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安吉龍山保護區淺水坑裡棲居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安吉小鯢

浙江省安吉龍山保護區淺水坑裡棲居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安吉小鯢

兩棲動物是最早從水生轉為陸生的脊椎動物,既有適應陸地生活的能力,又與水生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它們對環境變化非常敏感,自然環境中對兩棲類種群生活產生影響的因素很多,能否維持穩定的種群狀況,生境質量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兩棲動物也被稱為環境指示劑。

作為第一批登入陸地生活的生物,兩棲動物的有尾目不僅保留著很多適應水生環境的特性,比如幼年時期在水中用鰓呼吸,而且也進化出了適應陸地生活的特性,它們成年之後用肺呼吸。根據我國最新的國家重點生物保護名錄,93個兩棲動物中包含有尾目64個,超過一半的比例。由此可見有尾目生物的受威脅程度之高,而安吉小鯢便是其中之一。

浙江省安吉龍山保護區淺水坑裡棲居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安吉小鯢

安吉小鯢是我國的特有兩棲動物,隸屬於有尾目小鯢科小鯢屬,也是我國的一級重點保護動物。2004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全球十大極度瀕危兩棲動物之一,其珍稀程度堪比我國的大熊貓和揚子鱷。

它來自哪裡

安吉小鯢最初發現是在1991年浙江省安吉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拔1300米處的一片千畝泥炭蘚地,僅在其中一個低窪處和周圍分佈的9個水坑中。1992年首次命名釋出,我國動物學家歷經七年的野外調查,在這幾個小坑中的安吉小鯢種群數量平均每年僅260多條,最高時有372條,最低僅164條。如此稀奇的生物,能讓生物學家持續研究了近十年,一方面說明它們野生種群數量極其稀少,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得出,安吉小鯢面臨的窘迫的生存困境,急需緊急保護,收集基礎生態資料研究是保護它們的重要前提條件。

浙江省安吉龍山保護區淺水坑裡棲居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安吉小鯢

浙江省安吉龍山保護區淺水坑裡棲居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安吉小鯢

安吉小鯢生存的天然水坑:圖片來自中國兩棲網

2002年又在浙江省臨安市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了安吉小鯢另一個種群,其位於海拔1600米的沼澤地水坑中,當時也僅發現12條;此後經過10年之後的2013年又有學者在安徽績溪清涼峰自然保護區內發現了6個水坑中16個卵帶,種群數量未知。

以上就是目前關於安吉小鯢發現的野生種群數量的公開資料報道,經過科研人員多年的悉心研究和保護,目前的安吉小鯢種群數量有一定的提升,保護工作有所起色。

浙江省安吉龍山保護區淺水坑裡棲居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安吉小鯢

安吉小鯢受精卵帶:圖片來自中國兩棲網

它們為什麼如此的瀕危?

安吉小鯢以陸棲為主,主要生活在一些小水坑附近的潮溼草叢、苔蘚、土洞和石穴中,每年也只有11月到次年3月這四個月進入水坑中繁殖,其餘的時間都隱秘在上述生境的腐殖層中,很難尋其蹤跡,這就是為何它們被發現的晚的關係。

兩棲動物被生物學家稱作是“煤礦中的金絲雀”,因為它們對環境的變化極為敏感,同時也最容易受到輕微環境變化的影響,進而威脅其種群數量。這種有尾兩棲動物對水環境要求極高,根據科研人員的研究,在它們分佈的周邊參照天然水坑挖掘的一些人工水坑,放養一些人工孵化的安吉小鯢,它們也會進入天然水坑中,再也不會回到人工挖掘的水坑中生活,這讓科研人員感到頗為困惑。對於這種現象,至今還是未解之謎。

浙江省安吉龍山保護區淺水坑裡棲居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安吉小鯢

安吉小鯢幼體:圖片來自中國兩棲網

手足相殘似乎在有尾目中並不少見。在科研人員的人工孵化出來的安吉小鯢幼體驚奇的發現它們的特有惡習——-自相殘殺。相殘現象分為相互撕咬和吞食兩種情況。即便是食物充足的情況下,安吉小鯢幼體之間喜歡相互攻擊,經常使一些幼體失去身體的某些部位如腳、尾部或者鰓,嚴重時弱者會被強者吞食。說明這種現象在野生環境中普遍存在,這就不難理解,野生環境本就孵化率不高的情況下,還相互攻擊,蠶食,這讓它們的野生數量更加稀有。

人工養殖放養工作成效顯著

經過我國科研人員多年的努力,從最初瞭解甚少,到逐步熟悉。在繁殖期間把野生安吉小鯢的受精卵帶經過人工條件的孵化,飼養成長為幼體之後再放回野生環境,這樣極大的提高了安吉小鯢的幼體成活率。安吉龍王山自然保護區自發現以來已經累計放歸安吉小鯢幼體近千條;而臨安清涼峰的種群也累計放歸100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