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生物來襲,從寒武紀到恐龍時代!(三)

三疊紀——2。5億年前至2億年前,是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崛起的時代,位於二疊紀和侏羅紀之間。三疊紀的開始和結束各以一次滅絕事件為標誌。由於三疊紀以一次滅絕事件開始,因此其生物開始時分化很厲害。第一批被子植物和第一種會飛的脊椎動物(翼龍)可能也是這時候出現的,陸生爬行動物比二疊紀有了明顯的發展。其中,槽齒類爬行動物出現,並從它發展出最早的恐龍。三疊紀晚期,恐龍已經是種類繁多的一個類群了,在生態系統佔據了重要地位。因此,三疊紀也被稱為“恐龍時代前的黎明”。與此同時,從獸孔類爬行動物中演化出了最早的哺乳動物—似哺乳爬行動物。但是,在隨後從侏羅紀到白堊紀長達1億多年的漫長歲月裡,這批生不逢時的哺乳動物一直生活在以恐龍為主的爬行動物陰影之下,直到新生代才成為地球的主宰。三疊紀以一次滅絕事件結束,尤其對海洋生物來說它的摧毀慘重。除魚龍外,所有的海生爬行動物都消失了。這次滅絕事件並非在所有的地方摧殘程度都一樣,許多早期的恐龍也均滅絕,而那些發達一些的恐龍卻倖存了。 這次滅絕事件為恐龍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機會。恐龍在此後的1500萬年中是地球上最主要、種類最多和數量最大的動物群。

遠古生物來襲,從寒武紀到恐龍時代!(三)

肯氏獸——生活在三疊紀早期的大型陸地草食性動物,身長2米至4米,體重1噸。大小跟牛差不多大,它們擁有強力的嘴部,還有強壯的下頜肌肉,可切碎植物。雖然它們的頭部很大,但因為眼窩與鼻腔的尺寸關係,重量很輕。它們的結實肩帶、骨盤可協助支撐身體。

遠古生物來襲,從寒武紀到恐龍時代!(三)

水龍獸——生活在三疊紀早期,身長約1米,水龍獸的外形尺寸和現代豬相似,它們長著豬一樣的長嘴和一些小獠牙,從而可以挖掘地面的植被。生活於湖泊池沼邊緣,以植物為生。水龍獸被許多科學家認為是地球上所有哺乳動物的祖先——因此也算是人類的祖先。這些“史前豬”在地球上繁衍了至少100萬年,最後隨著地球氣候的改變,恐龍開始出現並接管了地球。在“水龍獸時代”到來前,地球上曾遭遇了一次生物大滅絕災難,95%的地球生物都在一系列的火山爆發中遭遇滅絕,但這些“水龍獸”卻倖存了下來,在植物豐富的地球上度過了至少100萬年沒有任何天敵和掠食者的“黃金時代”。

遠古生物來襲,從寒武紀到恐龍時代!(三)

犬齒獸——生活在三疊紀早期,哺乳動物的祖先。大多數犬齒獸是肉食性動物,極少數可能超過0。9米,它們成對地居住在洞穴中。與哺乳動物有許多共同點,都能在咀嚼食物時呼吸。它們都有幾種不同型別的牙齒,和哺乳動物一樣。犬齒獸有鬍鬚,也許還有體毛。犬齒獸四肢位於身體之下,能快速奔跑。或許,犬齒獸已經是溫血動物。

遠古生物來襲,從寒武紀到恐龍時代!(三)

盾齒龍——生活在三疊紀早期的海生爬行動物,身長2米至3米,有短而非常強壯的四肢。因為它們密集的骨頭與厚重的骨板,所以它們不能浮在水面上,必須利用大量的能量才能抵達水面。從它們厚重的身體與化石發現地的沉積物判斷,它們應該存活在淺水中,而非深海。

遠古生物來襲,從寒武紀到恐龍時代!(三)

引鱷——生活在三疊紀早期,身長約5米,高度為2。1米,是三疊紀早中期的最大型掠食動物。引鱷以四肢行走,四肢以半直立方式位於身體之下。它們有大型、類似恐龍的頭部,頭部長達1米,具有多顆銳利、圓錐狀牙齒。捕獵時,它用強有力的上下頜咬住獵物,再用鋒利牙齒把獵物撕碎。在三疊紀晚期,引鱷的生態位被蜥鱷、波斯特鱷所取代。

遠古生物來襲,從寒武紀到恐龍時代!(三)

魚龍——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它們看上去像魚,但它們並不是魚。魚龍主要是以烏賊類為食,即使是長達10米的侏羅紀泰曼魚龍也不例外,雖然它們也時不時吃些大的脊椎動物。除了烏賊,魚龍還吃魚和其他海洋動物。最大的魚龍身長15米,體重可達80噸。最早出現於約2。5億年前,比恐龍稍微早一點(2。3億年前),約9000萬年前它們消失了,比恐龍滅絕早約2500萬年。在三疊紀中期,今天還未能確定的陸棲爬行動物逐漸回到海洋中生活,演化為魚龍,這個過程類似海豚和鯨的演化過程。在侏羅紀它們分佈尤其廣泛,在白堊紀它們作為最高的水生食肉動物被蛇頸龍取代。與恐龍一樣魚龍及其同時期的蛇頸龍躲過了三疊紀末的滅絕事件,並在侏羅紀早期立刻多樣化,來填補空缺的生態位。

遠古生物來襲,從寒武紀到恐龍時代!(三)

幻龍——又名“偽龍”,生活在三疊紀早期,身長3米至4米,體重1噸,長有銳利的牙齒,捕食各種魚類,它們四肢相當發達,可以想象它們會爬上岸捕食或產卵。有點象鱷魚,都有扁長型的尾巴和四條短腿,它們還有一張長滿了釘子狀尖牙的大嘴巴。絕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海洋中,但有時也會到陸地上生活。

遠古生物來襲,從寒武紀到恐龍時代!(三)

迅猛鱷——又名布里斯托鱷,生活在三疊紀晚期,身長接近5米。迅猛鱷的外表類似恐龍,因為它們的大型身體與直立姿勢。但它們其實是主龍類,恐龍的近親。迅猛鱷是種伏擊掠食動物,以小型動物為食(例如舟爪龍)。迅猛鱷的腿部強壯,顯示它們可以快速奔跑。迅猛鱷的近親有蜥鱷、波斯特鱷。

遠古生物來襲,從寒武紀到恐龍時代!(三)

舟爪龍——又名”異平齒龍”,生活在三疊紀晚期,身長1。3米,體重約20公斤,是種草食性四足動物。它們具有喙狀嘴,上頜有多排粗厚的牙齒,下頜則只有一排牙齒。當它們進食時,可有效地切割植物。它們可能會被蜥鱷與迅猛鱷等大型掠食動物獵食。

遠古生物來襲,從寒武紀到恐龍時代!(三)

始盜龍——生活在三疊紀晚期,身長1。2米,體重10公斤,是大小像狗一樣的肉食性動物。它是趾行動物,以後肢支撐身體。它的前肢只是後肢長度的一半,而每隻手都有五指。其中最長的三根手指都有爪,被推測是用來捕捉獵物的。科學家推測第四及第五指太小,不足以在捕獵時發生作用。始盜龍可能主要吃小型的動物。它能夠快速的短跑,當捕捉獵物後,會用指爪及牙齒撕開獵物。但是,它同時有著肉食性及草食性的牙齒,所以它也有可能是雜食性動物。

遠古生物來襲,從寒武紀到恐龍時代!(三)

鏈鱷——又名“有角鱷“,生活在三疊紀晚期,身長5米,高度約1。5米。身體擁有鱗甲,頭部類似豬。鏈鱷使用它們鏟狀口鼻部來拔起植物。背部側邊有兩排尖刺,肩膀兩側各有一隻長達45釐米的尖角,這提供鏈鱷額外的防護以抵抗掠食動物。

遠古生物來襲,從寒武紀到恐龍時代!(三)

蛇頸龍——是一類適應淺水環境中生活的類群,從三疊紀晚期開始出現,到侏羅紀已遍佈世界各地,在白堊紀晚期滅絕。身長11米至15米,個別達到18米。頭小,頸長,軀幹像烏龜,尾巴短。頭雖然偏小,但口很大,口內長有很多細長的錐形牙齒,捕魚為生。四肢特化為適於划水的肉質鰭腳,使蛇頸龍既能在水中往來自如,又能爬上岸來休息或產卵繁殖後代。蛇頸龍類與魚龍類一起統治著中生代的海洋。

遠古生物來襲,從寒武紀到恐龍時代!(三)

翼龍——是飛行爬行動物演化支,生存於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末期,翼龍類是第一種飛行的脊椎動物,翼龍的翼是從位於身體側面到四節翼指骨之間的面板膜衍生出來的。較早的物種有長而佈滿牙齒的顎部,以及長尾巴。較晚的物種有大幅縮短的尾巴,而且缺乏牙齒。翼龍類的體型有非常大的差距,從小如鳥類的森林翼龍,到地球上曾出現的最大型飛行生物,例如風神翼龍與哈特茲哥翼龍。最大的翼龍,其翼展可達12米,相當於一架飛機大小。支撐翼龍飛行的翼膜結構,完全不同於其後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鳥類和蝙蝠類翅膀結構。翼龍常生活在湖泊、淺海的上空。一些翼龍具有腳蹼,可以從天空中發現飛行的昆蟲以及水中游動的魚、蝦等小型水生動物,並且迅速出擊,準確地捕食它們。大多數的翼龍都是食肉動物,它們的獵物包括魚,水生的無脊椎動物,和其它陸地動物。有些翼龍是腐生動物,有些是食草動物。在陸地上時,翼龍可直立行走。當恐龍稱霸著陸地時,翼龍卻控制著天空,它是恐龍時代名副其實的空中霸主,霸主沒能逃過白堊紀末期的物種大滅絕。傳統理論認為,早期鳥類的競爭,導致許多翼龍類滅絕。到了白堊紀末期,只有發現大型翼龍類。而小型翼龍類已消失,生態位被早期鳥類取代。

遠古生物來襲,從寒武紀到恐龍時代!(三)

蜥鱷——生活在三疊紀晚期,身長7米,蜥鱷以完全直立的四肢行走。它可能以埋伏方式攻擊獵物,某些研究人員認為它們可能以艾雷拉龍或較小的始盜龍等恐龍為食的掠食者。

遠古生物來襲,從寒武紀到恐龍時代!(三)

波斯特鱷——生活在三疊紀晚期,有些像鱷魚和霸王龍的雜交種。波斯特鱷體長6米,具有較高的巨大頭骨,能夠抓住並殺死當時大多數大型動物,令人恐懼的終極獵殺者。波斯特鱷的頸、背和尾部覆蓋著像鱗片一樣的盾甲狀結構,成為鱗甲。波斯特鱷的前肢比例很小、纖細,主要以雙足行走。外表與後來的像霸王龍一樣的大型獸腳類相似。像波斯特鱷這樣的初龍類動物,以其他三疊紀大型動物為食的直接證據,來自後者骨頭上儲存的咬痕。波斯特鱷的體型不適於快速奔跑,但它具有比當時大而笨重的植食性動物較長而細的腿,它可能從隱蔽處衝出,在它們身體側面造成致命傷口,從而獵殺它們。它顯然是一種令人生畏的捕食動物,較小的動物包括當時的恐龍都會對它敬而遠之,三疊紀晚期霸主非它莫屬。

遠古生物來襲,從寒武紀到恐龍時代!(三)

派克鱷——生活在三疊紀,是一種小型槽齒類爬行動物。身長0。6米,體態輕巧,行動靈活。彈跳力極好,能跳2米多高。頭部小,牙齒小呈針狀。它們是肉食性動物,可能以昆蟲與其他小型動物為食。派克鱷擁有相當長的後肢,能夠以後肢快速奔跑。這種能以兩足運動的趨勢,讓派克鱷成為早期兩足爬行動物之一。它們的後代繼承了這種優勢,在三疊紀末期的生物大滅絕中,頑強的存活下來。未來的恐龍(包括植食性,肉食性)都是由這類小型槽齒類爬蟲演化而來,它們將開啟新的篇章。詳見BBC與巨獸同行。

侏羅紀——1。996億年前至1。455億年前,在三疊紀出現並開始發展的恐龍,已迅速成為地球的統治者。 侏羅紀是恐龍的鼎盛時期,當時除了陸上身體巨大的雷龍、樑龍等,水中的魚龍和飛行的翼龍等也大量發展和進化。在爬行動物迅速發展的同時,哺乳動物也開始發展。 三疊紀晚期出現的一部分最原始哺乳動物在侏羅紀晚期已瀕於絕滅,侏羅紀早期產生了哺乳動物的另一些早期型別——多瘤齒獸類,至白堊紀末絕滅。而侏羅紀中期出現的古獸類一般被認為是有袋類和有胎盤哺乳動物的祖先。鳥類在侏羅紀首次出現,這是動物生命史上的重要變革之一。槽齒類絕滅,頂替上來的是恐龍的另一型別——蜥臀類。在侏羅紀有兩類最為繁盛:一類是兇猛的肉食性恐龍,另一類是笨重的植食性恐龍。偽龍類和板齒龍類都絕種,但魚龍存活了下來,生活在淺海中的動物還有一群四肢己演化成鰭形肢的海鱷類和硬骨魚類。其他的海洋生物還有蛇頸龍和短龍。到了侏羅紀晚期,魚龍和海鱷類逐漸步向衰亡。 侏羅紀是裸子植物的極盛期,地面上長滿了蕨類和木賊所構成的濃密植被。 這一時期全球各地的氣候都很溫暖,湧入裂縫而生成的海洋產生溼潤的風,內陸的沙漠帶來雨量。植物延伸至從前不毛的地方,提供分佈廣泛且數量眾多的恐龍(包括最大型的陸上動物)所需食物。侏羅紀的昆蟲更加多樣化,大約有一千種以上的昆蟲生活在森林中及湖泊、沼澤附近。除原已出現的蟑螂、蜻蜓類、甲蟲類外,還有蠐螬類、樹蝨類、蠅類和蛀蟲類,這些昆蟲絕大多數都延續生存到現代。侏羅紀的物種多樣,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都得到了空前發展,這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遠古生物來襲,從寒武紀到恐龍時代!(三)

大椎龍——又名“巨椎龍”,生活在侏羅紀早期,身長6米,是一類早期的植食性恐龍。它們身體修長,前肢具有銳利的拇指指爪,可用來協助進食或抵禦掠食者,研究認為大椎龍是二足恐龍。大椎龍經常會遭到生活在同一時期的併合踝龍(一種小型掠食動物)攻擊,而它們會以手與腳上的大型指爪來防衛。

遠古生物來襲,從寒武紀到恐龍時代!(三)

併合踝龍——生活在侏羅紀早期,身長3米,腔骨龍科肉食性恐龍。這種食肉小恐龍全身站立時,能從人的頭頂咬下一塊肉來。鋒利的尖爪和鋸子般的牙齒,讓這些食肉動物如虎添翼。它們很可能是夜行動物,它們的眼睛很大,像兩顆電燈泡。它們通常成群捕獵,中空的骨架讓它們箭步如飛,任何小動物都無法逃脫它們的魔爪。它們不會放過任何到手的美味,包括同類的幼仔。它們是中生代的豺狼,無論哪種生物見到它們,都會第一時間退避三舍。

遠古生物來襲,從寒武紀到恐龍時代!(三)

雙脊龍——生活在侏羅紀早期,身長6米,體重達半噸,站立時頭部高約2。4 米,是侏羅紀早期的肉食性恐龍。頭頂上長著兩片大大的骨冠,故名雙脊龍。前肢短小,善於奔跑,能夠飛速地追逐草食性恐龍。比如全力衝刺追逐小型、稍具防禦能力的鳥腳類恐龍,或者體形較大、較為笨重的蜥腳類恐龍,如大椎龍等。在追到獵物後,會用長牙咬並同時揮舞腳趾和手指上的利爪去抓緊獵物。雙脊龍鼻嘴前端特別狹窄,柔軟而靈活,可以從矮樹叢中或石頭縫裡將那些細小的蜥蜴或其他小型動物銜出來吃掉。與後來的大型食肉恐龍相比,雙脊龍的身體顯得比較”苗條“,所以它行動敏捷。由於它的口中長滿利齒,也能捕殺一些大個子的食草恐龍。但是,也有些科學家懷疑它的牙齒功能,說它只是一種食腐肉的恐龍,因為雙脊龍在上頜介於前頜骨和頜骨之間的接合處有深深的溝槽。前頜骨或許具有窄的勾狀喙,用來咀嚼食物。因此古生物學家推測它的覓食方式也許像禿鷲一般,專吃動物死屍,不同的是它只適於吃那些大型原始蜥腳類的死屍。要想吃大型動物的死屍必須裝備有一個窄而鉤狀的前喙,以便撕裂動物的面板,而雙脊龍恰恰具備了這樣的嘴。

遠古生物來襲,從寒武紀到恐龍時代!(三)

真蜥鱷 ——生活在侏羅紀中期,身長3米,擁有高度延長的口鼻部,使得它看起來類似現代長吻鱷。真蜥鱷的體型修長,可能借由擺動尾巴,在水中前進。它的前肢相當短,可能會在游泳時貼近身體,以增加在水中的流線性,以銳利、針狀牙齒捕抓魚類與頭足類。

遠古生物來襲,從寒武紀到恐龍時代!(三)

鯨龍 ——生活在侏羅紀中晚期,身長約18米,體重25噸,是長頸的四足草食性恐龍。鯨龍龐大的身軀靠柱狀的四肢支撐著,其前後肢長短差不多。大腿骨約有兩米長,背部基本保持水平狀態。鯨龍的牙齒可能像耙子一樣,可以扯下植物的葉子。它們生活在中生代海濱低地,以厥類葉片和小型的多葉樹木為食。同時期的有斑龍及扭椎龍,鯨龍可能是它們的獵物。

遠古生物來襲,從寒武紀到恐龍時代!(三)

扭椎龍——又名“優椎龍”,生活在侏羅紀晚期,身長7米,體重720公斤,一直是歐洲最著名的大型肉食性恐龍。它的身體比早期具骨板的鳥臀目恐龍要長得多,結構和斑龍類似。頭很長,長長的上下頜中滿是鋸齒狀的牙齒。其前肢生有三指,後肢長而粗壯,不僅能支撐起身體的重量,還能夠敏捷的追趕獵物。扭椎龍是一種大型的肉食性恐龍,它能夠快速地奔跑,去追逐獵物。有可能成為它的食物的恐龍有鯨龍、稜齒龍和劍龍等。但是扭椎龍也可能是一種食腐動物,即使是相鄰島上的腐屍,也能吸引它把尾巴作為平衡舵,從這個島游到那個島。

遠古生物來襲,從寒武紀到恐龍時代!(三)

雙型齒翼龍 ——生活在侏羅紀晚期,身長1米,翼展1.5米。頭大,具有尖利的牙齒。它們可能主要生存於海岸地區,可能有多重食物來源。以昆蟲為食。研究顯示,它們的頜部可以做出迅速的開闔動作,頜部肌肉適合作出捕抓與固定的動作,牙齒具有刺穿的功能。因此雙型齒翼龍有可能獵食昆蟲、小魚或小型陸地脊椎動物。

遠古生物來襲,從寒武紀到恐龍時代!(三)

始祖鳥——又名“古翼鳥”,生活在侏羅紀晚期,身長1。2米,是一類長著翅膀的雙足獸腳亞目肉食性恐龍。頭部像鳥,有爪和翅膀,稍能飛行。除身上有鳥類的羽毛外,一般認為它是爬行動物到鳥類的中間型別,但仍屬於恐龍。它有細小的牙齒,可以用來捕獵昆蟲及其它細小的無脊椎生物。飛行能力不強,只適於短距離樹間或樹到地面間的低空滑翔。一種意見認為它原來是一種善於奔跑的恐龍。從奔跑開始,在奔跑中用前肢來拍打空氣以加快速度。這時候前肢上鱗片變成原始羽毛的變異型別,在適應這種習性的過程中逐漸得到完善,最終發展出帶羽毛的翅膀,由翅膀撲動而開始離開地面到空中滑翔。這種理論稱為鳥類飛行起源的“奔跑說”。另一種意見認為,始祖鳥原來是樹棲的。在樹上利用帶羽毛的翅膀滑翔,是一種有利的活動方式。這使得前肢上鱗片變成原始羽毛的變異型別,獲得了更多的生存和繁殖機會,最後終於發展成帶羽毛的翅膀而獲得飛行能力。這種理論稱為鳥類飛行起源的“樹棲說”。後來,從挖掘出來的始祖鳥標本來看,它不但翅膀上有爪,後趾末端也有尖利而彎曲的爪。這種爪對奔走不利,而對攀援樹枝有利。這似乎支援了“樹棲說”。始祖鳥可能是迅猛龍的祖先,到底是不是鳥類祖先,古生物界眾說紛紜,還得進一步研究。

遠古生物來襲,從寒武紀到恐龍時代!(三)

樑龍——生活在侏羅紀晚期,身長27米,體重約為19噸,是一類大型四足植食性恐龍。樑龍的腦袋非常小,所以它不聰明。鼻孔位於眼睛之上,當遇到掠食者攻擊時,它會潛入水中躲藏。頭頂上的鼻孔不會被水淹沒,便於呼吸。有著長頸及像鞭子一樣的長尾巴。它的前肢略短於後肢,形成大致水平的姿勢,可以用吊橋來比喻樑龍的體型結構。關於長尾巴的功能,過去曾有許多假設,例如實際防衛或製造聲響的功能。這尾巴可能是用作平衡頸部。尾巴的中央部分有雙叉型的人字骨,可能是支撐脊椎,或是在尾巴壓在地面時,保護血管免受破損。如同其他蜥腳類恐龍,樑龍的前腳掌有大幅改變,手指與掌骨排列成垂直柱狀態,橫剖面為馬蹄形。它的牙齒只長在嘴的前部,而且很細小,這樣它就只能吃些柔嫩多汁的植物了。一些大型肉食性恐龍會獵殺樑龍,如同時代的異特龍及角鼻龍等掠食者。樑龍會用它強有力的尾巴來鞭打敵人,迫使進攻者後退;或者用後腿站立,用尾巴支援部分體重,以便能用巨大的前肢來自衛。樑龍前肢內側腳趾上有一個巨大而彎曲的爪,那可是它鋒利的自衛武器。就像人類的鞋後跟一樣,樑龍的腳下大概也生有能將其腳趾墊起來的腳掌墊。有了它,樑龍在行走時就不會因為支援沉重的身體而使肌肉感到太吃力。可以想象得出,樑龍在吃食的時候,尾巴在不斷抽打的情形。樑龍可能屬於無定時活躍性的動物,覓食、移動行為跟白天黑夜沒有正相關,只休息短暫時間。樑龍科裡有很多巨無霸,包括樑龍、巨龍、地震龍、雷龍、雙腔龍等。樑龍科裡最大的要屬易碎雙腔龍,身長70米,身高約為25米,體重192噸。易碎雙腔龍是目前已知最大的恐龍,也是史上最大的陸地生物。

遠古生物來襲,從寒武紀到恐龍時代!(三)

雷龍——又稱“迷惑龍”,“阿普吐龍”。生活在侏羅紀晚期,身長26米,體重35噸,它們是陸地上存在的最大型動物之一,是一類大型四足植食性恐龍。雷龍有著長頸及尾巴,它們的頸椎比樑龍較短、較重,而腿部骨頭較樑龍的結實、較長,被認為是比樑龍更粗壯的恐龍。在正常的移動時,尾巴會離開地面。可能生活在平原與森林中,成群結隊而行。雷龍喜歡群體活動,當一大群阿普吐龍從遠處走來時,一定是塵土蔽日響聲如雷——這就是它名稱(雷龍)的由來。雷龍一定要花大量的時間來吃東西,而且還得狼吞虎嚥。食物從長長的食營一直滑落到胃裡,在那兒,這些食物會被它不時吞下的鵝卵石磨碎。現在仍未知曉雷龍要吃多少食物才能滿足它的巨大體型,但有可能是不斷的吃,只是在讓身體體溫下降、飲水或除去寄生蟲時才會停止。它可能受到Megalosaurus(斑龍)的攻擊,有揣測指出雷龍是站立睡覺的,它們可能是以其巨大體型及族群行為去抵禦掠食者。

遠古生物來襲,從寒武紀到恐龍時代!(三)

斑龍 ——又稱“巨齒龍”,生活在侏羅紀晚期,身長9米,高3。5米,體重不詳,是一類大型獸腳亞目雙足肉食性恐龍。斑龍擁有相當大的頭部,並且擁有強有力的上下頜,牙齒巨大呈鋸齒狀,與較長的牙根,固定在頜骨內。牙齒頂端向後彎曲而倒伏,像一把把帶有鋸齒的鋒利彎刀。它們的前肢短小,而後肢強壯,適合奔跑。這些身體結構同霸王龍十分相似,雖然體型較後者偏小,但同樣是一臺可怕的殺戮機器。斑龍可能獵食劍龍類與蜥腳類恐龍,也有可能如清道夫般搜尋食物。但這無損於斑龍掠食者的形象,暴龍可能也是搜尋食物者。要維持如此巨大的體型,進食時的效率是很有必要的。

遠古生物來襲,從寒武紀到恐龍時代!(三)

腕龍 ——生活在侏羅紀晚期,身長23米,高12米,體重約為40噸,是一類大型蜥腳類四足植食性恐龍。腕龍有個長脖子、小腦袋和一條粗短的尾巴,走路時四腳著地。不同於蜥腳下目的其他科,腕龍的前腿比後腿長,這樣能幫助它支撐起長脖子,身體結構像長頸鹿。牙平直而鋒利,鼻孔長在頭頂上。吃東西時,不咀嚼就將食物整塊吞下。腕龍吃的樹梢上嫩葉,其他食草類動物是夠不著的。依靠長長的脖子,它能夠摘取最高處的樹葉。腕龍有發達的頜部,需要吃大量的食物,來補充它龐大的身體生長和四處活動所需的能量。它們群居並且一起外出,遊蕩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尋找新鮮樹木。侏羅紀時期氣候溫暖,植物興旺,為恐龍的生長提供了便利條件。爬行動物有個特點,身體終生都在不停的生長,各種型別的恐龍都在不停的吃不停的長,而腕龍這樣的大型恐龍生長速度更快,吃得也更多。身邊的植物吃完後,它們利用長長的脖子不用移動身體就能吃到遠處的植物。腕龍不做窩,也不照看幼崽。生幼崽時是一邊走一邊生,這些恐龍蛋於是就形成了長長的一條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