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作為文治、武功如此突出的皇帝,為什麼會李治當接班人?

說到唐高宗李治,給人的感覺就是軟弱無能,能力不強,最後還得依靠武則天幫助他治理朝政,最重要的就是在他去世後,他的大唐江山還讓自己的女人武則天給奪去了,可以說李治絕對是古代最憋屈的帝王,因為他夾在李世民和武則天中間,而且這兩位在歷史上的名聲都是非常響的,更加顯得李治是軟弱無能的君主,那麼既然李治如此窩囊,李世民作為文治武功如此突出的君王,怎麼會選擇李治這樣的接班人呢?

李世民作為文治、武功如此突出的皇帝,為什麼會李治當接班人?

其實,人們有這樣認識很好理解,畢竟無論是影視劇還是文學作品,李治的形象都不是高大上的,反而是軟弱無能的平庸君主,在他統治時期,甚至和武則天並稱為“二聖”,也是他親手教會了武則天處理朝政的能力,讓武則天在治理朝政的時候培養了大量的親信,才會讓自己的兒子李顯和李旦即便是成為皇帝,依舊只能夠成為武則天的傀儡,就是最後他的陵墓也是因為武則天才被人們熟悉,也就是說人們在提到乾陵的時候,想到的往往就是武則天的無字碑。

李世民作為文治、武功如此突出的皇帝,為什麼會李治當接班人?

那麼如果歷史上的李治,真的是如此的軟弱無能的話,憑藉著李世民的英明神武,能夠駕馭手下一大群文臣武將,而且是在古代歷史上都榜上有名的文臣武將,怎麼看他也不是糊塗的帝王,而他能夠選擇李治作為繼承人,說明我們印象中的李治,絕對不是那麼簡單的人物,相反李治做出的功績,證明了李世民選擇他繼承皇位,才是最正確的決定,我們聽過歷史上的真實記載,也就能夠明白李治到底是不是軟弱無能、能力平庸的君主了!

李世民作為文治、武功如此突出的皇帝,為什麼會李治當接班人?

第一點,李治真的軟弱無能嗎?不但不平庸,反而是英明神武的帝王。

我們縱觀歷史,很多時候軟弱僅僅是一個人的外表,或者說是一種偽裝,尤其是作為古代的皇子,往往不管他們是否願意,都會陷入權力的爭奪中,比如漢文帝在成為皇帝之前,作為劉邦最不被喜歡的皇子,受封為最貧瘠的代地,而為了不讓自己受到呂后的殺害,只能夠將自己偽裝,才能夠躲過呂后的殘害,當然李治並不是偽裝,根據《舊唐書》記載:

幼而岐嶷端審,寬仁孝友。

也就是說李治這個人的性格特點就是寬厚待人,與其他能力出眾的兄弟們比較的話,自然也就會給人一種能力平庸的感覺,但是他真的平庸嗎?其實我們透過他成為皇帝后的功績,就能夠明白讓一點也不平庸,反而非常的強勢!

李世民作為文治、武功如此突出的皇帝,為什麼會李治當接班人?

在李治上臺之後,為了能夠徹底掌控皇權,透過“廢后”,冊立武則天為皇后,徹底剷除了執政路上的最大障礙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在這件事情上李治的表現可一點也沒有手軟,對待一位扶立他成為太子,並且讓他坐穩皇位的最大功臣長孫無忌,他的親舅舅,李治沒有一點仁慈之心,如果沒有他的首肯,長孫無忌以及長孫家族會那麼悽慘嗎?而這件事情也徹底剷除了關隴貴族在朝政上的影響力,長孫無忌成為關隴貴族最後一位代言人,這樣一件事情足以顯示出他並不是軟弱無能的。

李世民作為文治、武功如此突出的皇帝,為什麼會李治當接班人?

而且在李治的統治下,李治繼續延續了李世民時期的政策,使得唐朝的實力繼續增長,創造了“永徽之治”的盛世局面,最重要的就是唐朝在李治的治理下繼續開疆拓土,疆域達到了唐朝的極盛狀態,這可是被人們稱讚的李世民、武則天甚至李隆基都沒有達到的壯舉,能夠完成這樣的政績的皇帝,怎麼可能會是一個軟弱無能平庸的君主呢?

如果真的是那樣的話,可能他的皇位都是坐不穩的,比如晉惠帝不就是這種情況嗎?整個江山陷入了“八王之亂”的混戰中,相反我們看看李治治理時期的唐朝,除了妹妹高陽公主和駙馬房遺愛造反之外,還有其他人能夠威脅到他的統治嗎?

所以李治在唐朝的歷史上才是最關鍵的一個皇帝,因為他才是真正的“貞觀遺風”,並不是武則天,要知道武則天時期因為奪了唐朝的江山,為了武周江山的穩固,殺害了大量的文臣武將,導致了唐朝李世民和李治時期打下的大片疆域幾乎全部喪失,而且武則天重用酷吏,迫害了大量的忠臣武將,如果這件事情放在其他皇帝的身上,早就被人們罵成昏君了,比如清朝的雍正皇帝,因為放棄了貝加爾湖一代的領土,不也被後人詬病嗎?更何況是武則天這樣喪失廣大疆域的君主,如果她不是女皇帝,怎麼可能被後人如此推崇呢?

李世民作為文治、武功如此突出的皇帝,為什麼會李治當接班人?

至於武則天篡奪唐朝的事情,這裡面有李治的問題,因為如果李治不放權給武則天,而是嚴格按照李世民制定女人不得干政的傳統的話,也就不會親手培養出一代女皇武則天了,但是在這件事情我們要放在具體的歷史環境下去考慮,當時的情況就是李治好不容易將權力從長孫無忌等輔政大臣手中完全收回來,難道他再將到手的權力讓給其他的大臣嗎?

所以我們看到早期的李治親自處理朝政,而且是勤於朝政,甚至可以說是古代皇帝中的楷模了,這一點一點也不比清朝的雍正差,而且此時的李治真的是大權獨攬,只不過後面李治因為身體的原因,經常頭暈目眩,朝政的處理卻不能夠耽誤,那麼怎麼辦呢?

最能夠讓他信任的人自然就是自己的皇后了,所有武則天也就成為了高宗李治處理朝政的代理人,不過在李治統治時期,武則天僅僅是根據李治理念處理朝政,政權還是牢固的掌控在李治的手中,這一點我們從武則天在李治去世後不能夠立刻登上帝位就能夠看得出來,其實李治這麼做本身沒有什麼問題,因為歷史上皇后處理朝政的事情並不在少數,比如呂后,可見就是劉邦也不能夠很好的解決後宮干政的問題,因為沒有前車之鑑,即便是呂后也不會奪了自己兒子的江山,所以打死李治也不會想到武則天竟然如此如此心狠手辣,竟然奪了自己親生兒子的江山了。

李世民作為文治、武功如此突出的皇帝,為什麼會李治當接班人?

第二點,李世民為什麼選擇李治作為接班人呢?

其實,在當時的情況下李治是最好的選擇,李世民在成為皇帝之後,選擇了嫡長子李承乾作為太子,可以說李世民為了李承乾能夠成為一個好的繼承人,煞費苦心,這從他給李承乾選擇的老師就能夠看得出來,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魏徵,而且他的太子太師等人都朝中重臣,比如太子詹事房玄齡,這可是堂堂大堂的宰相了,可以說如此高規格的配置,足以顯示出李世民對於太子李承乾的看重和厚愛,只不過李世民犯了古達皇帝最容易犯的錯誤,那就是對於太子之外的皇子更喜愛,甚至超出了對太子的關心,這就造成了一個不好的事情,就是給皇子們以及朝臣們一種錯覺,那就是太子的人選並沒有確定下來,李世民因此四子李泰非常有才華,也就給予了他非常多的權力,比如允許他自行設定文學館,能夠自行招募學士,看到這份待遇,是不是很眼熟呢?

對,就是當初李世民的天策府,所以這件事情自然也就讓李承乾認為李世民是不是要廢立太子呢?而群臣也會有這樣揣測聖意的時候,就像房玄齡最後也是猜錯了李世民的意圖,站在了李泰的陣營,可見像房玄齡這樣李世民最信任的大臣都是如此,其他的臣子會怎麼做呢?

李世民作為文治、武功如此突出的皇帝,為什麼會李治當接班人?

不要說太子李承乾有想法了,就是魏王李泰也認為這是李世民在給他機會爭奪太子的位置,最後就是他參與了奪嫡之路的鬥爭,而這件事情的結果就是李承乾感受到了威脅,也打算效仿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甚至聯絡了不滿李世民的侯君集,可惜事變還處於籌劃階段就暴露了,最終李承乾被廢。

按照古代的繼承順序,嫡長子不符合的話,那麼就該輪到嫡次子了,也就是魏王李泰,可是這件事情遭到了長孫無忌的反對,認為如果選擇李泰,也就等於留給後人一種印象,皇權是可以爭奪過來的,對於後世子孫更不好,為了避免後代子孫為了皇位爭得頭破血流,李世民最終放棄了魏王李泰,而是選擇了九子李治,也就是晉王李治,那麼拋開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李治前面也還有六個哥哥的,怎麼會直接輪到李治呢?

其實這與李治的身份有關係,因為他和李承乾、李泰都是長孫皇后的兒子,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嫡子,這個身份也就使得他在李世民眾多子嗣中地位更高,可以說李世民的兒子中間,也只有李承乾、李泰和李治才會優先享有皇位繼承權,也正是因為李承乾和李泰的奪嫡之爭,才讓李治成為最後的贏家,再加上李世民最信任的長孫無忌站在了李治的陣營,自然也就讓李治成為了最終的贏家。

李世民作為文治、武功如此突出的皇帝,為什麼會李治當接班人?

不過選擇李治,也與他的性格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為李治這個人寬厚待人,李世民認為選擇魏王李泰,那麼憑藉李泰的性格,李承乾和李治絕對不會善終,相反如果選擇寬厚的李治,就能夠讓李承乾和李泰活下去,可見就算是李承乾被廢成為庶人,還是讓李世民無法忘懷。

不過後面的事實證明李世民沒有看錯,李治對待自己的親哥哥還是非常好的,史書記載

車服羞膳,特加優異

,所以綜上所述,李世民選擇李治,看重的就是李治的寬厚待人,也有他的能力,而李治也用自己的親身行動證明了他是優秀的君王,可以說李治如果不是夾在自己的父親李世民和妻子武則天中間的話,他一定會得到更高的評價,只不過這兩位影響力太大的,反而讓人們選擇性的忽略了唐高宗李治,甚至認為他是平庸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