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橋—趙州橋

如一條彩虹般,橫跨洨河之上,它以優美的身姿屹立1400多年,至今仍然吸引著慕名前往的人們。建造於隋朝開皇年間的趙州橋,以其年代之久遠、構造方式之巧妙聞名於世,是世界上現存最為古老、完整的石拱橋。

千古名橋—趙州橋

趙州橋,位於河北省趙縣,趙縣在隋朝稱趙州,故名。宋朝皇帝哲宗賜名“安濟橋”,寓意為“安度濟民”。另外,因為整座橋都用石塊砌成,所以當地民眾又稱之為“大石橋”。具體的建造時間史書上沒有記載,據學者研究可能是在隋朝開皇中期(591年—599年)建造完成。

趙州橋的設計者和建造者,是隋朝著名工匠李春。大橋建造在洨河之上,全長50。82米,跨徑(兩側橋墩之間的直線距離)37。2米,拱券高7。2米,橋面寬9米,是一座單孔敞肩式石拱橋。整座橋全部用石塊建成,共用石料上千塊,每塊重量都在一噸左右。橋面兩側由42塊石欄板製成護欄,上有雕刻精美、造型靈動的龍形、花鳥紋飾。

隋朝時期的河北趙州(今河北趙縣),是北方的交通要衝,從洛陽陸路達到涿郡的必經之路。位於趙州城南西北、東南走向的洨河,河面寬闊,嚴重影響了來往的行人及客商。有鑑於此,隋朝著名工匠李春,主持建造了這座“大石橋”。關於李春,除了他是趙州橋的建造者這點外,其他的資訊後人一無所知,這位傑出的橋樑專家甚至沒有在史書上留下名字,人們是透過唐朝中書令張嘉貞所寫的一篇文章,才知道趙州橋是隋朝工匠李春所建。

【趙郡洨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試觀乎用石之妙,楞平碪,斗方版促鬱縬,穹隆崇,豁然無楹。籲可怪也。———唐·張嘉貞《石橋銘序》】

趙州橋之所以著名,除了建造時間早外,更在於李春在造橋技術方面的多項創新。隋朝之前修建拱橋,多是“實肩拱”,即橋拱形結構的兩端為實心構造。李春對這一築造方法進行了改良,使用“敞肩拱”的設計結構。在一個大拱為主體的基礎上,於大拱肩部再各建造兩個小拱,所以全橋一共5個拱券。大拱和小拱所用的券石都是並列砌築,小拱由27或28道券石砌成,券石寬度在25-40釐米之間。這種並列砌築的方法,在中國古代拱形結構中較為常用,由於各列券石之間為平行並列結構,之間並無密切的聯絡,為了增強其穩定性、一體性,李春使用了一些橫向勾連的方法,起到了加固的作用。

隋朝李春建造的趙州橋,歷經1400多年的風風雨雨,又有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的考驗,但它依然屹立不倒,這足以成為世界橋樑建築史上的奇蹟。在歐洲,直到14世紀才有了小型的石拱橋,這說明中國古代的石拱橋建造技術領先歐洲近8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