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一直號稱齊魯大地,但是為什麼不簡稱“齊”,而是魯呢?

山東省一直號稱齊魯大地,主要是因為春秋戰國時,山東地區主要有齊、魯兩個影響最大的諸侯國。相比較之下,齊的實力較強,存在時間較長,但山東簡稱為“魯”而非“齊”,這是為什麼呢?

山東地處我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與遼東半島隔渤海相望,總面積15。71萬平方公里,人口10152。75萬(2020年)。在順時針方向,山東毗鄰江蘇、安徽、河南、河北。山東山地多為丘陵,西部和北部為華北平原,中南部為丘陵,東部為半島。

山東省一直號稱齊魯大地,但是為什麼不簡稱“齊”,而是魯呢?

周王朝乃至春秋戰國時期,山東一直是由兩個國家組成的:一個是眾所周知的“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他的初代國君就是我們所知的姜太公姜子牙;另一個雖然國力沒有齊國強大,但他的初代國君就是我們所知的魯國,他的初代國君來頭也不小,他是幫助周成王開創“成康之治”的

姬公旦

就周禮的傳播而言,魯國的影響要比齊國更大。齊、魯兩國雖然都是侯爵國,地位相當,但《史記》十二諸侯中,魯國排在齊國之前,僅次於周。因為,在許多人看來,魯國是周禮的維護者和執行者,更具有歷史的厚重感。

山東省一直號稱齊魯大地,但是為什麼不簡稱“齊”,而是魯呢?

周公的治國方略是“尊而親”,他非常重視傳承,所以專門為周王朝制定了一套典章制度,魯國作為其子的封國,是一種非常重視傳承的禮制,為周王朝制定了一套典章制度,魯國作為其子的封國,他非常重視傳承,所以專門制定了一套典章制度。

在春秋時代,魯國是唯一一個完整地繼承周禮的國家。那時候,誰要學周禮,要恢復周禮,就只能去魯國。齊國的思想與魯國恰恰相反,他們辦了稷下學宮,吸引了各種人才,文化氛圍很好。這就是說,齊國在文化上重百家,如此一來,自然就會失去一部分原有文化的傳承。

山東省一直號稱齊魯大地,但是為什麼不簡稱“齊”,而是魯呢?

此外,起先宋國的孔父嘉家族被殺,其子逃往魯國定居,六代後又出現了孔子。而且,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學對中國封建王朝乃至今天的中國,都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人們常常說,由於孔子是魯國人,魯因其影響而成為山東的簡稱。又有一種說法,說魯國是周王的弟弟周公的分封國,地位比齊國高,所以,魯才成為簡稱。這樣的說法不僅沒有根據,事實也並非如此。

事實上,隨著歷朝歷代的更迭,同一種文化圈內齊魯兩地的交流日益密切,否則,就不會出現“齊魯大地”的說法。從明末以來的文獻中可以看出,山東簡稱常在齊、魯之間切換,沒有嚴格的界限。

山東省一直號稱齊魯大地,但是為什麼不簡稱“齊”,而是魯呢?

“崇禎實錄”:

甲子,刑科給事中李如燦上言……又遇驕陽亢旱,吳、越、楚、豫、燕、

之間,不知幾千萬裡……

“清史稿·穆宗本”:

癸亥,以閩、粵、

省玩視軍餉,予疆臣嚴議。

山東省一直號稱齊魯大地,但是為什麼不簡稱“齊”,而是魯呢?

既然明朝人以齊來簡稱山東省,那麼山東因孔子或周公的原因而簡稱魯也就顯然不對了。

至於明朝為什麼把山東的簡稱稱為“齊”。事實上,齊的影響在明代以前山東大地上也比魯大,比如從南北朝到唐朝,濟南都被稱為齊州。

“魯”這個詞,拋開魯國,本身的詞義也是有問題的。魯原意是遲鈍,到了元朝,又出現了粗魯、魯莽的詞彙,這一形象有別於魯國禮儀之邦,偏頗於明代齊,更能讓人接受,與之有關。

山東省一直號稱齊魯大地,但是為什麼不簡稱“齊”,而是魯呢?

為何到近代才開始逐漸偏愛“魯”?而是因為電報的出現晚清時期,電報等先進技術逐漸傳入中國,瞭解電報的應該清楚,電報架設越簡練越好。因此,對於各省的名稱,也需要他們準備一種最能代表當地的簡稱,以便在電報界使用。那時河北地區屬直隸省,簡稱“冀”。

而且山東的“齊”和“魯”都可以用作簡稱,但“冀”的讀音與“齊”相近,所以最後選“魯”。然而,這一宣告是否站得住腳仍有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