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資上百萬藏書十萬冊他是收藏界的現代書生

語聞成都/世界讀書日

耗資上百萬藏書十萬冊他是收藏界的現代書生

4月19日,在四川師範大學南門外一家餐館,龔明德正在閱讀最新收集的艾蕪資料和書籍。

耗資上百萬藏書十萬冊他是收藏界的現代書生

埋首書堆的龔明德。

論讀書的境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對於藏書十萬冊的川師大教授龔明德來說,讀書又是另外一層境界:大門一關,便是深山。

所以,流沙河先生曾贈他一聯:陪著齋中萬卷,斷了門外六場。

藏書

慾望是如何形成的?

耗資上百萬藏書十萬冊他是收藏界的現代書生

龔明德家藏書甚巨,只留下一人寬的“小徑”以供通行。

用汗牛充棟、書盈四壁形容龔明德家中的藏書,都顯得單調。

他的家,除了書,幾乎無處插足。以至於鄰居常笑言,太胖的人都不適合到龔家做客,免得被羸弱的書架卡住。

十萬冊藏書,大多沒有積灰,因為經常翻看整理,有的書,煥發出油脂摩挲的新顏。

他的家,其實就是一座中國現代文學館,魯迅、巴金、丁玲、冰心、艾蕪等文學大家的書籍,從民國初年到現在,各種印本收藏齊全。

1983年,龔明德從湖北襄陽一所大學調到四川文藝出版社,“到達成都時只有三麻袋書,頂多三四百冊而已。”

定居成都後,他無意中捅破了書香的天空。

龔明德說,那時賣書的書店全是“國營”,統統稱為新華書店,字首地名或街道名,一律閉架售書,就是顧客站在櫃檯外,說出自己想買的書名,由營業員拿給顧客。慣例是,連拿三次,就必須買一本,否則就會遭白眼或者捱罵,通常營業員吼的是,“看書,到圖書館去,這裡是賣書的地方!”

就此,他覺得看書與人格掛起鉤來,想讀書又不願意看人家臉色,就只有買買買!

他買的第一本舊書,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梅益翻譯,上世紀50年代印行的厚卷本。

這本書緣於少年情結,那時的保爾·柯察金之於他,大抵像今天的楊洋、趙麗穎之於00後。

擁有青春偶像,往往會產生嚴重的後果,“我如今的生活做派,幾乎全是受了保爾·柯察金的影響。”

那時,他的女兒還在讀幼兒園,送女兒經常會經過寧夏街口一廢品回收站,看見層層疊疊堆著滿屋的舊書刊和廢報紙,就問看守人賣不賣舊書。

看守人態度平淡,“你自己選吧。”

他隨手拿了一卷兩本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上卷的封面被撕去了左角。“多少錢?”看守人掂了掂重量,“給三毛錢。”

嚐到舊書的甜頭,他又到國營新華書店古舊門市,花三塊買回四卷本的《馮雪峰論文集》,花十塊錢買回王瑤著三卷本《中國新聞學史稿》。

此後,一發而不可收拾,開始了專業藏書之路。

著名作家孫犁說:“買書的慾望,和他慾望一樣,總是逐步升級,得隴望蜀。”

詩人殷夫的《孩兒塔》,是龔明德收藏的第一套書籍,近十個民國印本,花費了60元。這在1980年前是鉅款,當時他的月工資才56元。

他最大的一批買書是在1990年前後,位於西南財大附近的某單點陣圖書館,整體轉向,淘汰所有文學書籍。

得知訊息時,書已被人買走一大批。幸運的是,買書的人多喜歡精裝本,看不上簡單裝幀的圖書,尤其民國書籍更受冷落。

他趕到一看,如獲至寶。最開始講價5毛錢一本,後來,圖書館工作人員嫌麻煩,難得數,乾脆用手臂量,一臂長10元,他當即買了一兩噸。

“每個週末騎腳踏車去拉,女兒五六歲,坐在龍頭前面,每次蹬車蹬得汗流浹背。”龔明德對這次買書記憶深刻,“那是一次狂買,拉了整整半年才拉完。”

特別說到“狂買”二字,他的話語有一種酣暢淋漓之感,就如同乾涸的旅人,跌進一池冷泉。

買書的聲名,最初是東方的微光,爾後變成了林中的響箭。

1993年,春熙路改造,很多古舊書店不開了,賣不脫的都給他送到辦公室。同事們對這行不太瞭解,認為這些舊書值得到好多錢嘛,幾十塊差不多了。哪知,龔明德一掏錢,滿屋子都咋舌,好幾千呢。

買書

送仙橋書商如此“溫柔”

耗資上百萬藏書十萬冊他是收藏界的現代書生

龔明德家藏書多為中國現代文學典籍。

成都舊書圈,隱隱約約的談資中,常能草蛇灰線一般覓到龔明德的蹤跡。

每週三、週日是龔明德的書香日,這兩天是自由市場開市的日子,他的生活完全是圍繞著買書、讀書進行。

清晨六點半起床,騎半個小時車到舊書市場,來來回回轉悠買一個小時書,然後回家吃早飯、泡茶,整理剛買到的書,同時翻一遍瞭解大概內容;下午則讀書、寫文章,晚飯時享受天倫之樂,晚上繼續讀書、寫作。

沒有出名時,龔明德的買書狀態是這樣的:

一次在書店,他看到一套巴金的《隨想錄手稿本》,定價不菲,要價500元。因為實在是太喜歡,他在書店抱著書足足看了兩個小時,無奈當時手頭拮据只好放下。過了幾天,恰巧單位發幾百元獎金,便急不可耐地冒雨去書店買回。到家,躺在躺椅上愜意地翻看心愛的書時,卻發現有幾頁空白,他又心急火燎地冒雨到書店換一本,才算了卻心願。

一旦聲名鵲起,買書就大相徑庭:

比如,到送仙橋早市,幾乎每個攤主和店主都認識他,有他需要的書都會留著,別人來買會貴得多,他買只收比成本略高的價。而且,凡是龔老師停留很久的書攤,小書商們都會揣摩:這家又收到了民國的啥子珍本?

對於大家的抬愛,龔明德也心存感激,“成都是一個古老的文化城市,從事舊書業的人大多比較懂得尊重文化人。他們都知道我是做研究的,不是作轉手買賣,所以就如此溫柔。”

因為買書的資金已逾百萬,而且出手太大方,一次買書都是幾千元,常有人擔心他會不會破產?

龔明德一笑,買書,並不影響家庭生活。“我買書的錢都是來自稿費,可算以書養書——我的工資和講課費等收入全在卡上,我的卡全數無條件上繳老婆。再說,一個大男人,自己買書可不能花養家餬口的活命錢。”

看書

毛邊書才是人生至境

耗資上百萬藏書十萬冊他是收藏界的現代書生

龔明德收藏的艾蕪《漂泊雜記》的多個民國版本

崇尚條漫、短影片、輕小說的00後,估計對“毛邊書”這個詞相當陌生。

在龔明德看來,毛邊書的閱讀快樂,是不可告人的書香幽會。“手持一把專用裁毛邊書的竹製之刀或刃不鋒利的鋼刀,細心地邊賞玩邊裁讀。先裁開剛購置的一部新的毛邊書的目錄頁,看哪篇文章最想先睹為快,就把刀小心伸進那文章所在的頁碼,裁一頁讀一頁。會讀書的人,在於持恆,不會趕急瀏覽完了就離開書桌的,而是忙完了不得不幹的俗務之後,才泡上一杯茶躲進書齋享受清靜閱讀。”

那麼,“毛邊書”是一種什麼形式的讀物呢?簡而言之,就是不切邊的書刊。當然,真正受到書愛家一致追捧的地道“毛邊書”,卻遠遠不是“不切邊”三個字所能形容的。

龔明德說,中國現代的“毛邊書”最早的源頭是魯迅、周作人兄弟合譯合編合印的《域外小說集》第一冊和第二冊,分別於1909年的3月和7月刊行。這是周氏兄弟自覺獻身文學事業的起始,也是他們從事出版事業的起始。他們從國外引進平裝書刊的毛邊形式,對後世影響非常巨大。

不少人把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視作“毛邊書的黃金時代”,這是有道理的。不僅魯迅的著譯,北新書局對其他作家譯家的著譯,如冰心的《春水》、孫福熙的《山野掇拾》、周作人系列著譯等,甚至由其承印的雜誌如《莽原》和《語絲》,每種均同時發售毛邊本。

那時的毛邊書幾乎成為“書界潮流”,龔明德有幸收存了魯迅親自督印、著譯的幾本毛邊本,“閒了拿出摩挲觀賞,真是享受之極。”

如今,毛邊書《域外小說集》在拍賣場上已經是幾十萬元的高價,而且是有價無市,但像龔明德這樣的“毛邊黨”,依然會保持著高尚節操,“我決不會在活著時就拋售自己的愛物,這就叫‘至境’。”

探書

考據中國現代文學的偵探

耗資上百萬藏書十萬冊他是收藏界的現代書生

龔明德大學畢業後留校擔任教職,即教授中國現代文學,後來在出版社工作了26年,負責編輯的書也大多是五四新文學,這決定了他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方向。他的存書基本是五四以來至1950以前的中國新文學著作。

書運亨通時,常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一天,在一個攤位,龔明德喜出望外地見到上世紀四十年代發行的《時與潮文藝》和《時與潮副刊》兩本雜誌,興奮不已,顧不上討價還價,花了30元全買下。他發現《時與潮副刊》裡一篇《雅舍小品》是梁實秋用筆名發表的,況且所有的筆名工具書,都不知道這個筆名用於梁實秋的哪一篇文章。《時與潮文藝》中有李長之的兩篇書評亦沒有被人發現。加之這兩本雜誌都是抗戰時期的草紙本,珍貴得很,欣喜之情自然溢於言表。

但是,作為一個文學史實偵探,也常常有發現“混亂”的沉重。

“艾青有首詩叫《懺悔吧,周作人!》,後被大量刪節,面目全非,連艾青都搞不清楚原作的面貌了。我查找出不同時期的版本,考證原始詩作,做了訂正。艾青得知後很感嘆,但我卻心情沉重:新文學僅僅幾十年歷史,就有了那麼多的‘混亂’,需要細心梳理,如今有幾個人願意做、能夠做這樣的苦工?”

耗資上百萬藏書十萬冊他是收藏界的現代書生

龔明德(右)與艾蕪的合影。

此外,龔明德還收藏有1954年以來的全部版本的《新華字典》,1998年5月第9版《新華字典》出版後,有論者稱為“一本錯誤率為零的書”,龔明德根本不信。“仔細一找,找出了不少錯誤,前後圍繞《新華字典》,我寫了一二十篇文章。”

還有錢穀融主編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1917-1949),已經印到第3版了,其前言說:“本教材歷史悠久。從20世紀80年代問世以來,一直為全國各高等院校所選用,深受廣大師生歡迎。”可惜單是張愛玲的《金鎖記》,才3萬字,改出的錯別字、遺漏處有幾十處。

因為精於版本匯校和史實考證,龔明德也被人稱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界中的福爾摩斯”。

但他很謙虛,自嘲:只是一個不為收藏的藏家,只為讀書的書生。

封面新聞記者 仲偉

耗資上百萬藏書十萬冊他是收藏界的現代書生

龔明德與巴金合影。從左至右為:龔明德、巴金、巴金女兒李小林。

龔式舊書“秘法”/

舊書通常有蟎蟲、真菌、灰塵,處理不當就會得嚴重的面板病,感染呼吸道,龔明德是體驗過箇中厲害。

多年積累,他已經煉就一套處理舊書的“龔式秘法”。

清潔——揩拭封面是溫柔的操作,用潤溼的布帕一下一下地拂去塵垢時,決不能用力過猛,稍猛就要傷及它,立刻就會露出白花花的痕印,甚至裂破。除畢塵垢後,用乾布帕遍撫一次,一本接近原貌的書就出現了。

裝訂——先把生鏽的鐵釘用鉗子取出來,用毛刷把內頁中央帶的異物去淨,再把書葉擺好。在扎眼子之前,先揭下封面。揭封面時,背脊最尖端,很難完整保留。然後,用一個夾子夾牢全部內頁,在臨近書脊的合適處畫一條直線,扎出一排眼子,用尼龍線縫牢。

粘糊封面——找一張既柔軟又結實耐拉與封面顏色接近的牛皮紙,作為內封,讓其與內頁裝訂為一體,原封面就粘糊在內封上。然後是順直舊書折捲了的書角。

題詞——雅興湧起,就找出灌有“永不褪色”之碳素墨水的鋼筆來,在書的扉頁寫一段題跋,記載這書得自何處、裝幀於何時以及揀書裝幀時的心境。

壓書——找出特備的兩塊五層板,把裝訂好了的舊書夾放中間,藏到床下面,上面壓一塊幾十斤重的石頭。一週之後,拿出這書,它平整舒展,加之在裝修時非常注意維護它被滄桑歲月賜予的歷史陳舊,竟宛若一本未遭任何劫難的安度歲月的古舊書,因而有著文物般的觀賞價值。

購書日記一則/

2011年12月25日

晨買舊書,得民國雜誌一本、民國地圖(彩)一本以及臺版《古今文藝》二十多本,另舊書多冊。約十點半從送仙橋到玉林老宿舍門衛取稿費近七千元匯單。忍不住,取款後又坐車去羅馬廣場某街某某某號某某齋購兩千多元的舊書;一是了卻十月二日選購舊平裝書近三千的一捆(其中有十多本民國文學作品初版本)因款一時未能湊齊存放於該店鋪被老闆又賣給別人之憾,二也是幫一下這位老闆(他夫人得需要不停療治的一種病,藥費和治療費開銷都大,他之前向我說過)。

下午四點半方回到城東的獅子山校區宿舍,在南大門外吃二元五角鍋盔一個充飢。觀下午六點重慶衛視的《品讀》後,臥床休息。晚餐後九點到三〇八理書讀寫,至夜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