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古文推薦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篇”勸學”的古文,文章節選自《顏氏家訓l勉學》,作者顏之推,南北朝至隋一統年間文學家、教育家,為顏回三十五代孫,生於士族官僚之家,博覽群書,學問精深,傳世著作有《顏氏家訓》、《還冤記》、《集靈記》等。本篇由家書摘編連綴而成,卻自成一體,有其單獨成文的內在邏輯,可謂勸學文章中的千古名篇,同時行文結構清晰,亦為議論文之佳作,值得我輩細細品讀。

原文如下:

少學而至老不倦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以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

然人有坎壈(困頓),失於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孔子曰:“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魏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而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遊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餘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雲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成大儒。此並早迷而晚寤也。

梁元帝嘗為吾說:“昔在會稽,年始十二,便已好學。時又患疥,手不得拳,膝不得屈。閒齋張葛幃避蠅獨坐,銀甌貯山陰甜酒,時復進之,以自寬痛。率意自讀史書,一日二十卷,既未師受,或不識一字,或不解一語,要自重之,不知厭倦。”帝子之尊,童稚之逸,尚能如此,況其庶士,冀以自達者哉?

夫聖人之書,所以設教,但明練經文,粗通注義,常使言行有得,亦足為人;何必“仲尼居”即須兩紙疏義,燕寢、講堂,亦復何在?以此得勝,寧有益乎?光陰可惜,譬諸逝水。當博覽機要,以濟功業,必能兼美,吾無間焉。

文章短短四段,層層遞進,末尾總結全文並昇華主題,邏輯清晰,振聾發聵。

首段作者現身說法,舉出自己少時記憶力強而後記憶力下降的例證,引出應“少學”的觀點,強調了學習的黃金時段為少年時,我輩須珍惜。

二段退後求其次,舉出魏武、袁遺、曾子、荀子、公孫弘、朱雲、皇甫謐這些歷史人物,丟擲了“盛年失學,猶當晚學,不可自棄”的觀點。魏武帝曹操、曾子、荀子皆功垂千秋為大家熟知;袁遺為袁尚堂兄,袁家四代三公,袁遺本人出身豪門,為官之後依然終身勤學;公孫弘為西漢時第一位丞相,

在職期間,廣招賢士,關注民生,併為儒學的推廣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朱云為西漢名士,性格耿直,直言敢諫,留下了朱雲折檻的佳話;皇甫謐是魏晉時期學者、醫學家、史學家,著有《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被譽為針灸鼻祖。此等歷史人物的事蹟震古爍今,無疑是對各個年齡段的進學者最有力的勸勉鼓勵。

第三段借用梁元帝自述,激勵廣大學子們無論出身都要用功讀書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可見,讀書不僅是對作者自己,對歷史人物有益,對當下的莘莘學子們也是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的。

末段承接前三段自己、古人、現世三個角度的例證,順理成章再次點題——勸學,同時,昇華主題:讀書不是為了咬文嚼字、炫耀博學,而是為了安身立命和經世致用,基於此得出,讀書既需博覽,也應專精。

說回當下,無論年齡大小、職位高低,終日不輟的學習都會使我們受益匪淺。那麼,何不把這篇膾炙人口的勸學佳作贈與自己、家人和朋友們,大家相互勉勵,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