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是漢人的末日?請看歷史的真相系列(1)

讓我們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讓我們看一下那個埋藏在歷史中的歲月,那些在亂世中渴望名垂青史的英雄,都化作一縷硝煙,在歷史的塵埃中遠去。

五胡亂華是漢人的末日?請看歷史的真相系列(1)

五胡史簡說

我國曆史上五胡十六國時期,是指304年匈奴貴族劉淵起兵反晉建立漢國開始,到 439 年北魏太武帝擊滅北涼統一北方。五胡指匈奴、鮮卑、羯、氐、羌; 十六國指主要的五個 北方內遷民族在中國北部及蜀地建立的政權,其中包括少數民族五胡建立的後涼、南涼、北涼、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 秦、前燕、後燕、南燕、胡夏、成漢十三個政權,加之前涼、西涼 和北燕系華夏人所建的三個政權。內遷胡族所建立的政權 打亂了各民族較為固定的居住區域 ,實現了各族人民的交錯雜居 ,尤其是在漢族先進的生產方式、政治統治方略和思想文化理念的影響下 ,內遷胡族不斷漢化,不斷進步,從而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這是當時歷史發展的主流。

事實上,五胡都是漢化的政權

漢族的傳統文化, 最初是以周公、孔子的思想為基礎的, 而周公、孔子思想是總結夏、 商、 周 三代的家族一宗族文化的結晶。 因此, 儒家文化對於處在相同或相近發展階段的各民族來說是如魚得水 , 他們如飢似渴地學習儒家思想, 積極主動地吸收漢族的傳統文化。 孔子的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孝梯和仁、 義、 禮、 智、 信等倫理觀念, 以及“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的最高政治宗旨, 是他們處理宗族內部矛盾、 依靠宗族統治部族的思想武器, 也是他們發展壯大走向中原的法寶。 所以 , 他們於戎馬之中, 仍不忘尊孔崇儒 , 辦學育才 , 培養貴胃子弟 , 這也主要是內部發展機制的需要。 正因為他們主動地學習吸收包括語言在內的漢族文化 , 所以在走完這段歷史之後 , 便很快融入進漢族當中。我們看下各族漢化的情況。

五胡亂華是漢人的末日?請看歷史的真相系列(1)

1、匈奴人

內遷的匈奴人, 已同漢族雜居兩個多世紀, 不同程度地受到漢族傳統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其上層人物 , 更為自覺地吸取儒家思奴的統治宗族 , 已改姓劉氏, 願

“與漢約為兄弟, 憂泰同之”

開國者

劉淵

字元海,

“ 幼好學, 師事上黨崔遊, 習《毛詩》、 《京氏易》、 《馬氏尚書》, 尤好《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史、 漢、 諸子, 無不綜覽。 ”

可以說, 劉淵是個漢學博士, 就連晉朝反對重用劉淵的大 臣 , 也肯定

“元海之才 , 當今懼無其比” 。

劉淵從祖劉宣

“ 師事樂安孫炎, 沈精積思, 不捨晝夜, 好《毛詩》、 《左氏傳》。 炎每嘆之曰: ` 宣若遇漢武, 當逾於金日禪也。 ’ 學成而返, 不出門間蓋數年。 每讀《漢書》, 至蕭何、 鄧禹傳· · 。。。舊: ` 大丈夫若遭二祖, 終不令二公獨擅美於前矣 。 ” ,

由於劉宣素有大志 ,

“ 不捨晝夜”

地吸取漢文化 ,

“ 殫精積思”

儒家思想 , 所以能協助劉淵建國立業 , 乃至

“ 軍國內外無不傳之”

劉淵第四子

劉聰

“ 幼而聰悟好學 , 博士朱紀大奇之。 年十四 , 究通經史 , 兼綜百家之言, 《孫吳兵法》靡不誦之。 工草隸 , 善屬文 , 著述懷詩百餘篇 , 賦頌五十餘篇”

可謂是年輕有為的文武全才。

劉淵族子

劉耀

, 字永明,

“ 讀書志於廣覽, 不精思章句, 善屬文 , 工草隸……尤好兵書, 略皆闇誦。 常輕侮吳、 鄧, 而自比樂毅、 蕭、 曹, 時人莫之許也。 惟聰每曰: ` 永明, 世祖、 魏武之流, 何數公足道哉!” ’

這說明, 劉聰、 劉耀是彼此相知的志同道合者。

以上四位僅是五部匈奴的代表 , 其他如

劉淵太子劉和

等, 也是

“ 好學夙成”

的人。這是在匈奴民眾普遍漢化的基礎上, 形成的有一定規模的知識分子群體。 他們對待漢文化如獲珍寶, 互相研討 , 彼此激勵 , 成為一代建功立業的文武全才人物。

2、氐人

成漢李氏,

也有相當高的漢文化水平, 因此, 其核心成員都曾做地方官吏。

李特“ 雄武善騎射, 沈毅有大度” 。

李特三弟李庫

“ 少以烈氣聞, 仕郡督郵、 主簿, 皆有當官之稱” , 因其“ 才兼文武” , 故屢被州郡“ 察孝廉” 、 “ 舉秀異” , 他“ 不得 已而應之 , 拜中軍騎 督” 。

李特四弟李流

“ 少好學, 便弓馬……舉為東羌督” 。

李特戰死, 李流繼之, 在危難之時曾欲降晉。

李氏兄終弟及 , 叔死侄繼,這是他們父子、叔侄、兄弟之間用儒家思想指導 自己言行的結果。

前秦符氏

逐步培養了自己的知識分子。

符洪

雖無儒學根基 , 卻知儒學的好處。 當八歲的符巫

“ 請師就家學”

時 , 符洪

“ 欣而許之”

符洪第三子

符健

, 佔領長安之後便把崇尚儒學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 與百姓約法三章, 薄賦卑宮, 垂心政事, 優禮首老, 修尚儒學 , 而關右稱來蘇焉。 ”

符堅

“ 博學多才藝 , 有經濟大志, 要結英豪, 以圖緯世之宜。 ”

符堅弟

符融

“ 聰辯明慧, 下筆成章, 至於談玄論道, 雖道安無以出之。”

符堅從兄子符朗,

“ 耽玩經籍 , 手不釋卷, 每談虛語玄 , 不覺日之將夕”

符堅庶長子符巫 ,

“ 少而聰慧好學 , 博綜經史” 。

符堅之族孫符登,

“ 折節謹厚, 頗覽書傳” 。

3、羌人

後秦姚氏

早在建國之前就主動吸取儒家思想, 所以漢化程度是很高的

姚弋仲

“性清儉鯉直”

,以忠義為心。 他曾“ 正色謂(石)季龍曰:

` 奈何把臂受託而反奪之乎!’

季龍憚其強正而不之責” 他臨死叮囑諸子:

“我死,汝便歸晉, 當竭盡臣節, 無為不義之事。”

姚弋仲的24個兒子,大都以儒家思想指導言行 , 其中第五子姚襄和第二十四子姚襲是兄友弟恭而互相扶持的典範。 姚襄推重姚共:

“ 此兒志度不恆, 或能大起吾族。”

姚共拼死衛護其兄:

“ 襄之敗於麻田也, 馬中流矢死, 襲下馬以授襄, 襄曰: ` 汝何以自免?’ 襲曰: ` 但令兄濟, 豎子安敢害襲!’ 會救至,俱免。”

姚襄兄弟的儒學根基是很深的。

“ 襄少有高名 , 雄武冠世, 好學博通, 雅善談論, 英濟之稱著於南夏。 ”

就連東晉揚州刺史殷浩也忌

“ 憚其威名”

“ 遣刺客殺襄 , 刺客皆推誠告實 , 襄待之若舊”

姚襲臨死, 囑太子姚興日:

“ 汝撫骨肉以仁, 接大臣以禮, 待物以信, 遇黔首以恩, 四者既備, 吾無憂矣。 ”

而姚興自為太子起,

“ 常留統後事”

“ 講論經籍, 不以兵難廢業, 時人鹹化 之”

“姚興“ 以孝治天下”

, 不僅是為了治人,

“ 令郡國各歲貢清行孝廉一人”

, 而且也治己 ,

“ 率先天下”

, 其母死 ,

“ 哀毀過禮”

, 並

“ 追尊其庶母孫氏為皇太后”

這些是儒家思想根底淺的人難以做到的。 總之, 姚氏父子、 兄弟、 叔侄三代人, 能以孔子的孝、 梯、 仁、 義、 誠、 信、 恩為指導思 想 , 這是後秦興盛的原因之一。

4、鮮卑人

慕容氏也迫切需要儒家文化。 早在跋時就

“ 漸慕諸夏之風矣”

。 (諸夏既漢人的各個國家的意思);

被譽為

“ 命世之器, 匡難濟時”

的慕容廆, 不僅善待漢族士人,

“ 委以庶政”

, 而且引為

“ 謀主“ 、 “ 股膿” 、 “ 賓友”

, 使有

“ 文章俊才”

“ 任居樞要”

, 對

“ 儒學該通”

“ 引為東庫祭酒” , 並舉辦宗族子弟學校, 命“其世子孰率國宵(即慕容宗族子弟)束惰受業焉”

。 他以身作則,

“ 覽政之暇, 親臨聽之, 於是路有頌 聲, 禮讓興矣。 ”

其世子慕容毀,

“ 尚經學, 善天文”

, 當政之後, 舉辦官僚子弟學校,

“ 賜其大臣 子弟為官學生者號高門生 , 立東庫於舊宮 , 以行鄉射之禮 , 每月臨觀 , 考試優劣”

。 他還親自為學生編教材、授功課 :

“ 毀雅好文籍 , 勤於講授 , 學徒甚盛 , 至千餘人。親造《太上章》以代《急就》, 又著《典誡》十五篇, 以教胃子。 ”

他重視學校培養的人才

“ 親臨東庫考試學生, 其經通秀異 者, 摧為近侍。 ”

其庶兄慕容翰,

“ 善撫接, 愛儒學, 自士大夫至於卒伍, 莫不樂而從之。 ”

其二子慕容俊 ,

“ 博觀圖書 , 有文武幹略” , 當政之後 , 繼承父祖發揚儒家文化的傳統 , 不但“ 立小學 於顯賢裡以教青子”

, 還

“ 雅好文籍, 自初即位至末年, 講論不倦, 覽政之暇, 唯與侍臣錯綜義理, 凡所著述四十餘篇”

。 他對於

“ 好學愛賢 , 不恥下 問”

“ 虛襟恭讓 , 尊師重道”

的太子嘩的早死 , 悼念不已,

“ 潛然流涕”

正因為慕容氏祖孫三代大力提倡儒學 , 所以前燕蒸蒸日上。 但慕容俊死後 ,

“ 雅好遊田 , 娛心絲竹”

的慕容昨(俊第三子)當政 , 卻不學無術, 忌賢嫉能, 不久便出現,

“ 外則王師 (東晉軍隊)及符堅交侵, 兵革不息;內則瑋母(可足渾氏)亂政, 評(俊弟)等貪冒, 政以賄成”

。 在這種形勢下 , 有文武之才的慕容倍(俊弟)提出了正確的治國方略:

“ 安危在得人 , 國興在賢輔, 若能推才任忠, 和同宗盟 , 則四海不足圖, 二虜豈能為難哉!”

他多次推薦具有

“ 文武兼才”

的慕容垂 (悟弟)主持軍政大計, 而慕容昨非但不用, 其母

“ 可足渾氏素惡垂, 毀其戰功, 遂與評謀殺垂。 垂懼, 奔於符堅。 ”

於是, 前燕亡勢已定。

5、羯人

後趙羯族也自覺接受漢族文化。

石勒不識字 , 卻

“ 雅好文學 , 雖在軍旅 , 常令儒生讀史書而聽之, 每以其意論古帝王善惡 , 朝賢儒士聽者莫不歸美焉 。 ”

石勒也很重視教育 , 還在建 國前 , 就

“ 立太學 , 簡明經善書吏署為文學椽 , 選將佐子弟三百人教之”

“ 增置宣文、 宣教 、 崇儒 、 崇訓十餘小學於襄國四門, 簡將佐豪右子弟百餘人以教之”

。 建國後 , 石勒

“ 始建社櫻、 宗廟” , 設“ 經學祭酒” 、 “ 律學祭酒” 、 “ 史學祭酒” , 以及“ 專明胡人辭訟” 的“ 門臣祭酒” 、 “ 司典胡人 出內” 的“ 門生主書”

, 同時

“ 加張賓大執法, 專總朝政, 位冠僚首”

, 並禁

“ 侮易衣冠華族”

。 依魏晉九品中正制 ,

“ 清定五品 , 以張賓領選。 復續定九品· · 一典定士族 , 副選舉之任 。 令群僚及州 郡, 歲各舉秀才、 至孝、 廉清、 賢良、 直言、 武勇之士各一人。 ”

以後,

“ 以牙門將王波為記室參軍, 典定九流 , 始立秀 、 孝試經之制”

; 又

“ 命郡國立學官 , 每郡置博士祭酒二人 , 弟子百五十人 , 三考 修成 , 顯升臺府。 於是摧拜太學生五人為佐著作郎, 錄述時事。 ”

“ 親臨大小學, 考諸學生經義, 尤高者賞帛有差。 ”

他也重視對其子弟的全面教育。

其二子石弘 ,

“ 幼有孝行, 以恭謙自守, 受經於杜暇, 誦律於續鹹。 勒曰` 今世非承平, 不可專以文業教也。 ’ 於是使劉徵、 任播授以兵書, 王陽教之擊刺。 ”

如此這般, 太子石弘便成為

“ 虛襟愛士, 好為文詠, 其所親暱, 莫非儒生”

的翩翩君子

這說明揭胡等族的漢化步伐在加快 , 文明程度迅速提高。

三、五胡漢化的原因初探

在中國歷史上, 民族角逐激烈, 要以十六國時為最。 當時由於西晉王朝的 腐朽,“ 羌、 胡、 鮮卑降者” 便紛紛而起 , 脫離西晉的統治。 各族的英雄們 ,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舞臺上 , 馳騁風塵 , 大顯身手, 搞垮了西晉王朝。他們署號建國,稱王稱帝, 君臨中原。 但《晉書》稱之為:

“ 竊號中壤” (《晉書· 四夷序》 )

“ 夷狄之亂中華”

。(《 晉書 · 載記序》 ) 並把西晉統治集團極度腐朽、 奢侈, 所釀成的危機,

以一 個“ 亂”字歸罪於各少數民族

。 實屬偏頗。

“五胡” 造反 , 皆是西晉統治階級逼迫、 壓榨所致魏以來, 羌、 胡、 鮮卑降者, 多處之塞內諸郡。 ” ( 《通鑑》 卷81 , 太康元年) ,在漢人的影響下, 逐漸過渡到農業定居生活 , 他們已是在塞內諸郡與漢人雜居的晉朝直接統治下的少數民族 , 西晉的 “ 佔田制” , 也明確規定了他們的租調負擔。 但是司馬光指出: 這些

“ 降者” , “ 數因忿恨, 殺害長吏, 漸為民患。 ”

(同上) 究竟他們為什麼 “ 忿恨” 而 “ 殺害長吏” 呢? 司馬光又用江統的 《徙戎論》 作了回答:

“ ·一士庶玩習, 侮其輕弱 , 使其怨恨之氣毒入骨髓 ; 。。。 挾憤怒之情 , 候隙乘便 , 輒為橫逆。。此必然之勢, 已驗之事也。“

——(《通鑑》 卷83, 元康九年)

因為西晉的官僚、 地主 , 多以少數民族為奴稗、 佃客, 殘酷的民族壓迫 , 使他們產生了

“ 怨恨之氣 ”

。 《通鑑》明確地告訴人們: “ 五胡”所以鬧事 , 是西晉統治者、官僚、 地主逼出來的。 這就使 “ 五胡” 反晉帶上了合理合法的性質。

《通鑑》 對石勒的後趙、 慕容氏的前燕、 符堅的前秦、 姚的後秦等國, 李雄的成 、劉淵的漢 , 都給予他們以合法的地位 。

五胡亂華是漢人的末日?請看歷史的真相系列(1)

事實上“五胡”的首領大都是治國安邦的令主。這個話題就長了,另文介紹

五胡十六國時期少數民族在歷史程序上落後於中原。 他們處於原始公社末期的部落組織階段、奴隸制初期、封建制初期各自不同階段。歷史程序的落後帶來政權組織機構的滯後。為了跟上中原地區的政治形勢,當時各族統治者都 從制度上著手,採用了許多漢人的典章制度。如,胡族進入中原並建立政權後,為表明其統治為上天所安排,於是開始借用中原漢人統治者的郊祀制度,以此來宣告其統治的合理性。

初步實現了胡漢貴族共同進行政治統治。五胡政權不僅在選官制度方面採用漢人的舉措,而且有的還象漢族那樣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如苻堅以法治國,對無視法紀和違 抗命令的強豪紛紛處死,樹立君主的絕對權威,使

“百寮震肅,豪右屏氣”

“四夷賓服,湊集光中。”

結語:縱觀五胡十六國時期的歷史,很能說明這一問題。內遷胡族統治者深刻認識到要想在中原長治久安,必須把以儒學為核心的先進的漢族文化看作是治國安邦的統治之術,因此,他們大力興辦學校加以傳習。五胡十六國時期,內遷胡族各部落越是遠離自己 原來的住地而進入漢人區域,其成員就越是容易脫落部落羈絆,其統治者在農耕經濟、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加速漢化,這不僅是有利於其民族進步和民族融合,而且,為之後華夏大地的統一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