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科普」人類對數認識的幾個階段(彭彤彬)

[數學科普]人類對數認識的幾個階段(彭彤彬)

人類生存在自然世界中,就產生了對自然世界的印象和認識,人類為了更好的利用自然世界,而產生了對自然世界深入瞭解的渴望,而對自然世界有了一定認識後,便主動地對自然世界加以探討和研究,以便對自然世界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掌握,以達到更好地更容易地利用它來為自身服務,以滿足人類的希求,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人類對數的認識,是人類走近自然世界,開啟自然世界奧秘的一個簡單重要的視窗,數的形成出現,架起了人與自然世界之間的一座引橋,人在認識自然世界中,反過來又深刻了解了數的概念和特徵。

人們在認識數的過程中,截止現在,有下列幾個重要的認識階段:

①確定的準確的數

②確定的近似的數

③確定的變化的數

④不同確定數變數之間的關係

⑤隨機數

⑥不同的隨機變數間的關係

以下對人類認識數的歷程,在不同階段的具體情況作一介紹,並介紹一下不同數的概念,以完善人們對數的認識和把握,加深對數的內涵掌握。

最開始,智人初期,人們看到自然世界中物體是零散出現的,有的多有的少,為了計數這些零散物體的個數,便初步形成了有正整數個和沒有為零個,就出現了0,1,2,3,4,5,6,7,8,9,10,11,12,13,…。

在生產分配中常出現了不夠分或有多餘現象。如三人打了一頭野豬,只能分三堆,每人一堆,又如10棵果樹,3人去摘,每人摘幾棵樹的果?只能每個人先摘三棵樹上的果,再一起去摘最後一棵樹。實際中好操作,但記錄時怎麼辦呢?計算中又怎麼辦?

由上諸多事例,人類後來形成了分數。如三分之一(即1/3),三分之十(即10/3,也寫成三又三分之一即3+1/3)。類似地任一正整數m除以一個大於等於2的正整數n,能除盡時其商為整數,不能除盡時其商為分數。分子分母中有公約數時可以約去,分數值不變。用約分法可化簡分數。一般地定義m/n(其中m,n為正整數,n≥2,m,n互質)稱為分數。當然它為正分數。

正整數和正分數合在一起稱為正有理數。

人們在交往交流中,常會有多餘物品可以借給他人或外賣,也常會出現欠缺物品,需要去向別人借或購買。這樣物品就有進出之分,既使個數相等,也不能用同一個數來記錄和計算,一個數是區分不了它的進出屬性的。

同樣,上山100米與下山100米,栽種10株樹與砍掉10棵樹,溫度升高3度與溫度降低3度,…,都不是一個數能表示的。

為了加以區分,人們引進了負數,這樣就出現了負整數,負分數,負有理數。負整數,零,正整數合稱為整數。正分數,負分數合稱為分數。負整數,負分數合稱為負有理數。正、負有理數與零合稱有理數。

以上都是確定的準確的數。屬於第①條的內容。

後來人們在度量線段長度中,發現有的線段長不是有理數。如腰長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邊長為二次根號2。又如兩直角邊長分別為1、2的直角三角形斜邊長為二次根號5。又如半徑為1的半圓周長為圓周率π。

它們都是確定的數,但它們不是有理數。人們稱它們為正無理數。由延長√2與截去√2的意義不同,人們引進了負無理數,就出現了±√2。正、負無理數合稱無理數。有理數與無理數合稱實數。實數可解決所有線段長度度量和有關計算的實際問題。

後來人們研究發現,有理數是有限小數或無限迴圈小數,而無理數是無窮不迴圈小數,這些無窮不迴圈小數,人們只能藉助符號來表示它們,整用小數形式將它們寫出來,那是不可能的。在計算中,它們與有理數的加乘計算中只能用近似值(有限小數即為有理數)來代替。

實際上,人們在現實測量長度時,由於工具和人觀察的因素影響,測量到的數,都是長度值的近似值。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前提下,人們更認識到,一根木棍的實際長度是測不準的,即其長度值是不定的,人們基於實用,只需要相應精度的近似值就可以了。

無理數的精確值是理論中存在的,是理想的數。在實際生活生產和科技實驗中只能用其近似值。

這就是確定的近似的數,屬於第②條。

一方面,人們對數的認識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另一方面,人們發現現實中存在大量的量,它們產生的數值是不斷變化的。如人們去上街或去田裡幹活,人所走的路程是不斷變化的,人走路的速度是不斷變化的,人的年齡是不斷變化的,一棵樹的高度和粗細是不斷變化的,一件衣物的新舊程度是不斷變化的,一棵白菜它的新鮮度是不斷變化的,一條死魚的腐臭度是不斷變化的,人的飯量是變化的,人的飢餓度是變化的,人的體重,身高都是變化的,一畝田的產量是不斷變化的,…。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變化的,萬事萬物都在各方面顯示出不同的變化。

人們為了表示這些確定的變化的量,引進了不同的字母,最後形成了代數式及其運算的理論。

這就是第③部分內容:確定的變化的數。

在現實中,會出現不同確定數變數,它們之間可能毫無關係,如天南地北的獨立的兩個人在同一天走的路程,毫無關係,又如一個人的肺活量與一條牛的食量。也可能有一部分關係,如某車某天消耗的油量與它跑的路程之間的關係較強,但也與城區環境,城郊環境,還是山區環境有關聯,也與人的操作熟練程度和好壞習慣有關係。也可能一個由另一個來決定,如高度和質量決定這個物體的勢能,如路程與速度關係,如兩物體質量和它們相距的距離決定它們之間的引力大小,等。

這就涉及到函式關係,其模型為一次型,二次型,反比例型,對數型,指數型,三角型,…,當然包括混合模型。

一個量可是另一個量的函式,也可以是另外多個量的函式,這就有了一元函式和多元函式。

這是第④部分內容。

隨著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提高和加深,人們對世界中各事物及現象進行了廣泛的觀察思考和研究,人們發現了另一類數一一隨機數。

比如你在一塊木板的兩邊分別寫上1和2,然後閉上眼睛將木板向外扔出去,然後看木板落地後朝上的那面上的數是什麼?扔一次這個數是什麼?扔二次,扔三次,…,扔十次,…,一直扔下去呢?

比如你將六個相同的乒乓球,每個上面,分別寫上1,2,3,4,5,6,然後裝入一個布袋,將它們攪亂,然後伸手進入口袋摸出一個,看其上寫的什麼數,這樣進行一次,二次,三次,…,一直下去呢?若六個乒乓球上,兩個上寫1,三個上寫2,一個上寫3,摸出一個,其上寫的數字呢?

比如你當學生時,在進行的數學測試中,各次考的分數是多少?

比如你開車走100公里,耗了多少升汽油?比如你一頓吃飯用了多少大米?喝一次茶用了多少水?食油自動灌裝線上每瓶灌裝食油的數量,一個電視機的使用壽命,比如說某地某天中降雨的機率多少?降水量多少?……

這些數量,都是我們事先不可預測的,但一旦實驗結束形成事實後又是確定的數,這些數與站在面前有多少個人,你放的羊群中有多少頭羊,一個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長度值、面積值是不一樣的。這類數量是具有全新特性的數,我們把它們稱為隨機數。

隨機數,就是事先不知道是個什麼數,但事情發生後,可以觀測出是一個確定的數,相同的實驗有不同的結果,重複試驗時,也不知道會出現那種結果,有的結果會出現多,有的結果會出現的少,又有可能出現的機率相當。

這就是第⑤部分內容:隨機數。

在現實中,會出現不同的隨機變數,它們之間可能毫無關係,也可能有一部分關係。這就涉及到隨機變數獨立性與相關性的判定(有相關係數),相關時就涉及到隨機變數的相關模型(一次型,二次型,反比例型,對數型,指數型,三角型,…,當然包括混合模型)。

這是第⑥部分內容。

不同的數,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和變數,不同的變數,或無關係(相對獨立),或有部分關係(相關關係),或有絕對關係(決定關係即函式關係)。

這樣對數量的認識才全面,有了這個基礎,就可進一步去深入學習相關的學科理論,進而去探討未知,形成新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