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焦慮、憤怒...總是被情緒問題困擾怎麼辦?

一個真實的故事

這是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

香港一位女士,有一雙可愛的兒女,婚後一直跟公婆住在一起。

丈夫一家對她都很好,但很多時候因為習慣和觀念不一致,她感到很不自在:

☞比如她喜歡睡懶覺,婆婆習慣早起,每次起床後還會叫醒她;

☞比如她想保持身材,但婆婆說女人就該有肉,還幫她盛飯、夾菜,讓她很有壓力;

☞比如在教育問題上,公婆總是無意識地偏袒小的,委屈大的,怎麼說都不聽……

她多次跟老公提過搬出去住,但老公讓她“不要想太多”,她一想,也是,老人家也是一片好心,

自己“忍忍就好了”

可這一忍,竟把自己忍出病來了,一查,肺癌晚期。

家人問她有什麼需要,她只說希望丈夫、兒女每天都來看看她,而事實上,她丈夫基本上每晚都睡在病床旁陪她。

家人聽著不對勁,於是,便給她請了一個心理諮詢師。

催眠過程中,諮詢師問她:“你這輩子最大的心願是什麼?”

她說:“希望有一個自己的家,跟丈夫、兒女在一起,有自己的房子,不用很大,幾十平方也可以,可以看到外面綠植。”

心理諮詢師繼續問:“那你希望住多久?”

“不用很久,幾個月就好。”

原來,那些不自在的感覺並沒有消失不見,而是以癌變的方式,來告訴她:

你有一份情緒,需要被看見;

你有一個願望,需要被滿足。

於是,丈夫申請了一個特護病房:一個30㎡的、帶有小會客室的套房。

透過臥室,她可以看到外面的草坪,而小會客室,白天用來招待朋友和供孩子們活動,晚上供丈夫休息。

她終於如願了,

但代價竟是——自己的生命。

悲傷、焦慮、憤怒...總是被情緒問題困擾怎麼辦?

多少身體上的病,都是情緒打了敗仗

故事令人唏噓。但現實中,我們又何嘗不是這般無奈:

●表達自己的需要,卻被人說“別鬧了”;

●想盡情哭一場,卻有人勸你“應該堅強”;

●想要一個擁抱,對方卻說“都老夫老妻了”;

●想守住自己的立場,可又怕破壞關係……

最後,都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自我消化——

於是,

我們在快樂的時候不敢快樂,悲傷的時候也只能偷偷哭,憤怒的時候更是隻敢攻擊自己。

就像蔡康永在一次專訪中說的:

「我們的認知系統裡,總是存在著“樂觀是好的,悲觀是不好的”、“外向是好的,內向是不好的”、“自信是好的,自卑是不好的”等各種過於“正確”的觀念。

所以選擇去

迎合社會標準,去強迫修正自己

。」

其實,所謂的情緒,就像一位位使者,帶著資訊和使命而來,提醒我們照顧自己的需要。

當我們視而不見時,一位位使者就成為集體示威遊行者了,它會攔住我們前進的道路、它會突然襲擊傷害我們,甚至會毀滅我們親手建構的世界。

有研究指出,與情緒有關的疾病,目前已達

200多

種,而

70%

以上的人還會遭受到情緒對身體器官的“攻擊”。

像我們常見的頭痛、胃病、各種癌症,都跟情緒的壓抑有關。

還有更加隱蔽的情況,就是伴侶之間不能化解的矛盾,會在性器官上呈現病症,尤其是女性。

曾經有一位朋友,她前夫有了外遇,她就得了嚴重的盆腔炎,久治不愈,不能有性生活。

真相是,身體在用病症幫她表達憤怒:“不!我不會再跟一個背叛我的人在一起!”

但她比較幸運,離婚後找到一個真正愛她的人,結合適當的調理和治療,病也痊癒了。

所以,不要再覺得每一次的壓抑、控制、忽視、否定都能“忍忍就好了”。

“忍忍”不會讓我們變好。

相反,“忍忍”更像是給自己埋了一枚定時炸彈,如果不及時處理,它就會在你想不到的時間,想不到的地方,以你想不到的方式爆發。

悲傷、焦慮、憤怒...總是被情緒問題困擾怎麼辦?

讓情緒流動起來

所以,武老師常說:

“不要憋愛,也不要憋恨,不要憋哀,也不要憋怒;

讓內在的情緒流動起來,黑色的恨就會轉化成白色的愛與陽光,滋養自己。”

悲傷、憤怒、恐懼、內疚、嫉妒和羞恥,當我們開啟這些感覺的通道,生命力就會在我們身上流動。

但真正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第一,看見情緒,發現癥結所在

任何一種情緒都可以讓我們能夠及時迴歸內在、發現問題,例如:悲傷也許是對愛的渴望,焦慮也許是需要被肯定,憤怒也許是在提醒你邊界受到了侵犯……

第二,解讀情緒,區分事實和想法

這是真的嗎?還是隻是頭腦裡的想法?我們內在正在發生什麼?我可以自己買組自己嗎?如果不能,我缺少的到底是什麼……

第三,表達情緒,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每一次情緒的表達都是成長的契機,例如:樹立自己的邊界,敞開自己,拉近彼此的距離,或者變成行動,從中獲得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