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皮部”?其臨床指導意義如何?

皮部,是指體表按經絡系統分部。

何謂“皮部”?其臨床指導意義如何?

《素問·皮部論》說:“皮有分部”;並提出了分部的依據:“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意思是:

十二經脈及其所屬絡脈在體表的分佈範圍,就是十二皮部。皮部的分割槽以經絡的分佈為依據,其範圍則較經絡為廣。如果把經脈比擬作線狀分佈,絡脈為網狀分佈,皮部則是面的劃分。近人從循經感傳現象的研究也說明,感傳路線多數呈帶狀分佈,有的還有較寬的面板過敏帶或麻木帶;在循經面板病中,皮疹的出現也多呈帶狀分佈,這些現象認為與皮部有關

。由於十二皮部在診斷、治療時,手、足六經上下相通,即所謂“上下同法”(見《素問·皮部論》),所以一般只稱六經皮部。六經皮部各有專名:陽明名“害(闔)蜚”,少陽名“樞持”,太陽名“關樞”,少陰名“樞儒”,厥陰名“害(闔)肩”,太陰名“關蟄”。

何謂“皮部”?其臨床指導意義如何?

皮部理論的重要意義,不只是作為體表的分割槽,而且把這一分割槽看成是反映疾病和接受治療的門戶。外邪從皮部透過經絡可影響臟腑。《素問·皮部論》說:“

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府藏也

。”另一方面,臟腑病變也能透過經絡反應於皮部。這樣,從體表的診察和施治就能推斷和治療內部疾病。

從六經皮部的排列名稱可以看出,這裡已不是指單純的體表部位(病位),還反映疾病的發展過程(病程),以及表裡、寒熱、虛實的病情變化(病機),這將在以後“關、闔、樞”一題時另作討論。先略談皮部診察與皮部施治兩方面:

(1)診斷方面

皮部是醫者“審、切、循、捫、按”之所在。《靈樞·本藏》說:“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藏,則知所病矣。”觀察皮和面板表面浮絡的色澤變化,是中醫望診的一項重要內容。《靈樞·五色》篇專論觀察面部一定部位的色澤變化來診斷疾病,如“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等。《素問·經絡論》還提到五色與五的對應關係,即“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近代,在面板色診的基礎上,又發展為以觀察面板丘疹,檢查皮下結節、面板感覺及導電量的變化等來診斷疾病,這是皮部理論的新應用。

何謂“皮部”?其臨床指導意義如何?

(2)治療方面

皮部為“內病外治”和“外病內治”奠定了理論基礎。內病外治,在針灸臨床上應用很廣。“衛氣先行面板,先充絡脈”(《靈樞·經脈》),因此,在

皮部施治可充分發動衛氣,增強抗病能力。傳統刺法中,有專刺面板的“半刺”、“毛刺”(見《靈樞·官針》),近代又發展成為面板針、皮內針等。臨床上還有敷貼、艾灸、熱熨等法,都是透過面板的一定部位對病變起作用。

常用來治療某些內臟疾患,如氣管炎、哮喘、膽囊炎等。外病內治,是指以內服藥治療某些外科、面板科疾患。即根據患病部位所屬皮部及與經絡臟腑相應關係而施以內治。如對面部痤瘡,採用清利胃腸積熱的治法;下肢沿腎經出現色素沉著,採用清利膀胱溼熱的治法等,臨床上往往取得較好的療效。

何謂“皮部”?其臨床指導意義如何?

床應用針刺麻醉,可以按切口部位的面板循經取穴,對切皮時鎮痛有較好效果。

這也說明,皮部的分割槽對循經取穴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