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創始人孔子真是私生子嗎來看“野合”傳聞是怎樣炮製出爐的

儒家創始人孔子真是私生子嗎來看“野合”傳聞是怎樣炮製出爐的

本期話題

2010年,導演胡玫將孔子搬上銀幕。可是這部描述孔聖人一生傳奇的傳記電影卻沒有從孔子的早期經歷開始講述。《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是父親叔梁紇與母親顏氏“野合”而生的,導演恐怕是因為這個而刻意迴避了有關孔子身世的話題。

那孔子降生的這個“野合”傳聞是真是假?它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

儒家創始人孔子真是私生子嗎來看“野合”傳聞是怎樣炮製出爐的

司馬遷的一部《史記》,為後世的中國文學留下了太多膾炙人口的創作題材:死裡逃生的趙氏孤兒,易水永訣的刺客荊軻,垓下悲歌的楚霸王項羽……,但要認真論起這些歷史形象的文學創作難度,恐怕都比不上這個人物——孔子。

10年前,著名的第五代導演胡玫勇敢地嘗試過用鏡頭再現孔子的一生。可遺憾的是,這部以“孔子”為名的傳記電影卻只在豆瓣上留下了5。4分的惡評,無奈地淪入一眾爛片的沼澤。

儒家創始人孔子真是私生子嗎來看“野合”傳聞是怎樣炮製出爐的

坦率地說,我並不認為《孔子》的失敗是胡玫導演的藝術創作能力出現了大的問題,相反,無論哪位導演來挑戰這個題目,恐怕都很在銀幕上塑造出一個讓今天的大多數中國人滿意的孔子。

作為一個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與文化長達兩千多年的傳奇人物,孔子的形象自從中國邁入近代文明的那一刻起就開始變得複雜而扭曲了起來。百日維新、洪憲帝制、新文化運動……,在這些中國歷史的大轉折點上,尊孔與批孔的議題總是和專制與民主的政治爭論緊緊地捆綁在一起,直到今天,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學說仍然被不少人視作古老中國向現代文明艱難轉型的絆腳石。

在歷史的經驗還沒有得到充分沉澱之前,我們很難準確地重估孔子的價值,當然也就不可能拍出一個當代中國人心目中的孔子——因為對孔子,我們本來就還沒有清晰的共識。

儒家創始人孔子真是私生子嗎來看“野合”傳聞是怎樣炮製出爐的

拋開這一層文化心理的因素不談,孔子形象的模糊同傳記資料的缺失與謬誤也有直接的關係。對一個歷史人物的客觀評價首先得基於準確的歷史事實,而《史記》中的那一篇《孔子世家》雖然是中國歷史上問世最早、影響力最大的孔子傳記,但其中記載的孔子事蹟卻是真偽難辨、虛實莫測。這同樣給孔子題材的文學創作造成巨大的困難。

曾有影評人質疑,為什麼在電影《孔子》的一開篇,導演所展現的孔子就是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形象?沒有對孔子早年經歷的生動描述,讓當代觀眾如何能走近一個已經陌生了太久的文化符號?

我不知道這位影評人在撰文之前是否認真讀過司馬遷寫的那篇《孔子世家》,是否知道以這篇傳記的敘述為準,從哇哇墜地開始講述孔子的一生將會面臨怎樣的尷尬?但我猜,關於這一點,導演胡玫是知道的。因為影片中設計了這樣兩句饒有深意的臺詞來交代孔子的身世。

儒家創始人孔子真是私生子嗎來看“野合”傳聞是怎樣炮製出爐的

季桓子問孔子道:“我聽說你沒有父親,這麼好箭術哪兒學的?”

這話問得多怪:人誰能無父?可電影的主創者為什麼偏偏要說孔子沒有父親?因為《史記·孔子世家》中的原文是:

(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史記·孔子世家》

要照司馬遷的這個記載,被古代王朝尊為“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竟然是一個非禮而生的私生子。要是在影院裡將這個不光彩的身世赤裸裸地宣之於眾,觀眾該如何去接受這個尷尬的“事實”呢?所以導演不得不為尊者諱,輕描淡寫地掩飾說孔子“沒有父親”——並不是孔子無父而生,而是他和叔梁紇的父子關係不為世俗禮法所承認。

儒家創始人孔子真是私生子嗎來看“野合”傳聞是怎樣炮製出爐的

胡玫導演的這份用心值得尊敬,但太史公的那段記載卻未必就是事實。因為魏儒王肅所作《孔子家語》一書對孔子的出生還另有說法:

防叔生伯夏。夏生叔梁紇。曰:“雖有九女,是無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於是乃求婚於顏氏。顏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顏父問三女曰:“陬大夫雖父祖為士,然其先聖王之裔。今其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吾甚貪之,雖年大性嚴,不足為疑。三子孰能為之妻?”二女莫對。徵在進曰:“從父所制,將何問焉?”父曰:“即爾能矣。”遂以妻之。徵在既往,廟見,以夫之年大,懼不時有男,而私禱尼丘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孔子家語·本姓解》

儒家創始人孔子真是私生子嗎來看“野合”傳聞是怎樣炮製出爐的

根據王肅的說法,叔梁紇在與孔子的生母顏氏結合之前曾經歷過一段非常不幸的婚姻:叔梁紇的正妻一連為他生下了九個女兒,卻遺憾始終未見嫡子。

倒是有一個妾室為叔梁紇誕下一個庶子,可惜這個兒子竟是個殘疾。迫於傳宗接代的壓力,叔梁紇休掉前妻,轉而向顏氏求婚。——顏氏夫人既然是在父親的主持下嫁給叔梁紇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班班見在,又怎麼能說是“野合”呢?

歷史上,為了彌縫《史記》與《孔子家語》在這個記載上的矛盾,學者們嘗試著做出過各種各樣的解釋,其中最有影響力的要算唐代學者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提出的這個觀點,他說:

今此雲“野合”者,蓋謂梁紇老而徵在少,非當壯室初笄之禮,故云野合,謂不合禮儀。——《史記索隱》

叔梁紇與顏氏年齡差距過大,像他們這樣老夫少妻的結合是違禮的。直到清代,大儒江永撰寫《鄉黨圖考》的時候仍然還在重申司馬貞的意見:

《史記》所謂野合者,以年不相若也。——《鄉黨圖考》

儒家創始人孔子真是私生子嗎來看“野合”傳聞是怎樣炮製出爐的

不錯,漢代儒者對先秦婚俗的確有過“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的描述,似乎夫妻婚配較適宜的年齡差距普遍就在十歲左右。

對於年齡差距過大的男女結合,老夫少妻則被古人喻為“枯楊生稊”,老妻少婦則又諱稱“枯楊生華”——漸趨枯萎的楊樹還能再次青春煥發,生出嫩芽和花串來,顯然這並非尋常的狀況。但是,這樣老少婚媾的形式在中國古代並不會被一概視為“非禮”。

正如陳顧遠《中國婚姻史》一書所言:

老夫不有老妻而得女妻,無非過分相與而已;若老婦不偶老夫而得士夫,則更視為恥辱之事矣。——《中國婚姻史》

真正不能為社會輿論所接受的只是老妻少夫。至如老夫少妻的婚姻,則古時的人們還是能寬容對待的。

所以80歲的宋代詞人張先娶了芳齡18的小妾,忘年交蘇軾賀他“一樹梨花壓海棠”;所以年近六旬的理學大師曾國猶豫著要不要納一房小妾,九弟曾國荃專門寫信勸他說“以少陰輔助老陽,甜適而有餘味”。老夫少妻,未見遭到違禮亂法的批評,故而糾謬《史記》最得力的清代學者梁玉繩才會對司馬貞的違禮說提出質疑:

古婚禮頗重,一禮未備,即謂之奔,謂之野合,故自行媒、納采、納徵、問名、卜吉、請期而後告廟。顏氏從父命為婚,豈有六禮不備者?《檀弓疏》及《索隱》、《正義》以婚姻過期為野合,亦無所據。——《史記志疑》

儒家創始人孔子真是私生子嗎來看“野合”傳聞是怎樣炮製出爐的

如果說叔梁紇與顏氏的婚配並不因為年齡的差距而構成禮法上的障礙,那麼這個“野合”之說又是因為什麼而產生的呢?近代學者崔適的這番分析值得我們注意:

案此文疑本作“紇與顏氏女禱於尼丘,野合而生孔子。”於尼邱埽地為祭天之壇而禱之,猶詩所謂“以弗無子”也,遂感而生孔子,猶《詩》所謂“履帝武敏歆也”。故曰野合。《高祖本紀》“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太公徃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己而有身,遂產髙祖。”即《詩》齊、魯、韓,《春秋》公羊學家所謂“聖人皆感天而生”,此所謂野合而生也。——引自《史記會注考證》

崔適指出,司馬遷在撰寫《史記》的《殷本紀》、《周本紀》和《秦本紀》這三篇文章時,表現出了這樣一個共性:商、周、秦三族的始祖殷契、后稷和大業在司馬遷的筆下都不是人類有性生殖的產物,而是伴隨著靈異事件神秘降生的靈兒。

殷契和大業的出生都是玄鳥(也就是燕子)隕卵,被母親吞服的結果。至於周祖后稷來到人世,則是因為他的母親姜原偶然踩中了一個巨人的腳印,感而成孕。

不但這些遠古傳說中的人物,就連開創西漢王朝的劉邦,司馬遷在《高祖本紀》中描述這位“當代史”人物的誕生時也同樣為他籠罩了一層神秘的光環:

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太公徃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己而有身,遂產髙祖。——《史記·高祖本紀》

儒家創始人孔子真是私生子嗎來看“野合”傳聞是怎樣炮製出爐的

用現代史學和文化人類學的知識來分析《殷本紀》、《周本紀》與《秦本紀》中的記載,關於三族始祖的起源傳說大概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而產生的:這三個古老的部族多半起源於人類的母系氏族時代。

在那個時候,人們是隻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因此當歷史邁入了父系氏族社會,後代要想逆向追溯其父系始祖便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得已只能杜撰些許光怪陸離的傳說來補足先祖的歷史。

雖然這些傳說的內容不足憑信,但它們在中國的文化歷史和民族心理上造成的影響卻極其深遠。這些傳說令古代的中國人普遍相信,那些曾經統治天下的“聖人”都是受命於天、感天而生的。這個“受命論”隨著後世儒家對《詩經》、《春秋》等經典著作的闡釋與傳播而被代代發揚,終於成了一條不容質疑的政治常識。

即便你九五稱尊,掌握著統治天下的權力,也不得不向“受命論”的觀念做出妥協。比如劉邦,司馬遷既然明確地記載了劉邦的父母是劉老太公和劉媼,那劉邦當然只能是他們的兒子。

可西漢之前,華夏大地一直由世襲貴族統治,現在冷不丁的,一個赤腳貧民的子弟在群雄逐鹿中脫穎而出、黃袍加身了,這讓那些連秦始皇的權威都敢挑戰的山東六國貴族後裔怎能心悅誠服?如果不為劉邦編造一段遇龍而生的傳奇身世,如何堵住悠悠眾口,讓世人相信這個窮小子就是受命於天的真龍天子呢?

儒家創始人孔子真是私生子嗎來看“野合”傳聞是怎樣炮製出爐的

受命而生的神秘傳說在古時候只能是帝王家享受的“專屬待遇”,而孔子一向被稱詡為有德而無位的“素王”——也就是說孔子有統治天下的能力與影響力,唯獨沒有統治天下的權力,因此是無冕之王——那麼孔子當然也有資格分享專屬於帝王的這份身世特權。

《孔子世家》中說叔梁紇與顏氏“禱於尼丘得孔子”,這應該是關於孔子身世的早期傳說。

因為古代先民對住地附近的名山大川往往具有樸素的崇拜心理,而孔子出生在魯國昌平鄉的陬邑,那附近最高大的山便是尼丘山。這便杜撰出了孔子的父母向尼丘山祝禱而後生下孔子的故事,目的自然是為了證明孔子也是一個感天而生的靈兒。

儒家創始人孔子真是私生子嗎來看“野合”傳聞是怎樣炮製出爐的

可是關於孔子的出生傳說為什麼不到此為止,卻又旁生枝節地衍化出來“野合”的訛傳呢?《史記·三代世表》中記載,曾有人向西漢經學家褚少孫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

《詩》言契、后稷皆無父而生,今諸傳記鹹言有父,得毋與《詩》謬乎?——《史記·三代世表》

這位勇氣可嘉的提問者將質疑的矛頭直指那些無父而生的帝王神話,顯示出西漢時代的知識精英已經掌握了最基本的有性生殖知識,因此玄鳥隕卵之類的浪漫傳說已經無法滿足他們對上古時代人類起源的求知與探索了。面對著這樣的提問,為《史記》作補書的褚少孫回答道:

“《詩》言契生於卵,后稷人跡者,欲見其有天命精誠之意耳。鬼神不能自成,須人而生,奈何無父而生乎?”——《史記·三代世表》

儒家創始人孔子真是私生子嗎來看“野合”傳聞是怎樣炮製出爐的

褚少孫的回答顯示了一種調和古代傳說與當代知識的努力:一方面他承認倘若沒有父親,就算憑藉鬼神之力也不能讓一個小孩子誕生到這個世界上;但另一方面他又不願意乾脆戳穿受命而生的上古神話,仍然堅持儒家那一套聖人降世必有天命所賦的文化觀念。

從褚少孫的左右為難去推想孔子出生的“野合”傳聞,它的產生過程恐怕是這樣的:

這個傳說最初的雛形可能只有“禱於尼丘得孔子”這一個簡單的情節,但這樣一來,孔子在後世心目中便成了“無父而生”的怪胎。為了迴應對孔子出生情形的質疑,後來的創作者們又在傳說中加入了叔梁紇與顏氏“野合”的故事元素。

或許會有人提出質疑,如果孔子的身世都需要加入這類新的元素,為什麼《高祖本紀》中的劉邦卻還是“無父而生”的老樣子呢?我想這恐怕跟這兩個人物傳記的虛構自由度有很大的關係。

作為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的出生情形不僅是一個歷史問題,更是一個嚴肅的政治問題。對他生平故事的任何杜撰都有可能遭到行政當局的嚴厲制裁,這麼犯忌諱的事兒可不是誰都有勇氣嘗試的。而相比於漢高祖,民間學者們杜撰孔子的身世顯然不會遭遇這樣的障礙。

儒家創始人孔子真是私生子嗎來看“野合”傳聞是怎樣炮製出爐的

崔適說孔子的出生故事在經歷二次創作之後呈現的最終形態應該是“紇與顏氏女禱於尼丘,野合而生孔子”,這個推測是合理的。但要說編故事的人就一定是司馬遷,是他“以受命帝王尊孔子,故云爾”,恐怕又不盡然。

因為《孔子世家》的原文寫作:

很明顯,第一句中的“生孔子”和第二句中的“得孔子”重複累贅,顯示出原始史料未經裁剪的生拙形態。

如果是司馬遷操刀原創的故事,以太史公雄深雅健的古文造詣絕不可能寫得這般囉嗦。他應該是把自己聽到的“野合”同“禱於尼丘”這兩個不同版本的口述歷史並列寫進了《孔子世家》——因為釐不清兩個傳說故事間先後繼起的關係,所以無法定奪它們的正誤。

兩存其說本是出於一個史學家嚴謹的治學態度,可這樣一來,這兩個本是要神化孔子的傳說,流傳至今,反而成了孔子身世的“汙點”,這恐怕是太史公始料不及的吧。

儒家創始人孔子真是私生子嗎來看“野合”傳聞是怎樣炮製出爐的

參考文獻:

江永《鄉黨圖考》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梁玉繩《史記志疑》

王肅《孔子家語》

>本文系晉公子原創。已簽約維權騎士,對原創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絡授權。

歡迎分享轉發,您的分享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路

儒家創始人孔子真是私生子嗎來看“野合”傳聞是怎樣炮製出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