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瓶頸:練•學•悟 (二)

原創 曾漢中

感悟乒乓

其次是學。

學習是一種重要的人生態度,它使人聰慧進步,充實受益,古往今來備受推崇。乒乓球作為一門大學問,有太多需要我們學習探究的東西,要想不斷上進,就必須像植物的根系一樣,紮根學習的土壤隨時隨地汲取有益的水分和養分。

突破瓶頸:練•學•悟 (二)

從一定意義上說,學和練是一個整體,密不可分,互為表裡。學是導引,為練指明方向,是水平提高的關鍵;練是基礎,也是學的體現,是水平提高的前提。學而不練,無異於紙上談兵;練而不學,不過是遊戲的機械重複。對於業餘球迷來說,無人教、基礎薄、時間少是不爭的現實,也決定了我們主要的學習方式只能是自學。所幸如今的自學環境真是太好了,種類繁多的教材書籍,數不清的教學、實戰網路影片,還有重要賽事的電視直播,可以讓人得到正確直觀的學習,和我們幾十年前的條件相比,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不可同日而語。但在我看來,這些東西還只是外在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有顆永不滿足、不斷向上的進取心。有這顆心,球場內外皆課堂,沒有條件可以創造條件來學習;沒有這顆心,條件再好也學不進去。球友C君比較少來球館打球,每次來就有些新招。不是多了幾種發球變化,就是冷不丁亮出直拍橫打,要不就是在底板膠皮上不斷變換嘗試。最近一次來,則是練了一招正手位用背面反膠拉弧圈球的技術,雖然還不實用,但很獨特。本來實力就不差,新招又使他如虎添翼,總讓人感到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只是這樣的人不太多,更多的人在技術基本定型後,打起來就是那老幾招,有的發球好,衝球猛,殺傷力強;有的接發球好,搓球穩,相持能力強;有的倒板嫻熟,控球好,伺機還有一板正手強攻。我個人則是推擋比較突出,節奏快,別人一般不太適應。因為有幾樣過得去的看家本領,可以和一些相當水平的人周旋,不免就安於現狀,動力不足。儘管心裡也很想再提高,卻不願付出時間精力的代價練一些新招,或者有種未老先衰的心態,認為自己該會的都會了,不會的再怎麼學也不會。球也常打,除了熟練程度提高以外,水平難有大的提升。“小富即安”的惰性心理,葉公好龍的心態,是學習進取的最大障礙,所以,最需要戰勝的往往是自己。突破自己,是需要動力的。這動力,可能源於特定的物件,比如有些人就是把身邊比自己略強的球友設為標杆,以激勵自己實現對他們的超越。也可能來自負面的刺激,球友Z君原先只是玩玩球而已,什麼勝負輸贏並不上心。一次比賽由於對手的傲慢冷落,他痛下決心,一年之內非把此人贏下不可。經過發狠的勤學苦練,他如願以償,也從此進入鐵桿球迷行列。

突破瓶頸:練•學•悟 (二)

傳說蒲松齡落第後,為自己題了一副勵志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或許就是這樣的立志,才成就他後來寫出《聊齋志異》這樣的宏篇鉅著。有足夠的激勵動力,不管從事什麼行當,進步和提高都是遲早的事。真想學點東西,不一定要正兒八經拿著書本看,對著影片學,留心處處皆學問。球場休息間隙,看看球友之間的比試,特別是留心看看別人怎樣應對自己處理不好的球路打法,從中可以得到啟發。就是水平不很高的,通常也有他的亮點特色,有的搓球好,球風穩健,有的發球好,變幻莫測,有的發力好,進攻兇猛。這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們可以實行“拿來主義”,學人所長補己之短。電視裡的賽事直播,不僅有激烈對抗、勝負懸念,還有主持人和解說嘉賓的精彩點評,深入淺出,即興發揮,對我們閱讀比賽、加深對球的認識和理解,遠比教科書要生動豐富得多。天涯何處無芳草,只要是學習的有心人,隨時隨地都會有值得學習和聯想的東西。更直接的學習,是來自身邊知根知底的球友。一個人能力再強,眼界再高,總會有自己的侷限和盲區,周圍的人從不同的角度看,能幫助自己把問題看得更客觀些,這就是所謂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然,這需要有良好的交流切磋的氛圍。有的人比較內向,不太善於和別人互動交流;有的人比較自信,總認為自己的問題自己更清楚,別人說的不符合自己的實際。如果能敞開心扉,多聽聽別人各種不同意見想法,對於從自己以外的角度來全方位認識自己,總是有益無弊的。有的不妨“拿來”試試,說不定會幫你開啟思路,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感覺不適合自己的,也不妨分析分析,引起警惕。比如朋友們對我提得比較多的是,進攻意識不強,許多可以起板的機會沒抓住。而我的考慮是,我的推擋比較穩健,可攻可守,一般情況都可以應付,如果要多起板或加強側身攻,怕成功率不高,還要多消耗體力。但由此我知道自己的球風還不夠強悍硬朗,獲得的一個重要提示是,到了比分落後、局勢不利的情況下,該搏殺還是要搏殺,用破釜沉舟來以求一逞。

突破瓶頸:練•學•悟 (二)

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確實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裡,但對解決問題嚴重缺乏信心,認為自己做不到,比如直拍選手的推擋差,橫拍選手的小球差等等,覺得自己都試過練過了,提高不了。須知,要想突破瓶頸,總是必須學些新東西、在某些方面有所改進提高的,要不就只能在原地打轉轉了。我的體會是,對長期學不會練不好的技術,一定不能失去信心,思想上要有長期作戰的準備,眼睛盯著它,頭腦想著它,堅持不懈假以時日,是有可能把它練出來的。拿我來說,一直學不會練不好的技術主要有兩項:不會拉弧圈球,不會發強烈下旋球。但多年來並沒有放棄,一直想著要解決它。如今在特定套路下已能發出較強烈的下旋球(下文還將談及),弧圈球偶爾也能拉上一兩個,不敢說已掌握,還需大大的努力。對業餘選手來說,技術不全面是一個常見的短板,導致戰術組織捉襟見肘,變化手段不夠豐富。比如,很多人有兩個“短”處:不會發短球,不會擺短。以我體會,學會這兩招是很實用的,發短球,除了讓對方不好接之外,還可以牽制他側身攻的企圖;擺短,可以讓對方難以組織有效進攻,和搓長結合,多了一種戰術變化的選擇。有短有長,以短顯長,變化就豐富了。更重要的是,能把球打短,說明手法比較細膩,小球技術比較好,往往是打大路球的人所缺乏的。所謂大路球,其表現是動作大,用勁大,線路長,攻勢猛,和短球的搓、擺、吸的輕柔機巧相比,風格完全不同。學會把球發短打短,是完善技術體系的重要一環,關鍵是自己要有這樣的認識和想學想用的願望。儘可能完善自己的技術體系,對於爭取主動、盤活戰術手段是非常重要的。拿我來說,發球不轉一直是塊心病,我知道這和不正確的握拍方式有關——三隻手指平行頂在底板上,當然發不出很轉的球。嘗試了很多辦法,都不能如願。直到在電視上看到有選手發正手位逆向球,球拍由裡向外切,這樣頂住的手指就不會造成干擾。立馬試了試,球一下子發轉了,而且是又快又轉,想不轉都難。有一位賽場上多年的老對手,我窮盡了所有發球手段,都不能讓他吃發球,沒想到學會這一招後,發他反手位的直線急下旋,他怎麼也接不好,幾乎每球必吃,幾近崩潰。就這麼簡單一招,加上配合發相似動作的不轉球,一下子變成壓垮旗鼓相當的對手的最後一根稻草。這說明,只要有心,並且找對路子,對理解能力比較強的成年人來說,學習新技術相對容易。另一種學習就難了,要糾正某種定了型的技術或者習慣動作,把它往正確軌道上拉,就遠比學新的難得多。比如我之所以拉不好弧圈球,就是因為打慣了撞擊式的扣殺,摩擦的感覺怎麼也找不著。又比如,在雙方對推對搓的相持中,如果用反面長膠磕一板拱一板,球突然改變旋轉節奏,可以收到奇效。但想得好好的,打起來往往就忘了——根深蒂固的習慣和意識,也是自己的攔路虎。對於球齡長年紀大的人來說,轉換意識改變習慣是要有點耐心的,畢竟一口吃不成胖子,一天蓋不起大樓。但也不應當因此而放任自己無所作為。我們可以對自己有個不高的要求,就是爭取每天學一點,改一點,哪怕在細枝末節上能有些微的改進提高,那麼日積月累,積少成多,量變就可能成為質變,進步就很可觀了。高山不辭土石才有其巍峨,大海不棄涓流才有其壯闊,很多時候,細微的改變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譬如落點意識的增強,節奏的變化與控制,習慣的攻球線路的改變等等。再退一步說,如果認為自己技術動作已經定型,難有大的改觀,那麼至少可以在加強戰術意識和球路變化上、在深化對球的認識理解上多下功夫,這是到老都可以不斷提高的方面。我們對突破瓶頸的理解,不在於要讓自己提高到哪裡去,只是希望堅守一個理念,今天要比昨天有收穫,今年要比去年有進步,往低裡說,對自己有個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