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中國泡菜的歷史,你知道嗎?

中國許多考古發現泡菜壇的特殊結構(壇沿或壇唇)在漢墓中發現的最多,如上海出土的“西漢泡菜壇”和“東漢泡菜壇”,中國重慶涪陵(原屬四川)發掘的(雙拱甬道漢墓)雙唇(沿)四系陶罐(即泡菜壇)等,所以認為泡菜壇的發明是在漢代。泡菜壇出土地點大多在黃河以南,尤以江南為多,可見泡菜是古代中國人常吃的菜。

「趣談」中國泡菜的歷史,你知道嗎?

早在商周時期,《詩經·小雅·信南山》中有“中田有廬,疆場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的詩句。廬和瓜是蔬菜,“剝”和“菹”是醃漬加工的意思。

在《詩經·邶風·匏有苦葉》中就有“我有旨蓄,亦以御冬”,“旨蓄”就是好吃的儲蓄,就是醃製的酸菜、泡菜。這說明至遲在3100多年前的商代武丁時期,中國勞動人民就能用鹽來泡漬蔬菜水果了,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泡菜雛形——醃漬菜。

先秦《周禮》《孟子》《楚辭》中也有醃漬菜的記載。公元前1058年,中國西周周公姬寫成了著名的《周禮》一書,其中分天官、地官、壽官、夏官、秘官、冬官六篇。據《周禮·天官》記載:“下羹不致五味,鍘羹加鹽菜”,所謂羹是用肉或鹹菜做成的湯,由此可更進一步證實泡菜的歷史。

「趣談」中國泡菜的歷史,你知道嗎?

在北魏時期,中國著名農業科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作菹菜生菜法第八十八》中較為系統地介紹了泡漬蔬菜的加工方法,這是關於泡菜製作的較為規範的文字記載,如:瓜菹法、鹹菹法、藏蕨法、卒菹法、菹法。

其對製作泡菜的專述是:“收菜時,即擇取好者,菅蒲束之。”“作鹽水,令極鹹,於鹽水中洗菜,即內甕中。”“若先用淡水洗者,菹爛。”“洗菜鹽水,澄取清者,瀉者甕中,令沒菜把即止,不復調和。”

可見,至少1400多年前,中國就有製作泡菜的歷史了。這裡曾經記載了:“泥頭七日便熟”,“泥頭”就是用泥密封容器口,可見當時就已經知道利用厭氧進行發酵(利於乳酸菌發酵)。

《唐代地理志》記載“興元府土貢夏蒜、冬筍糟瓜”。所謂“糟瓜”,就是現在的糟漬蔬菜,例如今天的“糟黃瓜條”等泡菜。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有“薑辣蘿蔔、生醃木瓜”等“淹藏菜蔬”;詩人陸游的《觀蔬園》中有“菘芥可菹,芹可羹”的詩句中都有著對泡菜的記載。

「趣談」中國泡菜的歷史,你知道嗎?

經過長期生產實踐,泡菜生產發展到了元明清時,其工藝和品種都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元代韓奕《易牙遺意》的“三煮瓜法”;明代劉基《多能鄙事》中的“糟蒜”,鄺璠《便民圖纂》中記載有蘿蔔乾的醃漬方法:“切作骰子狀,鹽醃一宿,曬乾,用薑絲、橘絲、蒔蘿、茴香,拌勻煎滾。”

泡(漬)菜傳至清朝,其品種已是豐富多彩了,清乾隆年間,四川羅江人李化楠撰寫的,其子李調元刊印的《函海·醒園錄》中,論述了大蒜、生薑等20多種蔬菜的泡漬方法。清袁枚所著的《隨園食單》中,記載得更是詳盡,“醃冬菜黃芽菜,淡則味鮮,鹹則味惡。然欲久放非鹽不可,常醃一大壇三伏時開之……香美異常,色白如玉。”

在清代川南、川北民間還將泡菜作為嫁奩之一。在當時眉州地區,每有新人嫁娶,父母總要置辦新壇大甕,披紅掛綠,作為嫁奩之物,寓意一對新人從今往後,衣食無憂了,這足見泡菜在人民生活中所佔的地位。

在彭祖四大長壽養生術中,首推膳食養生。彭祖膳食既以蔬果為常,除了注重涼熱與養生、調和五味與養生的關係外,還在蔬果的保鮮與養生,蔬果的發酵與養生方面獨有發現。

「趣談」中國泡菜的歷史,你知道嗎?

在彭祖時代,沒有保鮮手段,除了窖存外,就是鹽漬。相傳彭祖在以鹽保鮮的過程中,發現蔬果經在鹽水中發酵,除能保有蔬果原有一些鮮美特徵外,還另有一番獨特風味,再經過如“神農嘗百草”一般的反覆試驗,更發現經鹽水發酵的蔬果,於人體養生另有功效,這種經鹽水發酵的蔬果,即後來所稱之泡菜,但緣於記載工具的落後與匱缺,彭祖鹽水發酵蔬果的事沒有記錄下來。

相傳,堯帝患病,彭祖用親自調製的味道鮮美的野雞湯(雉羹)獻給堯帝食用,治癒了疾病。

在彭祖之前,古人煮肉湯是不用調料的,正是彭祖最早使用鹽以及由鹽醃製出來的“菹菜”等調料,放在雞湯中,使湯味鮮美、開胃,能增進食慾,從而治好了堯的病。

晚年的彭祖,更加註重養生術的研究,進一步完善了他的膳食術,其中就包括菹菜(酸菜)的製作。師承彭祖後世歷代養生家如張仲景、孫思邈、陳直、忽思慧、高濂、龔廷賢等,都十分看重泡菜養生的作用。

【本文來源於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華傳統食養智慧的解讀與評價》】

「趣談」中國泡菜的歷史,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