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買不是中國人?

不買不是中國人——今年是雙11十週年,十年盛況唯有這句可形容。

我們將10年雙11作為觀察中國人消費全景的一角。揭開這一角,你將看到(2009-2018)中國人10年消費與生活方式圖鑑。這是有意思報告雙11系列第5篇(不是廣告)——當代人雙十一上河圖

不買不是中國人?

去年雙十一,你買保健品了嗎?

179噸枸杞和20萬瓶霸王防脫,一天就賣了。這是2017年雙十一那天的天貓資料。

不買不是中國人?

人們買的東西正是他們的焦慮,是的,這一年,第一批90後頭禿了、胃垮了、牙掉了…

人們越來越願意為“愛自己”花錢,花的錢也越來越多——有資料顯示,2017年雙11,近半消費者花了1000元,這個數字在大城市更是翻倍增長。

2017年,也是全網雙十一的新高度:一天,全網銷售額超2000億元。

2000億意味著什麼?它是2017年,莆田市的全年GDP總額。如果給你個人,從你出生開始每天都中500萬大獎。一天不間斷,直到你中獎到110歲,差不多是2000億。

而掀起這場風暴的阿里,當日交易達1682億萬。與此同時,中國商業又一個關鍵詞也在去年被頻頻提起:拼多多。

3元的抹胸,7。7元10條的內褲,8。8元的加絨打底褲,44元的冬季羽絨服…廉價的商品築成市值300億美元的“帝國”。人們驚訝,又睥睨——實際上,就在10年前,這一幕也在雙11上演。

2009年,雙11元年。

在一線城市工作的黛西,2009年那會兒剛上大學。那年雙11,黛西用生活費買了人生第一件蘿莉風連衣裙。

跟學校邊上精品店不下百元的裙子相比,29。9元包郵的價格彷彿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經過9天的漫長等待,黛西終於收到不遠萬里從浙江發過來的買家秀版實物。

黛西激動地拆開包裹,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團散發著酸味兒的軟趴趴的布,穿在身上又緊又沒型,像根火腿腸。

不買不是中國人?

黛西一咬牙點了確認收貨。

那一年,跟黛西一樣網購“能將就”的人很多。

在“一元秒殺,全場五折”的slogan吸引下,大家抱著“都這麼便宜了,還要啥腳踏車”的心態買回一堆只穿一兩次或直接壓箱底的便宜貨。

2009年,都市女孩還在追捧only、veromoda,而這些“大牌”是屬於商場的。新款什麼時候出,定什麼價,什麼時候8。8折,什麼時候五折,爆款是哪些,冷門款是哪些,全由商場說了算。

人們為什麼在網上買衣服?價格。很多商品,價格就是實體店的零頭。 如此優勢,在金融風暴的大背景下加速催生了網購市場的繁榮。

天貓資料顯示,2009年雙11,僅27個品牌參加,銷售額5200萬元;而僅僅2年後,這一數字是52億,翻了100倍。

2013年雙11,蘇明宇剛工作。那會兒宿舍裡有物件的哥們兒晚上都很早就回來了,因為他們要搶一票大的——小米手機。

從光棍節到購物節,身為黃金單身汪的蘇明宇感受頗深。

以前一到11。11就不敢出門,躲避來自整個世界的惡意。自從有了雙11,大家都忙著搶購,就沒人記得虐狗了。

蘇明宇至今都忘不了那天晚上的場景,為了網速快點,他倆特意去了網咖。蹲守在電腦前,盯著螢幕右下角的時間,等著數字變成 00:00。

不買不是中國人?

2012是一個關鍵的年份,消費者網購從簡單粗暴的“ 圖便宜 ” 變成了“認品牌”,優衣庫、傑克瓊斯、小米、海爾等大品牌加入雙11活動。

同時,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手機購物開始流行。

不買不是中國人?

無線淘寶2012年支付寶交易額同比增長率高達600%,呈爆炸式增長,手機淘寶使用者超過3億。2014年雙11成交額達到571億元,無線成交佔比42。6%。

自此,網購再也不受時間地點束縛,哪怕一邊蹲坑也能一邊給馬爸爸打錢。

受網購影響實現井噴式發展的還有移動支付。

2013年,中國移動支付使用者達到6000萬次,支付金額達1。3億。這只是一個開始。2013年6月,被稱為“屌絲理財神器”的支付寶餘額寶上線,線上金融真正崛起。

2015年雙11,王萍一天花了倆月工資,海淘。

尿不溼、奶粉、奶瓶、吸奶器…娃的東西幾乎全是進口的。那年王萍剛懷第一胎,跟大多數新手媽媽一樣,什麼都想給娃最好的。

不買不是中國人?

“一點都不心疼,花了錢,但買到了好東西。值!”

2015年,被稱為“海淘元年”。

天貓資料顯示,僅2015年雙11 零點一分四十五秒,天貓“雙11”跨境交易額超過2014年“雙11”全天跨境交易額。

不買不是中國人?

熱衷於海淘的人群以“白骨精”(白領、骨幹、精英)為主,80後訂單數佔比高達59。0%。其中,26。6%為母嬰產品,15。7%為化妝品。

海淘意識的產生對城市精英來說是一次巨大的消費升級。既保證海外直郵的品質,又儘量降低購買價格。既生活得光鮮亮麗,又保留對價格的敏感性,才是品質生活。

海淘催生的不僅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還有一群以此發家致富的人——代購。隨著一架架飛機起落,人們手提肩扛,一個包,一塊表、一瓶面霜、一管牙膏,組成了“沒有生產,只有流通”的萬億級市場。

不買不是中國人?

這離不開人們富了。

2015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3萬,公民出境旅遊突破1億人次大關。

對於精英來說,以前到曼谷芭提雅捏捏人妖屁股,到東大門血拼買買買就很嗨;後來,到日本雪山對面泡溫(泡)泉(澡),夏威夷的人潮裡游泳才有品位;

2017年開始,去這些地方都不好意思發朋友圈,看極光才能站在旅行鄙視鏈的頂端。

不買不是中國人?

資料顯示,海外遊,從2014年起成為城市精英的度假首選。2015年雙11,某平臺旅行單日成交額超15億元。其中出境遊預訂超80萬件,酒店預訂超86萬間夜,國際機票售出超出30萬張。

2018年,月薪1萬+的白領蘇菲孫準備最大的一筆花費就是旅行:去瑞典看極光,預算5萬元。“全年996,看極光真成了‘疲憊生活裡的英雄夢想’。”

不買不是中國人?

跟蘇菲孫一樣有“夢想”的精英不佔少數。天貓資料顯示,2018年,北極光相關商品較2017年供給增長了280%。1000多人計劃在2018春節檔出發去南極,還有2人將飛上亞太空。

不買不是中國人?

出境遊市場的火爆折射出國人需求層次和價值觀的變化。

以前,我們認為旅遊是虛的,我們寧願花3萬買一個名牌包,也不願花那麼多錢去旅遊。

如今,旅遊消費作為高層次消費,正成為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宏觀資料顯示,中國出境旅遊人數、境外旅遊消費已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我們挑戰極限運動、掙脫年齡束縛、充分享受精神生活。

……

然而今年,有點不一樣。

好像一夜之間,大家突然發現,自己的消費能力沒有想象中那樣強勁。有資料顯示,2014年我國人均消費支出實際增長7。5%,2017年,這一指標下降為5。4%。

消費者開始拒絕剁手,理性購物。

從名創優品到網易嚴選,高收入不等於高品質生活,自律意識、身材管理、迴歸自然、崇尚簡約舒適…促成一種新的“品質經濟”。根據消費者心理變化,有電商喊出“認真購物,買點好的”的口號。這麼多年,國人總算想明白一件事:精打細算才是過日子的最佳方式:

從低價誘惑——品牌效應——一擲千金——迴歸理性,回想十年雙11,就是一部21世紀中國人消費進化史。

而你,就在其中。

你是什麼時候開始參加雙十一的?

買過最值/坑的東西是什麼?

封面及插圖設計:嬌嬌兔

值班編輯:貓貓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