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之上的貧民窟:活人住在白骨之上,賺亡者之財

墓地對我們絕大部分的人來說,是打心裡既恐懼又尊敬,祭拜先祖時生怕擾亂這裡的寧靜,都小心翼翼,更不要說在這裡做其他的事情了。

但在菲律賓,有這樣一個地方,它本是一片墓園,但當地許多人卻把這裡當成了自己的居住地。他們不僅與死人同眠,更有甚者挖墳掘墓,將逝去之人的屍骨焚燒成灰,而他們這樣看似荒謬的行為,竟然還是“墓園居住區”裡令人羨慕的工作。

墓地之上的貧民窟:活人住在白骨之上,賺亡者之財

這個特殊的“墓地居住區”名為納沃塔斯公墓,位於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北部。雖然距離馬尼拉經濟核心地區也僅有幾十公里,但是,這裡卻是徹徹底底的人間地獄。

“墓地居住區”裡面絕大部分都是從菲律賓各地向首都聚集而來的窮苦人,他們大多是拖家帶口,因為無法負擔首都地區昂貴的房租,只能委身於此。還有一些是懷揣“首都夢”的菲律賓年輕人,棲身在此,嚮往有一天能夠重返首都核心的“溫柔鄉”。

正如俗語所說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這個特殊“墓地居住區”的形成也由來已久。

墓地之上的貧民窟:活人住在白骨之上,賺亡者之財

越擠人越多

菲律賓地處西太平洋,北臨臺灣,隔海遙望亞洲大陸,是太平洋海洋貿易的重要中轉補給站,但獨特的地理位置也讓菲律賓成為一個不斷被侵佔的國家。15~20世紀中期,菲律賓一直是西方國家的殖民地。1942年,日本又在馬尼拉插滿了膏藥旗。

1946年7月,被殖民和佔領了超過500年的菲律賓終於在美國政府的“幫助”下,迎來獨立。然而,在長時間被殖民控制的背景下,菲律賓的內部黨派分裂嚴重,政治變得一塌糊塗。在剛宣佈獨立之後,菲律賓就陷入長達幾十餘年的政黨之爭。先有馬科斯獨裁,後又阿基諾被刺。

常年的殖民統治和自身混亂的政治體系,導致菲律賓的自身工業和經濟基礎十分薄弱。政府在早期的規劃發展中,也只能將僅有的資源全部傾斜到國內的幾個大城市中,馬尼拉就是其中的首選。

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和政治優勢,首都馬尼拉很快成為了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三中心。這裡擁有全國頂尖的教育、醫療設施服務,更有遠超菲律賓其他城市幾十倍的薪資收入。

墓地之上的貧民窟:活人住在白骨之上,賺亡者之財

表面繁華的馬尼拉

而相對於馬尼拉的快速發展,菲律賓的其他城市卻發展嚴重滯後,很多地方的人民連基礎的食品和醫療都無法保障。為了尋求發展和更好的生活,許多其他城市的年輕人和大量的農民開始湧入馬尼拉。

然而,對於這些貧苦的人民來說,首都擁有的不僅僅是城市間車水馬龍的繁華和眼花繚亂的商鋪,還有高昂的物價和無力承擔的房租。

於是,他們開始如同老鼠般在這座城市的各個角落裡尋覓任何可以落腳的地方,鐵軌附近、工業廢棄區、垃圾場周圍……只要是能夠搭下幾塊木板的地方,都是他們的“住所選址”。

一開始的時候,這些簡易木板房大多修建在城市的廢棄角落或邊緣地帶,構建成了一個個零散的貧民窟。

儘管這些零散的貧民窟曾因為破壞“國家形象”被政府想方設法地進行拆除,但是,如野草一般頑強的生命力,讓這些平民窟的數量不降反升。

久而久之,菲律賓政府也就逐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這些人留在城市周圍,還可以在許多需要廉價勞動力的崗位上發揮作用。

墓地之上的貧民窟:活人住在白骨之上,賺亡者之財

可即便政府默認了邊緣貧民窟的合法性,馬尼拉可供使用的土地面積也是有限的,逐步緊張的用地需求,壓縮著這些貧民窟的存在空間。

近年來,在菲律賓製造業的急速發展和外來商人的投資影響下,人口也隨之出現了爆炸式增長。如今的馬尼拉,擁有著約2000萬的人口,而其中三分之一的人經濟狀況處於貧民線之下,生產發展和貧民窟的用地矛盾逐步激化。

人口的暴增加上不斷湧入的外來人口,使得馬尼拉貧民窟的容量很快超出負荷,層層疊疊的簡易棚屋之間,幾乎沒有可以落腳的地方。

既然城市之中已經沒有可以搭建簡易房屋的土地,那麼這些本就存在於城市最邊緣的貧民窟就不得不向更邊緣的地區移動,日益增加的生存壓力讓這些窮苦人喘不過氣,乾脆想著,既然“活人”的地盤逐漸住不下,那麼就去死者的地盤藉藉空間。

墓地之上的貧民窟:活人住在白骨之上,賺亡者之財

為求一席之地,活人在墓碑上安家

一排排方形的格子,像超市的儲物櫃一樣,只是裡面儲存的不是普通的物品,而是一具具屍骨。這是位於馬尼拉北部諾特區的納沃塔斯公墓。

因為良好的自然風光,這裡早期其實是馬尼拉上流人士的家族墓地,但因為後期疏於管理,許多普通人也將逝去的親人埋葬於此,而如今,這裡又成為了大家公認的活死人之地。

在納沃塔斯公墓,錯落有致地分佈著數千墓穴,而就在埋葬這些屍骨的墓穴之上,是一間間由木頭和鋁板搭建成的簡易小屋。這裡原本是供奉靈牌的安息之地,但是小屋中卻赫然居住著許多活人。

諾特區處於菲律賓特有的熱帶海洋季風區,每當季風來臨的時候,溼潤的風裹上海水的腥氣,吹到這裡的每一個角落,再將角落裡的腐敗氣息吹到每一個生活在這裡的人的臉上,人們就在汙水、垃圾、腥風和棺材之間來來往往,進行一天的生活。

其實,居住在墓地上的活人菲律賓很早以前便有,只不過並不是生不由己地苟活於此,而是源於一個古老的職業——守墓人。

墓地之上的貧民窟:活人住在白骨之上,賺亡者之財

18世紀時,在西班牙的殖民影響和“幫助“下,許多菲律賓土著也都學起歐洲上流社會的生活習慣,除了日常標配的紙醉金迷,那些上流名人們還規劃起了自己身後之事,為了可以在死後享受無盡的財富,他們通常會提前為自己選好墓地並選定大量的陪葬品。奢華的墓穴和價值不菲的陪葬品使得這些寂靜之地並不安寧。

要知道,一件陪葬品可能就是一個普通人一年多的口糧,因此極盡奢華的墓地必然吸引各種盜墓賊聞風而動。

因此,為了保證先祖死去的安寧和守護大量的陪葬品,菲律賓的有錢人一般都會僱用專門的守墓人,他們通常收入不菲。而為了可以更省事地看管這些墓穴,守墓人通常就選擇在住在墓穴之上,這便是菲律賓墳場上的第一批住客。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無處可歸的窮人湧入這片土地,守墓人的工作的競爭逐步變得十分激烈。這樣的工作不但代表著可以有免費居住的地方,還有工錢能拿。為了爭奪墓地的居住權,他們甚至會將陵墓劃分出不同的區域,由不同的家族瓜分。

可墓穴的數量終歸是有限的,隨著人口急劇膨脹,獨棟的“陰宅別墅”逐漸被瓜分殆盡。剩下的人,就只好選擇在墓園之內的其他地方重新搭建自己的“家”。

墓地之上的貧民窟:活人住在白骨之上,賺亡者之財

截止2014年,有6000多人居住在馬尼拉的納沃塔斯公墓的墳碑之間,墓地的空地面積不斷被壓縮。

在東南亞國家的習俗裡,是非常敬畏死者的,菲律賓自然也不例外。但是,當活著的渴望蓋過對死亡的恐懼時,他們也顧不上敬畏了。

一位名叫朱麗葉的墓地社工說,她在這個地方已經呆了三四十年,而最初的時候,這裡就僅僅是一片安靜寬闊的墓地,墓地裡只有逝者和守墓人。

隨著近年來馬尼拉的人口增加,這裡開始陸續出現了一些來自不同偏遠地區的“家庭”。最開始是零散分佈的小屋,後面就形成了擁擠的“社群”。

可能很多人會有疑問,為什麼這些人寧可與死人共居也不回到自己原來的地方呢?

因為這些人的家鄉,是比城市的墓地還可怕的貧窮之地。在他們的眼中,即使是住進城市的墓園裡,也好過在自己的家鄉苟延殘喘,永無出頭之日地活著。

城市代表著希望,在這裡可以有更多的工作機會,為了這樣的機會,他們會逼著自己去習慣墓地的生存環境——潮溼的空氣、腐爛的垃圾、成堆的白骨和逼仄狹小的空間。對於這些走投無路的人來說,窮比死更可怕。

墓地之上的貧民窟:活人住在白骨之上,賺亡者之財

混凝土棺材和租期5年的墓地

在墓地社群髒亂的環境下,這裡的人時時刻刻面臨健康問題,在這裡,長壽是遙不可及的奢侈。

一位名叫洛斯卡的老人,是這片墓地裡最年長的人,但是實際上她也才63歲。雖然墓地條件艱苦,但她覺得有住的地方就已經是莫大的幸運,她靠著撿垃圾變賣來生活,她說,這樣的生活她已經覺得滿足。

在她死後,也會被埋進不知道誰家底下的一個混凝土盒子裡,安眠5年之後,再被挖出來,焚燒成灰。

是的,這裡的墓穴,只有5年的租期。為了維持活人的生存空間,這裡的墓穴已經沒有永久使用權。墓碑上刻有各個”房客”的入住時間,如果原來裡面的“租客”已經“居住”了5年時間,就會被挖出來,然後集中燒掉,以此來給新的屍體騰出空間。

新近的逝者在簡單的儀式後,被裹上屍布,裝進混凝土盒子裡,再塞進密密麻麻的水泥隔間當中的某一個。埋在混凝土盒子裡的也都是菲律賓的下層人民——他們買不起昂貴的普通棺材和土墓穴。

人們常說“死者為大,入土為安”,可是對於貧民窟裡的人來說,入土為安是一種奢望,更有甚者連混凝土盒子都無法擁有,死後骸骨被堆積在路邊和角落裡。

墓地之上的貧民窟:活人住在白骨之上,賺亡者之財

成年掘墓人和清洗墳墓的孩子

頻繁的墓穴更迭,也造就了一個新的職業——掘墓人。

他們專門負責進行“租住地”的更新:每當有新的死者租下墓地,就會有人去將之前埋葬的死者屍骨挖出來,再把清理出來的屍骨裝入一個袋子裡,放到一旁,等待他的家屬前來認領。

能通知到的他們會進行通知,而他們也無法通知到的就只有等待,如果經過一段時間還沒有人來認領,他們就會把一直無人認領的屍骨集中倒在一起,直接燒掉。

一位名叫莫德的人,就是專門的掘墓人,他全家住在這裡,每天的工作就是到墓地”辭舊迎新”。

每清理完一個到期的墓穴,莫德可以得到5比索(摺合人民幣0。7元)的報酬,這樣的5比索,是全家人的經濟依靠。而這樣的工作他一做就是29年。

29年前,他在‘’同事‘’的指引下,第一次來到墓穴前。此前從未以這樣的方式直接接觸逝去5年的人,敲開墓碑的一瞬間,莫德聞到一陣極度難聞的惡臭。簡單的收斂讓屍體早已高度腐敗,白骨都變成了黑骨。

墓地之上的貧民窟:活人住在白骨之上,賺亡者之財

儘管恐懼和厭惡讓他十分抗拒這份工作,可是自己需要這份工作來養活家人,他只能硬著頭皮完成所有的工作內容。現在29年過去了,他也不再是當初那個一開啟墓穴就會作嘔的青年。現在的他早已麻木,可以熟練地從墓裡將裹著骸骨的屍布拖出來,然後清理好屍骨,放入一旁的大口袋裡。

託這份工作的福,莫德不用睡在棺材上了,他在附近搭了個窩棚。他的家中只有一張從垃圾堆撿來的破墊子,平時他就睡在上面,和一個連蓋子都沒有的風扇,這是掘墓人莫德所有的家當。就這樣的生活在當地算是條件最好的了。莫德的孩子躲在父親背後的角落裡,怯生生地望著外面的人。

儘管這是納沃塔斯公墓內最賺錢的工作,但是這份工作帶給莫德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痛苦。

自從當上掘墓人之後,他會時常夢到逝者來找自己。在漆黑的夢境裡,有很多的骷髏來質問他,為什麼連死人的墳墓也不放過,要將他們刨出來扔到外面;如果在工作過程中,他不小心磕碰或者摔到了屍骨,那當天晚上,恐懼和自責會讓他頭痛欲裂,徹夜難眠。

墓地之上的貧民窟:活人住在白骨之上,賺亡者之財

莫德

所以現在他會特別小心翼翼地對屍骨進行清理和收撿。用手將散架的屍骨一塊一塊分出來,裝進袋子,然後在袋子的表面標上名字,放在他們原來墓穴的周圍,等待逝者的家屬前來認領。

工作了這麼多年,莫德甚至已經不再害怕死亡。他挖過的墳墓,不僅僅只有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其中也有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開啟認識的人的墓,一開始他還會悲傷,以前活生生的人,現在就變成這麼幾塊黑漆漆的骨頭,但現在,他已經可以很平靜地跟別人講述墓裡的人是自己曾經的家人或者朋友,又是因為什麼而去世。

他說,這其實沒什麼,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天會走向死亡。或許在自己死後,也會被一個陌生人這樣挖出來,放進袋子裡。

除了掘墓,還有一份與屍體相關的工作——清潔墳墓。這樣的工作,是這裡孩子們最常做的兼職。在這個公墓裡出生的孩子們,從出生開始,就在棺材上生活,他們會從路邊的白骨裡找出自己心儀的“玩具”,拿起來對著鏡頭露出純真的笑容;他們在水泥墓的縫隙裡玩捉迷藏,腳邊就是累累的白骨;在他們眼裡,隨處可見的白骨就跟其他地方隨處可見的綠化一樣,生和死也沒有什麼不同。

墓地之上的貧民窟:活人住在白骨之上,賺亡者之財

這樣的成長環境下,清潔墳墓對於他們來說,也並不可怕,反而是一份可以賺錢的工作。

尼克和旺達就是這些專職清潔工當中的一員。他們每天都會帶著刷子和肥皂出門,去有清洗需求的墓穴的地方開始工作。這裡的墳墓很多,兩個孩子一天下來大概可以清洗到30個墳墓,可是最終收入只有2元人民幣,還要全數上交給父母,來補貼家用。

孩子們也沒有上學的機會,對於貧民窟的人來說,能夠活下去就已經是幸運的事情。他們所能接觸到的文字,只有垃圾袋的包裝和墓碑上的碑文。

一牆之隔的生與死

除了男人和小孩,這裡的女人也努力尋找可以維持生計的辦法——她們在垃圾堆裡翻找,尋找可以撿來換錢的東西和家裡的餐食。從城市各處餐廳運來的廚餘殘渣裡面,有零散的炸雞塊之類的碎肉,她們透過自己的鼻子來判斷它們是否可以挑選出來帶回家食用。運氣好的時候,她們會從中發現一整塊的炸雞腿,拿到家裡用清水沖洗煮開,然後再煎炸一番,孩子們會為這頓大餐歡呼雀躍。

墓地之上的貧民窟:活人住在白骨之上,賺亡者之財

有一個叫瑪麗的女孩17歲了,她已經有了2個月的身孕,是土生土長的墓地居民。失去父母以後,她就是靠著撿垃圾勉強生活,再過幾個月她將在這片墓地裡生下自己的孩子,雖然條件艱苦,但她還是很期待腹中小生命的到來。

這裡所有的孕婦都是在墓地裡面進行分娩,沒有醫生,沒有消毒水,就在這個充滿細菌的環境裡自然生產。幸運一點的可以順利生下孩子,母子平安;而不幸的則會因為難產或者產後感染死去,對於母親和孩子來說,能不能活下去只有看運氣。

在這裡,你或許會看到一牆之隔的集裝箱墓地裡正有人被下葬,而牆的這一邊,一個新生命呱呱墜地,孩子的母親在逝者親人的悲痛和家庭成員的喜悅中抱著自己的孩子哺乳,生與死在一個地方同時出現。墓地裡的居民,就在這樣的生死之地裡,保持著看似奇特又詭異的生活方式,一代又一代地繁衍下去。

對於他們而言,死人已經不再重要,新生兒才是全家的希望,一個又一個的希望不斷出現,或許說不定哪一天,其中的一個希望就可以讓他們走出這個地方,獲得新生。

墓地之上的貧民窟:活人住在白骨之上,賺亡者之財

在菲律賓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窮人卻彷彿被社會遺忘,他們在城市的繁華里,與白骨為伴,賺亡者之財,誰也不知道,那些墓地,到底是死者的安眠地,還是活人的生活場。只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他們也能夠站在乾淨明亮的街道上,呼吸到一口充滿花香的新鮮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