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青蛙篇(3)蟾宮折桂

相傳蟾宮中有桂樹,遂以“蟾宮折桂”謂科舉應試及第。元施惠 《幽閨記·士女隨遷》:“鎮朝經暮史,寐晚興夙,擬蟾宮折桂之梯步。”《紅樓夢》第九回:“彼時黛玉在窗下對鏡理妝,聽寶玉說上學去,因笑道:‘好,這一去,可是要蟾宮折桂了,我不能送你了。’”亦作“ 蟾宮扳桂 ”。明謝讜 《四喜記·鄉薦榮歡》:“蟾宮扳桂折高枝,書香還有繼,天道豈無知。”

泰始(晉)年間,吏部尚書崔洪舉薦郄詵當左丞相。後來郄詵當雍州刺史,晉武帝問他的自我評價,他說:“我就像月宮裡的一段桂枝,崑崙山上的一塊寶玉。”用廣寒宮中一枝桂、崑崙山上一片玉來形容特別出眾的人才,這便是“蟾宮折桂”的出處。蟾宮即月宮。晉武帝大笑並嘉許他。唐代以後,科舉制度盛行,蟾宮折桂便用來比喻考中進士。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先考中進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後來中了第三名時,李白寫詩祝賀他說:“

折桂一枝先許我,穿楊三葉盡驚人

。”

月宮謂蟾宮,真是一個非常美妙的說法。折桂即考中進士。老百姓要想出人頭地,在古代就只有兩個途徑。其一是舉孝廉,其二是科舉制。

漢武帝即位後的第一年,就詔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長官向朝廷舉薦道德學問優異又有議政能力的人。六年之後,他再次下詔策試良才,並且在這一年明確規定了郡國必須選拔的人數。

他規定每二十萬戶中每年要推舉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職。被舉之學子,除博學多才外,更須孝順父母,行為清廉,故稱為孝廉。在漢代,“孝廉”已作為選拔官員的一項科目,沒有“孝廉”品德者不能為官。中國文化以孝治天下,所以稱孝廉。

隋朝統一全國後,隋文帝為了適應經濟和政治關係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他令“諸州歲貢三人”參加考試,合格者可以做官。如果以杜佑《通典》始於煬帝大業三年(607年)的說法為準,那麼到清光緒三十年(1905年)廢科舉為止,差不多有一千三百年曆史。

這兩種舉賢任官的辦法各有千秋,應該說都有它的長處與不足。還是說說我們當下的事吧。

作為普通老百姓的孩子,要功成名就,要想有出息,要想有所作為談何容易?同樣是高考,幾個直轄市的錄取分數比一些省低一百多分;有錢人家孩子考不上,可以花錢上,而農村的孩子花不起那份錢呀!

現在升了大學的孩子,也分成三六九等,有權有勢的少爺小姐們上學,開著賓士,穿著名牌僱著保姆。而有的老百姓的孩子雖然考上了卻因沒錢而輟學。據報道,甘肅一個學生上學,完全是他的父親賣血換錢供他的!

有些窮人的孩子也不爭氣,上了大學,與人家富家子弟比吃比穿比排場,自己的父母到學校去探望,怕人家說窮,都不認自己的爹媽,說是鄉親。這樣的孩子還供他上學做什麼?

我勸說,窮人的孩子,人窮不能志短,家貧子孝,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想一想,那些有錢人,能永遠富嗎?窮人要翻身,要靠自己爭氣!下定決心,克服困難,就把自己當成賴蛤蟆,就是要去月宮折桂!

隨筆:青蛙篇(3)蟾宮折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