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待封擅違軍令,薛仁貴兵敗大非川,李治震怒,批道:革職除名

薛仁貴作為大唐初期皇帝李治手裡最能打的名將之一,一生戰功赫赫,高瞻遠矚,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天才。他文武雙全,有勇有謀,頗得李世民、李治的信任。

確實,薛仁貴一生很少有敗績,但少不代表沒有。

大非川之戰,就是他職業生涯永遠抹不去的痛。

1。副將郭待封不服氣

本文由新語說古今原創,可以轉發,但禁止轉載,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上回說到,在大非川之戰之前,李治為了保證戰爭最終能取得勝利,拿出了自己所信賴的一個戰場新星豪華班底,一個主將兩個副將,主將是初唐名將在這場戰爭之前從無敗績,所向披靡,兩個副將也分別是名將之子,得到了名將的真傳。

郭待封擅違軍令,薛仁貴兵敗大非川,李治震怒,批道:革職除名

可見李治對這場戰爭的重視程度。

然而一山不容二虎,李治萬萬沒想到,自己派出的郭待封,本來意思是輔佐薛仁貴的,結果居然拖了後腿。只因為郭待封的不服,導致薛仁貴的戰略規劃被完全打亂。

事實上,在唐與吐蕃的爭鋒中,雖然薛仁貴方只有兵馬五萬,而吐蕃有四十萬,但是在戰爭開始的時候,大唐是佔有先手的。

郭待封擅違軍令,薛仁貴兵敗大非川,李治震怒,批道:革職除名

薛仁貴作為戰場宿將,戰略眼光自然獨到老辣。只可惜一鍋好湯被一顆老鼠屎給攪和了:薛仁貴的副將郭待封,不服薛仁貴指揮,因為在此之前他們二人的地位是平級,郭待封認為自己是名將郭孝恪之子,根正苗紅,而薛仁貴就是一個沒有後臺的鄉巴佬。

隱患就此埋下。

2。糧草被奪,後路阻斷

薛仁貴率領五萬精銳抵達大非川的時候,決定趕往烏海,切斷吐蕃的後路,他對郭待封說:“

烏海地勢險要,毒氣多,是條危險的路,若快速行軍的話則能夠成功,走的慢了必然失敗。大非嶺地形平坦寬闊,可以設定兩道營柵,將糧草囤在這裡,留一萬兵馬守護。我帶著一部分兵馬趁著敵人沒有準備,可一鼓作氣消滅之。攻下烏海之後,你迅速帶糧草輜重前來和我匯合,吐蕃大軍縱有四十萬也不足為懼,甚至用的恰當了,可將其全殲

”。

郭待封答應得好好的,沒想到實施的時候完全變了樣子。

郭待封擅違軍令,薛仁貴兵敗大非川,李治震怒,批道:革職除名

薛仁貴不愧為一代名將,他帶先鋒軍在河口遭遇吐蕃大軍,直接帶領大軍衝鋒,斬首頗眾,獲牛羊萬餘頭,隨後他迅速攻下烏海城,以待後援。若按照薛仁貴的規劃,郭待封急行軍的話,用不了多久兩軍就能匯合,但偏偏郭待封要和薛仁貴對著幹,他聽到薛仁貴讓他快速前行,他偏偏帶著糧草慢吞吞的走。

郭待封認為,薛仁貴告訴他走路慢了會敗,說話太過絕對,自己偏偏慢慢地走,核實一下薛仁貴說的是不是真的。

郭待封擅違軍令,薛仁貴兵敗大非川,李治震怒,批道:革職除名

這個代價是巨大的。

等郭待封慢慢地走到烏海,遭遇了飢渴已久的20萬吐蕃大軍,郭待封即沒有按照薛仁貴所說準備有效的防守,也沒有充足的能力和吐蕃血拼,結果己方全軍覆沒,糧草輜重全部損失。

3。。名將的滑鐵盧

薛仁貴這個前鋒,本來是想切斷吐蕃的退路,沒想到自己居然被包了餃子。無奈之下,他只好衝破吐蕃四十萬大軍的圍剿,從烏海退兵至大非川。

由於糧草斷絕,士兵士氣低下,且兵力只有不到三萬,而吐蕃方有接近四十萬大軍,雙方力量過於懸殊,薛仁貴戰敗。儘管戰敗了,但薛仁貴帶領大唐軍隊,還是給吐蕃大軍造成了重創。

郭待封擅違軍令,薛仁貴兵敗大非川,李治震怒,批道:革職除名

吐蕃見己方並不能吃掉這股唐軍,而薛仁貴軍團也無力打敗吐蕃,雙方只好言和,吐蕃退軍。

這場言和是有代價的,因為它代表了唐軍在這場戰爭中徹底失敗,丟失了對吐谷渾的控制權,並且龜茲、疏勒、于闐、焉耆四鎮也歸於了吐蕃。

大非川之戰的失敗,雖然不是薛仁貴的過錯,但是他作為軍事最高指揮官,必須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李治下令,將薛仁貴貶謫為平民,對於罪魁禍首郭待封,李治鑑於其父親對大唐有功,免其死罪,也貶謫為平民,永不錄用。

郭待封擅違軍令,薛仁貴兵敗大非川,李治震怒,批道:革職除名

從此史書上再也沒有了郭待封的名字,或許這個人出於內疚,自殺了。

本文由新語說古今原創,可以轉發,但禁止轉載,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歡迎朋友們關注@新語說古今和@舊人新說,看更多精彩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