牆上日日觀看,勉勵自己要做一個為國為民的明君。

魏徵的淒涼下場——被唐太宗摔碎的鏡子

可惜沒過多久,唐太宗關於魏徵的一切想法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首先在魏徵生前曾經私下地向唐太宗推薦的杜正倫,因為犯了大罪而被罷免官職,侯君集也因為參與謀反而被處死。這些事在李世民的心中產生了不少小疙瘩,他漸漸的有些懷疑魏徵,是否真的像他看上去那麼老實,魏徵有沒有幹過結黨營私的事情呢?於是唐太宗就將調查魏徵這件事放在了心上,隨後他得知魏徵竟然將寫給自己的諫書給了專門記錄歷史的官員觀看。唐太宗肯定魏徵時時勸諫自己就是為了博取一個清正的名聲,感覺情感受到欺騙的唐太宗,很是憤怒的下旨取消掉了魏徵長子魏叔成為駙馬的機會,可即使這樣無法發洩唐太宗心中的怒火,還是很氣憤的唐太宗來到魏徵的墳墓前,親手將魏徵的墓碑砸壞,這才算是將怒火發洩了出來。

魏徵的淒涼下場——被唐太宗摔碎的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