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前,姜文的《本命年》道出了邊緣人的“沒勁宣言”

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是中國爆發新思潮的一個新階段,由於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它的初級階段,大量外國文藝作品開始走入到我們生活當中,人們對於全世界最新的藝術形式有了新的認知,從而一批現實主義題材的文學作品開始大行其道。

一直以來,電影都是對文字的具象化,它將人們對於文字中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用影像來取代,所以很大程度上電影精神核心的走向是伴隨著文學而改變的,從1988年王朔的四部經典小說被改編成電影從而搬上大銀幕開始,文學改編電影的風潮逐漸在中國達到了頂峰。

29年前,姜文的《本命年》道出了邊緣人的“沒勁宣言”

姜文與謝飛

作為中國第四代導演中的領頭人物,謝飛導演也關注到了這一現象,在很多人眼中謝飛導演是個善於接受新鮮事物的導演,他不同於很多那個年代過來的人,他們常常侷限於自己所處在的那個特定時代中,而謝導卻相反,他喜歡和年輕人打交道,也善於從他們身上挖掘新的東西。

哪怕是在今天,77歲的謝飛導演也常常活躍在網路上,在一些知名的影視評論平臺高談闊論,指點江山。

29年前,姜文的《本命年》道出了邊緣人的“沒勁宣言”

姜文與謝飛

人們對於當代社會的關注,他自然看在眼裡,商品經濟大潮對於傳統社會和傳統價值觀念的衝擊過於迅猛,這形成了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話題,有人曾向他推薦過王朔的作品,作為當時小說影響力最大的作家,王朔的小說不但有著廣泛的傳播性,還具備著非常深刻的社會意義,他對於人性和社會現實的洞悉非常敏銳,對於人和人之間那些負面現象他不留一點面子,大肆的進行調侃和諷刺。

這也是很多知名的先鋒導演都熱衷於改編他作品的原因,謝飛雖然很具有進步精神,但他還是認為王朔的文學作品不夠嚴肅,尤其是當時王朔走紅的現象引發了一場精神文明大討論,謝飛對於王朔的態度還是極為謹慎的。

29年前,姜文的《本命年》道出了邊緣人的“沒勁宣言”

劉恆

於是,他把目標鎖定為經典小說作品《黑的雪》,這部文學作品正是出自著名作家劉恆之手,他後來一系列的表現也證明了謝飛導演的眼光,像《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張思德》、《秋菊打官司》、《集結號》、《金陵十三釵》等影視作品都是由他執筆擔任編劇的。

在謝飛看來,劉恆針砭時弊的反映出了這一帶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具備著深刻的探討價值,它基於哲學的拷問層面,並具有著足夠的深度。

29年前,姜文的《本命年》道出了邊緣人的“沒勁宣言”

影片《本命年》

影片的主人公李慧泉為了朋友義氣而打傷人,最終進了公安局,勞教之後他被釋放回家,此時母親已經離世,空蕩蕩的家中顯得無比淒涼,為了生計他開始做起了個體戶,眼看過了龍年春節李慧泉就將年滿二十四歲,這一年正是他的本命年。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本命年常常被認為是一個不吉利的年份。自古就有著

“本命年犯太歲,太歲當頭坐,無喜必有禍”

的說法,民間也常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檻兒年”,而度過本命年如同邁過一道檻兒。按照北方的老理兒,每到本命年時,不論大人、小孩,還是老人都需要繫上紅腰帶,穿紅襪子、紅背心、甚至紅內褲,以此來達到逢凶化吉的目的。

29年前,姜文的《本命年》道出了邊緣人的“沒勁宣言”

影片《本命年》

電影的片名便來源於此,這讓電影無形之中蒙上了一層宿命的色彩,最開始影片並沒有打算改編原著的名稱,但當年北京的冬天遲遲沒有迎來一場大雪,這讓主創人員們一籌莫展,最後還是姜文提出的主意,既然天公不作美,那我們乾脆就不叫“黑的雪”了,劇本中的另一個符號是主人公的故事發生在本命年,那乾脆就叫“本命年”。

謝飛聽完之後非常高興,在他看來,每到一個社會變革期間都會有一群不能適應當下環境的邊緣人,然而社會的變革從不會按照少數人的意志去停下腳步,這些人和美國70年代信仰崩塌的那些垮掉的一代非常相似,以片中男主角為例,他們便是中國的“嬉皮士”群體,他們對於時代賦予人們的全新價值觀充滿著不屑,卻又無力去改變這一切。

29年前,姜文的《本命年》道出了邊緣人的“沒勁宣言”

影片《本命年》

成長在這個“節骨眼”上的年輕人就像是卡在了人類歷史程序的“本命年”當中,因此“本命年”的名字可能相對更加有深度和喻意。

隨著劇情的發展,李慧泉被他舊日的一個朋友約到咖啡廳小聚,在裡面他認識了駐唱歌手趙雅秋和行蹤詭秘的倒爺崔永利。由於門外一群小痞子的糾纏,演出結束後的趙雅秋希望有人能送她回家,於是這個任務就交給了人高馬大的李慧泉。

李慧泉便因此充當了趙雅秋的“護花使者”,開始每天在夜裡送她回家,一來二去,孤獨的李慧泉漸漸被眼前這位歌聲甜美,長相漂亮的女孩子所深深吸引。而隨著趙雅秋的名聲鵲起,她的仰慕者和追求者越來越多,最終李慧泉的“職務”被趙雅秋身邊的其他小夥子們所取代,自此李慧泉悵然若失。

29年前,姜文的《本命年》道出了邊緣人的“沒勁宣言”

影片《本命年》

那天,李慧泉決定將自己全部的存貨清倉甩賣,並取出了全部存款,他買了一條金項鍊,來到酒樓,找到了早已大紅大紫的趙雅秋,打算將項鍊送給她,卻遭到了她無情的拒絕,萬念俱灰的李慧泉到酒館裡喝的酩酊大醉,最終被兩個少年犯捅死在了大街上。

當我們看到李慧泉最後的結局時,很多人不理解導演為何會如此處理結尾處的這個情節,它給觀眾們帶來的第一印象便是突兀,他就這麼不聲不響的死掉了,甚至沒有一點說法。

29年前,姜文的《本命年》道出了邊緣人的“沒勁宣言”

影片《本命年》

但其實我們換個角度來看,李慧泉的結局看似是一種巧合,其實卻更像是一種宿命,當一個人信仰崩塌、一貫秉承的價值觀遭到嚴重的顛覆,從而在社會當中徹底的失去了希望以後,這個人也就成為了一個行屍走肉,因此李慧泉的死充滿著一種黑色的荒誕意味。

坦白說,李慧泉也許註定會擁有這樣的結局,性格決定命運,儘管從頭到尾,觀眾們始終對他充斥著某種同情,但對於一部反映現實主義的電影來說,大多數擁有李慧泉這樣人生經歷的人並不能更好的掌控自己的人生,他們往往迷失在這個飛速發展的變革時代之中,這是悲劇,也是必然。因此,李慧泉的結局真實的讓人毛骨悚然。

29年前,姜文的《本命年》道出了邊緣人的“沒勁宣言”

影片《本命年》

影片當中當李慧泉從“號子”裡出來,他去了好哥們方叉子的家,準備看望一下他的父母,可最終換來的卻是冷眼和鄙視。

有人曾給過李慧泉如此的忠告:

“這人生一世就得怎麼自在怎麼來,我知道你李慧泉仗義,穩當,可也不能把自己當佛供起來呀,一輩子‘吃素’忒沒勁了吧?”。

李慧泉所堅守的品質變成了愚蠢,他自我標榜的道義變成了固步自封,變成了沒勁。更有片中梁天的“沒勁宣言”,道出了商品經濟時代下邊緣年輕人的迷茫與彷徨:

“你說這人活著怎麼這麼沒勁,上班吧,沒勁,不上班吧,也沒勁。你說搞物件吧,沒勁,不搞物件吧,它也沒勁,怎麼什麼事它都這麼沒勁呢?”。

29年前,姜文的《本命年》道出了邊緣人的“沒勁宣言”

影片《本命年》

試圖鼓動李慧泉出賣朋友的崔永利也對他說過:

“這年頭,誰不顧著點自己?都像你這樣,可就沒法活了!”

最終,格格不入的李慧泉被這個時代所拋棄了,他真的被崔永利言中了,因為這個時代並沒有大度到能容下這麼多

“沒勁”

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