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的呼喚》:沒有野性的呼喚

文/夢裡詩書

如若單只是將迪士尼版《野性的呼喚》當作一部閤家歡電影,那麼它無疑是合格的,但如若將其對比傑克·倫敦的同名文學小說,那麼這部電影則顯得面目前非,其所展現的只是一隻在試圖取悅觀眾的寵物,而並非傑克·倫敦筆下那隻與狼為伍,迴歸自然名為巴克的狗。

傑克·倫敦筆下的《野性的呼喚》是殘酷的,這部小說中的狗狗巴克,雖然從小生活優渥,但從被拐賣到荒野成為雪橇犬,再到種種極端環境下的適者生存,狗的善良勇敢與人的虛偽殘暴成為了電影最為鮮明的比照,小說在尊崇自然的同時,也對人類以自我為中心的利己主義做出了批判。但作為以閤家歡來去定義這部電影的迪士尼,對原著內容做出了大篇幅的刪改,剝離了原著的殘酷核心。

《野性的呼喚》:沒有野性的呼喚

在製作上,迪士尼的水準是有目共睹的,這或許也是《野性的呼喚》為什麼敢於在一部狗狗電影中,大膽的完全捨棄真狗,轉而用CG技術來製作主人公巴克的原因。然而在我看來,這一方式在電影中其實成為了一把雙刃劍,一面CG技術的加持,使電影險象環生的鏡頭,避免了真狗出境的風險問題,狗狗的面部表情也能更做到更為擬人化,另一面CG技術在目前來看是無法做到絕對逼真的,將狗過度擬人化的處理,使電影失去了真實的奠基。

《野性的呼喚》:沒有野性的呼喚

所以不論從劇情還是製作,迪士尼版的《野性的呼喚》都不難看出,其故事所講的早已不是大自然殘酷下物競天擇的狼王巴克,而是迪士尼希望用一段段擬人化的情感,去塑造一隻忠犬巴克,試圖以此來打動觀眾。但在《馴龍高手》中展露頭角的導演克里斯·桑德斯似乎忽視了並不是每一個故事都能被改編成小嗝嗝與無牙,當巴克曲折的經歷被電影拼湊在一起,人類角色皆淪為了工具人的存在,電影也根本無力去組織好巴克對人或是自然的情感沉澱。

面對情感與真實的雙重缺失,尚且不說在電影中原著的批判性已然銷聲匿跡,甚至於如果你不曾看過原著小說,可能都無從理解電影名字《野性的呼喚》究竟是何意義,雖然電影中也尊崇了巴克迴歸自然的主線,但電影所有對其成長的展開,以及溫情的締結,都流於了淺顯的表現,全片幾乎沒有一處能真正讓人感受到人與狗,或狗與自然的情感共鳴,過於刻意的人工雕琢,讓《野性的呼喚》最終只是變成了一部乏善可陳的“狗狗歷險記”。

《野性的呼喚》:沒有野性的呼喚

就整體而言《野性的呼喚》並不是一部濫竽充數的電影,至少沒有了殘酷,被溫情裝點的故事,確實做到了迪士尼適合全年齡段觀眾的目的,只不過一場沒有野性的呼喚,它不屬於傑克·倫敦,更無從去展現真實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