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號:家族文化的代表

堂號:家族文化的代表

堂號是家族門戶的代稱,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數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於某一處或相近數處庭堂、宅院之中,堂號就成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號。同姓族人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廟的匾額上題寫堂名,因而堂號也含有祠堂名號之含義,是表明一個家族源流世系,區分族屬、支派的標記;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揚祖德、敦宗睦族的符號標誌;是尋根意識與祖先崇拜的體現。所以,堂號和郡望一樣,都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特有的範疇。也是中國人進行尋根問祖時不可不先熟悉的一個概念。

以血緣關係命名堂號

中國的姓氏文化,首先表現出來的社會心態就是對血緣關係的高度重視,不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個或若干)堂號,而且有血緣關係的不同姓氏,也會使用同一堂號。

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閩粵一帶洪、江、汪、龔、翁、方六個姓氏共同的一個堂號。據文獻記載,這六個南方家族,雖然姓氏不同,但卻是一個先祖所同一家族,追本溯源都是翁姓的後裔。

以地域命名堂號

地域觀念命名的堂號,最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關,也就是以郡號或地名作為堂號。

如前述之隴西李、趙郡李、中山李,太原王、琅琊王、京兆王、清河張、安定張、河內張等皆是其例。

再如諸葛氏,系出葛伯,望於琅琊,發祥地是山東諸城,後世遍佈全國各地的諸葛氏,絕大多數都世代沿用琅琊的堂名。

此外,如海氏的“薛郡堂”、陳氏的“潁川堂”、徐氏的“東海堂”、歐陽氏的“渤海堂”,以及呼延氏的“太原堂”、林氏的“西河堂”等,都是以地望為堂號。

以先世的嘉言懿行為堂號

中國人向有慎終追遠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宗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號,千古留芳。 如 弘農楊氏 “四知堂”、“清白堂”即是以東漢 太尉楊震 的美德作為堂號。

據文獻記載,楊震為東萊太守時,道經昌邑,縣令王密深夜求見,以黃金十斤賄賂楊震。楊震嚴詞拒絕說:作為故人知交,我對您是瞭解的,而您怎麼對我的人品不瞭解呢?王密說:我深夜而來,無人知道這回事情。楊震回答說: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說是無人知曉?王密只好羞愧而退。楊氏後代子孫為尊崇和懷念這位拒腐蝕,不受賄的先祖楊震,便以“四知堂”,“清白堂”為堂號。

而範氏“麥舟堂”則是來自北宋名臣范仲淹濟危扶困的典故。有一次范仲淹遣子純仁,至姑蘇運麥,舟至丹陽,遇石曼卿無資葬親,純仁即以麥船相贈。純仁回家後告知其父,深得范仲淹嘉許。故後世以此為典,以“麥舟堂”為堂號。

以祖上的功業勳績為堂號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各個姓氏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湧現出一批功勳卓著,名垂青史的歷史人物,後人往往以此作為堂號。如東漢名將馬援,戰功卓著,名聞遐邇,“馬革裹屍”便是膾炙人口的歷史典故。後因功封“伏波將軍”,馬氏後人中有一支便以“伏波堂”為堂號。楚大夫屈原曾任三閭大夫,屈氏遂以“三閭堂”為堂號。

再如唐代宗時郭子儀,因平安史之亂,屢立戰功,出將入相二十餘年,是維繫李唐王朝的功勳大臣,被封為“汾陽王”。其後世子孫繁衍遍佈各地,多以“汾陽堂”為堂號。至今海內外郭氏子孫,也多以“汾陽郭氏”為榮。

以傳統倫理規範為堂號

在封建宗法社會,各個家族常以傳統的倫理道德規範為堂號,以勸戒訓勉後代子孫。如李氏“敦倫堂”、張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劉氏“重德堂”、鄭氏“務本堂”、周氏“忠信堂”、蔡氏“克慎堂”、許氏“居廉堂”等,都體現了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在各氏自立堂號中,十分普遍。

如唐代鄆州壽張人張公芝,九世同居,麟德年間唐高宗祭祀泰山,路過鄆州,至其家,問何以能九世同居,安然相處。張公芝於紙上連書百餘“忍”字,道出其中訣竅,全在於百事忍讓。故堂號名之為“百忍堂”。

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風亮節為堂號

在封建社會中,有一批文人學士,才氣橫溢,品格清高,深為世人所推重。其後代族人也引以為榮。

如宋代著名理學家周敦頤,品格高雅,酷愛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以所居之處為“愛蓮堂”。其後人遂以此為堂號。晉代陶淵明因不肯為五斗米折腰,遂辭官歸裡,賦“歸去來辭”以明其志。因陶淵明號五柳先生,其後人以“五柳堂”為堂號。再如唐代大詩人李白,自號“青蓮居士”,李氏族人中遂有“青蓮堂”堂號。

以祥瑞吉兆為堂號

古代人對祥符瑞兆十分重視,常認為是上天預示吉祥的徵兆,往往以之為本族堂號。如宋代王祐曾手植三槐於庭院,言其子孫必有位居三公者(古代百官朝會,三公對槐樹而立,故以三槐象徵三公),其子王曰果然位列宰相,當政十餘年,深為朝廷器重。其後人便以“三槐堂”為堂號,成為中國王姓中名人輩出的名門望族,與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並列為王氏三大支派。

明代騰衝衛寸慶是寸姓始祖,他在騰衝縣城夢見城郊西南一地山明水秀,西南城郊荷花競開,紫雲在東方久久不散,並有紫光照在地荷塘上。他約上劉姓始祖劉繼宗去郊遊,不經意間來到陽溫暾村(即和順鄉)。其山之峙也如礪,其水之流也如帶。且四時和煦之氣,洋溢於郊坼,兩人心甚慕之,不忍捨去……”當時的寸慶對久違的景色讚歎不已:“是泱泱大邑風也。“此處可以卜居矣。寸氏在和順可謂人才輩出。寸開泰於光緒二十一年乙未科(公元1895年)中進士。寸氏先後中舉的有寸式玉、寸性安、寸輔清、寸禧諧、寸矅磐,中進士的有寸開泰。 寸黯 康熙末歲貢,寸秀升,嘉慶丙寅歲貢,寸亮卿 廖生,寸品升 清光緒拔貢,寸時楨 附生,寸尊文 文生。其後人便以“紫照堂”為堂號。

以先世名人的廳堂別墅為堂號

為表示對同姓先世名人的仰慕之情,各姓中以其廳堂,居處為堂號。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晚年隱居洛陽香山,號香山居士,其後人便以“香山堂”為堂號。

再如唐代宰相裴度,以宦官當權,時事已不可為,乃自請罷相,在洛陽午格建立別墅,起浩涼亭暑館,植花木萬株,綠蔭如蓋,名為“綠野堂”。裴氏一支遂有“綠野堂”之堂號。

以家族中科舉功名為堂號

在封建社會,一些名門望族人才輩出,科第連綿,為世人稱羨,遂以之為堂號。如唐代泉州人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稱州牧),門庭顯赫,世人敬仰,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為其堂號。再如宋人臨湘人徐偉事蹟至孝,隱居教授於龍潭山中,有子八人,後皆知名,時稱“徐氏八龍”,後人即以“八龍堂”為其堂號。

以垂戒訓勉後人的格言禮教為堂號

此類堂號在各姓氏自立堂號中較為普遍。如“承志堂”、“務本堂”、“孝思堂”、“孝義堂”、“世耕堂”、“篤信堂”、“敦倫堂”、“克勤堂”等等。

以良好祝願為家族堂號

此類堂號也較為常見。如“安樂堂”、“安慶堂”、“紹先堂”、“垂裕堂”、“啟後堂”等。

以封爵、諡號或旌表褒獎為堂號

此類堂號為歷代朝廷或地方政府封賞、恩賜、旌表而來。如“忠武堂”、“忠敏堂”、“節孝堂”、“孝義堂”等等。

總之,堂號作為家族的徽號和別稱,不僅有明顯的地域特徵和血緣內涵,而且帶有濃厚的封建宗法色彩,既是對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況,也是當時社會形態的反映。同樣具有區分宗支族別,血緣親疏的社會功能。它的產生、發展,多與修族譜、建宗祠、祭祀祖先、宗親聯誼活動同時進行。

堂號:家族文化的代表

各堂代表

“堂號”也叫“郡號”,郡是行政區域的建置,也是一個姓氏發祥的本源,後世深以源遠流長,懼有所失,因此立“堂號”而為信。“堂號”究竟有多少,已難確知,依據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邀請專家研究整理,查考得到的共有八十堂,二百六十七姓,各堂的代表姓氏及其居住地點如下:

01、濟陽堂

:丁、卞、江、柯、卻、陶、庾、蔡。後漢設濟陰國,晉改濟陽郡,在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

02、西河堂

:卜、林、卓、宰、靳。漢時的郡名,今綏遠鄂爾多斯地方,即山西離石縣。

03、河南堂

:於、山、方、毛、元、平、向、利、邱、俞、陸、褚、廉、種。今河南陽縣。

04、東魯堂

:孔。孔子生於魯,地因人而名,故叫東魯。

05、雁門堂

:文、田、童、農。戰國時為趙地,漢為郡,地當山西舊代州,寧武以北及朔平、大同一帶。

06、隴西堂

:牛、辛、李、時、彭、董。秦郡名,地當甘肅舊蘭州、鞏昌、秦州諸府。

07、天水堂

:尹、皮、艾、狄、桂、秦、莊、趙、嚴、上官。漢時郡名,在甘肅渭縣境,即今伏羌地。

08、平陽堂

:仇、汪、巫、來、常、鳳、管、衛、歐、饒。三國魏郡名,在山西臨汾縣境。

09、吳興堂

:水、尤、沈、明、姚、施。三國吳郡名,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地。

10、太原堂

:王、羊、祁、易、武、祝、宮、溫、霍、閻、尉遲。太原、汾州二府及保德、平定、忻州各地。

11、高平堂

:巴、範。漢時國名,今安徽省盱貽縣境。

12、南陽堂

:白、束、呼、姬、許、隆、葉、翟、韓、樂、鄧,岑。秦時郡名,泛指河南省南陽及湖北襄陽一帶。

13、京兆堂

:申、史、宋、別、冷、杜、車、宗、段、計、韋、晁、郜、浦、象、康、舒、雍、壽、酆、黎、皇甫。漢三輔之一,地轄長安以東至華縣一帶。

14、渤海堂

:甘、封、高、歐陽。漢郡名,地領河北省河間、滄縣、安次各地,南至山東吳棣境。

15、汝南堂

:左、言、汝、周、南、殷、商、梅、廖、袁、藍。漢郡名,地轄河南舊汝寧、陳州二府及安徽潁州府。

16、武陵堂

:冉、華、龍、龔、顧。漢時郡名,今湖南省常德縣地。

17、上黨堂

:樊、包、尚、連、鮑。秦時郡名,在山西東南部,今長子縣境。

18、陳留堂

:伊、阮、虞、謝。漢時郡名,晉為國,今河南陳留縣,後移至開封。

19、上谷堂

:成、侯、冠、榮。秦郡名,地轄保定、易州、宣化、順天諸府,均在河北省。

20、沛國堂

:朱。漢時設郡,後漢改國,在安徽宿縣境。

21、晉陽堂

:匡、唐、景。秦漢時縣名,今山西太原地。

22、新安堂

:古。三國吳郡名,在浙江省淳安縣。

23、武威堂

:石、安、賈。漢武帝時郡名,即甘肅省武威縣地。

24、樂安堂

:任。南朝宋郡名,隋廢,在山東廣饒縣。

25、馮翊堂

:吉、雷。漢時郡名,為左馮翊轄地,即陜西大荔縣地。

26、中山堂

:仲、湯、藺。春秋時國名,屬北狄鮮虞國地,今河北省正定縣境。

27、西平堂

:池。東漢郡,今甘肅西寧縣。

28、安定堂

:伍、胡、席、梁、程。漢時郡名,在甘肅舊平涼、固原、涇州境。

29、東海堂

:有、茅、徐。漢時置郡,地當山東兗州東南,江蘇邳縣以東。

30、河東堂

:旅、薛、裴、儲、聶。秦時郡名,即山西西夏縣地。

31、下邳堂

:闕。後漢時國名,即江蘇邳縣地。

32、延陵堂

:吳。春秋時吳邑,季札受封延陵,今將蘇武進縣地。

33、廬江堂

:河。漢時郡名,在安徽廬江縣境。

34、北海堂

:邢、郎。漢郡名,東漢改國,地領山東益都以東至掖縣一帶。

35、平陵堂

:孟。春秋時齊邑,今山東歷城縣境。

36、彭城堂

:金、劉、錢。漢郡名,今江蘇銅山縣地。

37、清河堂

:房、傅、張。漢時郡名,地當河北清河、故城、棗強、南宮諸縣及山東清平、恩縣、冠縣、高唐、臨清、武城一帶。

38、東平堂

:花。漢國名,即山東省東平縣。

39、博陵堂

:邵。晉國名,後改郡,今河北省安平縣境。

40、山陽堂

:嶽。漢郡名,故城在河南修武縣,曹丕篡漢,廢獻帝為山陽公。

41、滎陽堂

:昌、潘、鄭。戰國時韓地,今河南省滎陽、成皋一帶。

42、臨海堂

:屈。三國吳,分會稽東部置臨海,在浙江省,舊稱台州。

43、范陽堂

:鄒、簡、燕。古郡名,即今河北省涿縣地。

44、齊郡堂

:查、晏、覃、富、譚。漢時郡名,後改為國,今山東臨淄地。

45、高陽堂

:紀、耿。漢時縣名,今河北省高陽縣地。

46、敦煌堂

:洪。漢時郡名,今甘肅西部敦煌縣。

47、魏郡堂

:柏。春秋時國名,在山西芮城縣境。

48、扶風堂

:馬、班、祿、萬、魯。隋時置郡名,今陜西省扶風、鳳翔一帶。

49、千乘堂

:倪。漢時郡名,在山東地城、益都一帶。

50、會稽堂

:夏。秦郡名,地當江蘇東部、浙江西部,即今紹興。

51、河內堂

:荀、司馬。漢郡名,地當河南省黃河與太行山之間,今武陵、沁陽一帶。

52、廣陵堂

:貢、盛。漢國名,後改郡,今江蘇都縣地。

53、薛郡堂

:海。秦時郡名,地轄山東西南部、江蘇東北部。

54、河間堂

:凌章詹。漢國名,後魏改郡,在河北獻縣及河間一帶。

55、南昌堂

:塗。漢縣名,在江西南昌地,洪州塗氏為豫章望族。

56、豫章堂

:羅。漢郡名,在江西南昌縣地。

57、潁川堂

:陳、鄔、賴、鍾。秦郡名,地轄河南舊許州、陳州、汝寶、汝州諸府,蓋指潁水流域。

58、護國堂

:逢、邊、戴、稽。春秋時陳焦邑,今安徽省亳縣地。

59、餘杭堂

:隗。隋郡名,唐復為杭州,今浙江杭縣。

60、汾陽堂

:郭。漢地名,唐併入陽曲,在山西省,唐將郭子儀受封於此,因而名傳。

61、琅琊堂

:符、雲、諸葛。秦郡名,地轄舊山東兗、音、沂、萊四府,後漢為國,在臨沂縣境。

62、廣平堂

:遊、賀、談。漢郡名,後改為國,今河北雞澤縣地。

63、江夏堂

:費、黃。漢郡名,在湖北雲夢境。

64、遼西堂

:項。秦郡名,地轄永平、承德、朝陽、錦州、新民一帶,在遼寧與河北間。

65、平原堂

:東方。漢郡名,在山東舊武定、濟南二府之西,及樂陵、長清一帶,即平原縣地。

66、頓邱堂

:葛、司空。春秋衛邑,在河南省浚縣。

67、弘農堂

:楊。漢時郡名,在河南省靈寶縣境。

68、百濟堂

:福。春秋時國名,在今朝鮮半島。

69、內黃堂

:駱。漢時縣名,今河南省內黃縣地。

70、江陵堂

:熊。春秋時楚郢都,漢置縣,宋改都,今湖北江陵地。

71、鉅鹿堂

:魏。秦郡名,晉為國,今河北鉅鹿、寧晉一帶。

72、蘭陵堂

:蘭。晉時郡名,在山東嶧縣,南朝宋移昌盧,在滕縣境。

73、解梁堂

:關。春秋時晉邑,地領山西解縣、臨晉、虞鄉諸地,後漢關羽,即解人也。

74、燕山堂

:竇。遼時燕京,宋改燕山府,地領河北省北部及東北部。

75、武功堂

:蘇。漢郡名,在陜西郿縣境,今設武功縣。

76、始平堂

:翁、馮、龐。晉郡名,三國魏改始平,在咸陽附近。

77、梁國堂

:墨、橋。漢時梁國,後魏改郡,唐改宋州,在河南商丘縣境。

78、濟南堂

:伏、寧。漢初置郡名,即今山東歷城縣境。

79、平昌堂

:紅、孟、管、離。三國魏置郡名,治安丘,在今山東安丘縣地。

80、朋來堂

:饒姓。饒魯後代,今江西撫州、上饒一帶。

81、濮陽堂

:爰。漢縣名,後魏改郡,即古帝丘,在河北濮陽縣及山東濮縣一帶。

82、噤李堂

:崔姓。郡望清河崔氏,今河北省清河一帶。

83、俊逸堂

:鮑姓。

84、惠風堂

:饒姓,惠風就是春風,溫暖宜人。朝時饒威為魯陽太守,推行政事像和暖的春風,深得民心。

85、臨川堂

:饒姓。

86、三沙堂

:江西省修水縣有三沙,即白沙、高沙、黃沙。相傳三兄弟鑑、錡、鎮,避兵於分寧,各居一沙。原為“雍睦堂”。

87、雙峰堂

:湖北省赤壁市饒氏為三沙後裔,堂號為雙峰堂。還有湖北江夏、咸寧、武昌、鄂州等三沙後裔原來也用此堂號,在2011年聯合修譜時改為平陽堂。

88、漢裡堂

:劉姓。漢皇祖陵所在地的江蘇豐縣金劉寨劉氏裔孫乃漢高祖劉邦後裔,世世代代為漢皇祖陵填墳祭祀,為表明自己是劉邦後裔又是在漢皇故里,故所建家祠是“漢裡祠”,所以堂號是漢裡堂。

89、名運堂

:姓名、揚名、名利與開運合一,是人物、事業的價值延續。堂主蘭名鈞整合中華文化脈承民族精神,推行中華民族以國為榮、以家為榮、以名為榮彰揚有能量的人功業進行道德觀昇華與延續,而深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