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殘忍的死亡 最溫柔的重生

4月2日,中科院“探索一號”船

完成2020年度第一個科考航次,

順利返回三亞。

與科學家們一同返回的重要成果中,

最引人注目的一項,

是在南海首次發現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

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型別生態系統,

對我國深海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最殘忍的死亡 最溫柔的重生

鯨落,Whale Fall,

字面指鯨死後沉落海底的過程。

深層次來講,鯨落是鯨沉落在深海之後,

用自己的殘骸滋養萬物進而形成的

一套完整、複雜的生態系統,

與熱液、冷泉一同被稱為深海生命的“綠洲”。

鯨落可以供養一套以分解者為主的

迴圈系統長達百年。

人們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發現第一處鯨落,

至今發現的現代自然鯨落不足50個。

最殘忍的死亡 最溫柔的重生

在深海海山1600米的山腰處發現的鯨落。圖源: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鯨落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會經歷大致四個階段——

最殘忍的死亡 最溫柔的重生

一、移動清道夫階段,即鯊魚和螃蟹等食腐動物清除鯨魚的軟組織。一般持續4-12個月。

二、機會主義者階段,即其他的異養動物(如蝸牛和蠕蟲)食用食腐動物留下的剩餘食物。它們在鯨落周圍的沉積物中定居下來,並在鯨骨上或鯨骨內清除殘留物。一般持續3-4年。

三、化能自養階段。到這時候,鯨只餘骨架。大量的厭氧細菌進入鯨魚的骨骼,分解其中的脂類,併產生硫化氫。而這些硫化氫是“化能自養細菌”的最愛,它們在這裡大量繁殖,形成厚厚的細菌“毛毯”,進而養活一大批小型海洋生物。這一階段也是鯨落持續最久的階段,可長達50年。

最後則是礁岩階段,當殘餘鯨落當中的有機物質被消耗殆盡,鯨的遺骸還會化作礁岩,成為大批海洋生物的聚居地。

鯨落的整個過程,一般能夠持續上百年之久。

最殘忍的死亡 最溫柔的重生

(一個化能自養的鯨魚掉落群落,包括細菌墊、沉積物中的囊藻類蛤、蓋拉西蟹、多頭類動物和各種其他無脊椎動物)

一隻鯨死亡之後,

在其屍體分解的不同階段,

給食物鏈不同階層的無數海洋生物

提供了食物來源、棲息之所,

同時還滋養了全新物種的出現。

研究人員發現,

在北太平洋的深海中,

至少有43個種類、12490個生物體

是依靠鯨落現象而生存的。

而科學家們透過鯨落現象發現的

全新物種已達16種。

正所謂:巨鯨落,萬物生。

這是最殘忍的死亡,

也是最溫柔的重生。

最殘忍的死亡 最溫柔的重生

熱液:指從火山活動頻繁的洋中脊山頂噴湧而出的高溫液體,這種液體中含有大量的豐富的化學物質,形成了海底獨特的地質活動與生態環境。熱液生態系統,形成以嗜熱硫還原細菌為基礎生產力的食物鏈,構成一個自養自給的共生系統,其其營養物質的初始來源便是海底熱液。這一環境內的生物組成主要有細菌、雙殼類、鎧甲蝦,與細菌共生的巨型管棲動物、管水母、腹足類和一些魚類,這在壓力巨大、一片漆黑的海底形成了一片繁華的生命奇景。

冷泉:來自海底沉積介面之下的以水、碳氫化合物(天然氣和石油)、硫化氫、細粒沉積物為主要成分的流體以噴湧或滲漏方式從海底溢位,併產生系列的物理、化學及生物作用,這種作用及其產物稱為冷泉。以冷泉為中心形成的生態系統稱為冷泉生態系統。甲烷氧化菌和硫酸鹽還原菌參與到冷泉流體中的甲烷與硫酸根離子的缺氧甲烷氧化反應中,為化能自養生物提供了碳源和能量,成為冷泉生態系的初級生產者。在其基礎上又發育著菌席和深海雙殼類(貽貝類和蛤類)及蠕蟲(管狀群蠕蟲和冰蠕蟲)多毛類動物以及海星、海膽、海蝦等一級消費者,其中管狀蠕蟲只出現在冷泉流速較低的環境。二級消費者有魚、螃蟹、扁形蟲、冷水珊瑚等。

資料來源:央視新聞、知乎、中國科學院等

圖片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