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善的這一曲,描寫了一個隻身孤影的女主人公悲愴淒涼之感

大家好,今天小夫給大家帶來的元曲是來自張鳴善的《中呂·普天樂》進行鑑賞,希望大家喜歡。我們首先來看下原曲篇:

中呂·普天樂

張鳴善

雨兒飄,風兒揚。風吹回好夢,雨滴損柔腸。風蕭蕭梧葉中,雨點點芭蕉上。風雨相留添悲愴,雨和風捲起淒涼。風雨兒怎當?雨風兒定當,風雨兒難當!

這是一首抒情曲,《樂府群珠》題作“愁懷”,但作者沒有直抒胸臆,言自己如何愁,而是透過寫一個風雨交加之夜,以自己對風雨的獨特感受,來曲折地表達自己悲愴淒涼的愁懷。

張鳴善的這一曲,描寫了一個隻身孤影的女主人公悲愴淒涼之感

頭兩句描寫風雨交加的情景:瀟瀟夜雨,漫天飄灑;陣陣疾風,卷地而至。這兩句雖為客觀描寫,未涉及主觀的情懷,但已為以後的抒情創造了特定的環境和氛圍。以下便引人了人的心境與感受:“風吹回好夢”緊承第二句,意思本說風聲驚醒了人,驚斷了人的好夢,吹回,即吹醒;但字面用“吹回”,彷彿夢如蓬草枯葉,可以被風吹去吹來,這就遠比“吹醒”別緻、新穎。主人公夢見了什麼,由子並未交待,但夢是“好夢”,卻明白地反襯出現實處境的不好,這就暗示了“愁懷”。為現實所苦的主人公,好不容易忘卻了現實,進入了“好夢”,卻偏又被這風驚醒,因此,這“吹回好夢”實任帶有著幾多的嘆惜甚至惱怒。

張鳴善的這一曲,描寫了一個隻身孤影的女主人公悲愴淒涼之感

“雨滴損柔腸”承第一句,本說夢醒之後又聽見點點雨滴,更感愁苦難勝,詩人巧妙地說雨水並不是滴在簷前屋上,而是滴在人的柔腸上。“柔腸”, 多指軟而易感的心腸。心腸本已“柔”,再加這雨水的滴蝕,故曰“損”彷彿柔腸都被這風風雨雨吹打欲斷了。五、六兩句彷彿又離開了人去描述風雨,是“損柔腸”的進一步描繪。風轉梧葉之間,如颯之聲難禁;雨滴芭蕉葉上,淅瀝之音不絕。夜深人靜,隻身孤影的女主人公便油然而生一種心驚 、悽楚、孤獨之感。所以下兩句說“風雨相留添悲愴,雨和風捲起淒涼”。風留雨,雨留風,風助雨,雨助風,風雨交併,綿綿不絕,恰似那紛亂淒涼的心緒。這風風雨雨如何不增添人悲愴之情,捲起人淒涼之感?

張鳴善的這一曲,描寫了一個隻身孤影的女主人公悲愴淒涼之感

讀至此,不由使人想起陸游的“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卜算子】《詠梅》),也想起後來《紅樓夢》中黛玉的“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淒涼”。本已悲愁滿懷,再加濃黑夜色中風雨一陣緊似一陣,曲中主人公不由得發出了深沉的喟嘆:“風雨兒怎當?雨風兒定當,風雨兒難當。”三句一氣貫注,同時又曲折迴轉:第一句承上文,說:這風雨叫人如何承受得了(當,即承受)?第二句則是對前句的否定,是低沉中的振起,說這風雨定須承受,也定能承受;然而緊接著卻是更大的跌落,更甚的愁苦,更深的嘆惜:這風雨兒到底是難於承受啊!這兩個轉折,比起一步步遞進,更顯得波瀾起伏。正因為有第二句的振起,第三句的跌落才有了更大的勢頭和力址。而這樣寫,由於暗含著時間上的延續,所以又真切細膩地道出了抒情者複雜的心理過程。

張鳴善的這一曲,描寫了一個隻身孤影的女主人公悲愴淒涼之感

小夫覺得在本曲中描寫的藝術手法上很有特色,作者沒有直接寫自己的愁,而且似乎說自己正在做者“好夢”,愁都是風雨“捲起”的。這種含蓄的寫法,令人更感到愁懷的深切難言。和這一點相聯絡,曲子的另一特點是透過環境氣氛的誼染烘托來表現自己的心緒。曲子通篇寫風雨,透過風雨這一媒介,把外在的環境與內在的情感完全交融成一片。這種情景的交融,比直抒胸懷無疑更具表現力和感染力。

張鳴善的這一曲,描寫了一個隻身孤影的女主人公悲愴淒涼之感

全曲每句均以風、雨起頭,風、雨排列的次序有所變化,而風雨二字始終貫穿全篇。這在詩詞中是大忌,而在散曲中,卻是別其一格的文字型式。本曲是借“風雨”寫情思,透過“風雨”兩字的反覆迴環詠歎,將讀者帶進“風雨”的情境之中,深深叩動讀者的心絃。在字面上弄巧,本是元散曲一大特徵,弄得不好,易形成文字遊戲,然而本曲將這種形式與情感的表達結合在一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且這樣的反覆詠歎,既有助於情緒的盡情抒發,又使曲子如驪珠一串。加上末三句韻腳重疊,全曲別有一種音樂的美。 好了,今天的鑑賞到這裡就結束了,如果讀者有其他的建議或者見解,可以在下方評論區進行互動,也可以關注小夫,讓小夫每天給你講講元曲中一些故事。謝謝大家的支援,我們下期再見,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