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現在不能說“我堂堂七尺男兒”了?我們比古人矮了嗎

以前看到或聽到“堂堂七尺男兒”這句話時,筆者往往有一個錯覺,覺得古代的七尺,就是現在的一米七,也沒有多高嘛!

今天的一尺約33釐米,七尺就是2.3米!

古人豈不太高了點?項羽身高八尺——2。6米;呂布高九尺——2。97米……更恐怖的是,史載孔子身高九尺六寸,那就是3。15米!妥妥的巨人啊!顯然這不太可能,那麼古人的高度是怎麼算的?

為何現在不能說“我堂堂七尺男兒”了?我們比古人矮了嗎

據考證,春秋時期,

魯國一尺約20.5釐米,這樣算孔子身高有1.96米,

確實是個超高的孔聖人。秦朝一尺約23。1釐米,兩漢時期為23~23。6釐米,隋唐是30釐米左右,直到宋代,才超過了30釐米。

項羽生活在秦朝,八尺就是1.85米

,這在今天也是比較高的個頭;

呂布高九尺,合今天2.07米

。以他的體力和拼勁,生活在現代的話,大概會進男籃國家隊,和姚明成為隊友。

為何現在不能說“我堂堂七尺男兒”了?我們比古人矮了嗎

關於”七尺男兒“的比喻,早在戰國時期就有,《荀子》勸說篇這樣寫的:

”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hé]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順便說一下這句話的意思。這是批評有些人學了一點東西就到處炫耀,荀子諷刺他們說:“從耳朵到嘴只有四寸,聽到一點東西就到處說,怎麼可能美化你的七尺之軀呢?

按春秋時期一尺為23。1釐米來計算,七尺也才1。62米不到;女人這個身高還說得過去,要是男人就矮了點。不過,從考古統計的數字來說,

秦漢時期的男性平均身高是1.68米,女性是1.52米,和我們前面的計算基本吻合。

為何現在不能說“我堂堂七尺男兒”了?我們比古人矮了嗎

古代平均身高可能會給我們一種錯覺:原來古人比我們矮啊!

但如果告訴你,

我國成年男性平均身高只有1.67米,女性1.56米

(以上為2015年統計資料),你是不是又不相信了:我們怎麼可能越長越矮呢?

其實,並不是我們變矮了,而是統計方面的問題。

我們現在統計成年人的平均身高,是包括老年人在內的。40年代出生的老年人,經歷過戰爭,受過飢,捱過餓,該長身體時普遍營養不良,身體長不起來,就拉低了平均身高。

為何現在不能說“我堂堂七尺男兒”了?我們比古人矮了嗎

另外,

地域差異也是影響平均身高的一個重要因素。

資料表明,山東人、東北人的平均身高,要比湖南、四川、重慶等地人高出7~8釐米。前面說的1。68米身高的秦漢人是西北的,和今天西北省份一樣,身高普遍較高。陝西人現在的平均身高是1。72米,比秦漢時期還是高了一些。

那為什麼參觀兵馬俑時,解說員說它們的身高都在1。85米以上呢?

為何現在不能說“我堂堂七尺男兒”了?我們比古人矮了嗎

它們高是不假,但別忘了,兵馬俑還有一個高十多釐米的底座呢。如果去掉底座,兵馬俑也就1。70~1。81米高。作為皇帝身邊的禁衛軍,這個身高在當時也是正常的。

我們再來看看三國裡的一些人有多高:

《三國志》中說諸葛亮“身長八尺”,就是1。84~1。89米。他這身高加上才貌,難怪男人女人都喜歡他;張飛和諸葛亮一樣,也是身長八尺;關羽和呂布是九尺——兩米以上的身高,難怪都那麼能打。

為何現在不能說“我堂堂七尺男兒”了?我們比古人矮了嗎

不過,古人的身高可能並不真實,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像我們用尺子或儀器去量有多高,他們的方法說起來挺雷人,就是——

目測

明代文學家、書畫家陳繼儒在他的作品中提到過這一點,說當時是用肉眼看對方大概的高度。不可理解吧?古代也有尺子,直接量不更準確嗎?想來古人對身高並不那麼在意,找物件時只要門當戶對就行,身高、長相倒是其次的了。

看了以上文字,以後再有人在你面前說我堂堂七尺男兒如何如何時,你大可以鄙視他一下:“你有兩米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