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亂(增一)漢景帝有文景之治的功勳,為什麼死後沒有廟號?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古代皇帝駕崩後都會由朝廷上廟號和諡號,對他們一生治國的具體情況進行評價。這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傳統,皇帝們的廟號和諡號也成為了他們身後名的最為直接的體現。在古代社會中,也有一些皇帝沒有廟號和諡號,比如偽帝,或者亡國之君。這是因為他們所在朝代的政治環境限制,沒有人為他們完成最後的這個大典。可是作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明君,文景之治的開創者之一,漢景帝劉啟的廟號和諡號也不完整。他是個有諡號,而沒有廟號的皇帝,這讓他的身後名充滿了爭議。

文景之亂(增一)漢景帝有文景之治的功勳,為什麼死後沒有廟號?

與後世大多數皇帝都是完整的廟號和諡號不同,劉啟在這方面是不完整的。可以說從皇帝葬禮的角度上看,他的結局有著很大的殘缺成分。而他的父親劉恆則是有完整廟號和諡號的皇帝,廟號是太宗,諡號是孝文皇帝,所以全稱是漢太宗孝文皇帝。同樣劉恆的兒子劉徹也是具有完整的廟號和諡號,廟號為世宗,諡號是孝武皇帝,全稱是漢世宗孝武皇帝。唯獨劉啟只有孝景皇帝的諡號,卻沒有被朝廷上廟號,顯得非常尷尬。很多人對此非常疑惑,認為劉啟也是歷史著名明君,對其沒有廟號而感到不解。

文景之亂(增一)漢景帝有文景之治的功勳,為什麼死後沒有廟號?

其實這裡面的原因是很複雜的,涉及到多個方面。既有漢朝皇帝制度方面的情況,也受到當時政治環境因素的影響。漢朝的制度與後來的朝代有所分別,在廟號和諡號方面也與後世不同。後世的皇帝葬禮中,廟號和諡號是必須存在的。但在漢朝皇帝去世後,諡號是必要的,但廟號要視皇帝身前的功績而定。一般而言,只有身前具有公認的卓越功績的皇帝,朝廷才會透過公議商定廟號。對於政治一般,或者政績很差的皇帝,是不上廟號的。而漢景帝劉啟雖然有著文景之治的功績,但是在政治評價上也充滿爭議,所以上廟號時受到阻礙。

文景之亂(增一)漢景帝有文景之治的功勳,為什麼死後沒有廟號?

在後世,被認為是昏君的木匠皇帝朱由校都有熹宗這樣的廟號,這實際上就是對其執政成績的否定。而對於李隆基這樣的皇帝,先有開元盛世,後有天寶危機和安史之亂,評價上爭議不斷,所以上了玄宗這種廟號。但是在漢朝事後,卻沒有這樣的廟號制度,在充滿爭議和昏君時,只能以不上廟號來表示否定。

因此漢朝皇帝中保留廟號的皇帝,一般都被認為是具有很大功績的,比如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太宗孝文帝劉恆,漢世宗孝武帝劉徹等等。而漢朝也有皇帝,如漢元帝劉奭、漢成帝劉驁等等,因功績達不到上廟號的程度,後來被光武帝劉秀取消,所以西漢時期留下廟號的皇帝很少。

文景之亂(增一)漢景帝有文景之治的功勳,為什麼死後沒有廟號?

漢景帝劉啟沒有被上廟號,其原因便是朝廷對他的評價充滿爭議,各方僵持不下,然後乾脆不上。他雖然在文景之治中有重大的功績,但在治國的其他方面卻沒有得到朝廷的認可。首先,他在當太子時便意氣用事的砸死了吳王劉濞的兒子,為後來的吳楚七國之亂埋下隱患。這個事情直接成為漢文帝劉恆晚年最大的政治事件之一,幾乎影響到漢朝政治格局的走向。而當時漢朝已經是劉氏諸侯王佔據半壁江山的環境,而劉濞又是其中最大的諸侯王之一,這就直接影響了國家的穩定和發展。這個政治事件雖然被劉恆平息,但卻成為劉啟的政治汙點。

文景之亂(增一)漢景帝有文景之治的功勳,為什麼死後沒有廟號?

後來的吳楚七國之亂,就是從這個隱患開始不斷放大,最終發展成影響巨大的內亂。這樣的內亂對於皇帝的評價是有巨大損害的,所以使劉啟個人評價存在很大的爭議。雖然吳楚七國之亂被周亞夫平息,劉世諸侯王的勢力受到沉重打擊,但是他們在朝中仍舊有著強大的勢力。在對劉恆上廟號的問題上,這些諸侯王肯定是持反對意見的。而廟號又沒法繞過皇室宗族,劉氏諸侯王又是皇室宗族的主要組成部分,所以給劉啟上廟號就遇到了很大的阻礙。在漢武帝劉徹即位初期,這些諸侯王的勢力仍然不小,自然不會給劉啟上廟號。

文景之亂(增一)漢景帝有文景之治的功勳,為什麼死後沒有廟號?

除了劉世諸侯王外,漢朝的開國元勳階層也對給劉啟上廟號表示反對。劉啟為了穩定自己的皇位,在政治上採取了很多手段,其中之一便是削弱開國元勳集團,扶持自己的心腹大臣。在漢朝初年,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承諾,漢高祖劉邦分封了大量的異姓諸侯王和開國元勳。劉邦去世前,以韓信、彭越、英布為首的異姓諸侯王已經被剷除,他用自己的親族替換這些諸侯王,便有了後來的劉世諸侯王集團。劉世諸侯王佔據了天下郡縣地盤的一半,可謂是勢力龐大。而同分封的開國元勳集團則在朝廷中紮下根,成為朝廷政治的主導者。

文景之亂(增一)漢景帝有文景之治的功勳,為什麼死後沒有廟號?

吳楚七國之亂中,劉啟依靠周亞夫為首的開國元勳集團平定了內亂,使得這些開國元勳在朝廷中掌握的大權。他們憑藉功績大量提拔自己的家族子弟,使得朝廷成了開國元勳的天下,於是劉啟認為自己的權威受到威脅。而以周亞夫為首的開國元勳還支援太子劉榮,這就讓劉啟不得安寧了。為了削弱這些把持朝政的勢力,劉啟設計處死了功臣周亞夫,逼死了太子劉榮,引發了一系列政治風波。這些風波過後,大量在七國之亂中立下大功的勳貴被殺或被貶,這使得劉啟在開國元勳集團中的評價走低,所以在上廟號時得不到支援。

文景之亂(增一)漢景帝有文景之治的功勳,為什麼死後沒有廟號?

同時在對於晁錯的處置上,劉啟也表現得讓人失望,成為他的政治汙點。晁錯是劉啟的老師,他執行削藩策而引發了吳楚七國之亂。為了拉攏開國元勳集團,調集朝廷的軍隊平定叛亂,劉啟向開國元勳集團妥協,以誅殺晁錯來挽回局面。這個操作雖然成功的漢朝穩定政局,平定了七國之亂,卻讓劉啟背上了弒師的罪名。晁錯執行削藩策是劉啟授意的,也是得到他全力支援的。當形勢不受控制時,劉啟犧牲晁錯來保住漢朝的大局,在操作上不能說是錯,但是在品德方面卻充滿爭議。我國古代向來尊師重道,這種操作肯定為千夫所指。

文景之亂(增一)漢景帝有文景之治的功勳,為什麼死後沒有廟號?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劉徹即位初期地位不穩,也是沒法給劉啟上廟號的原因之一。皇帝的廟號一般由新皇帝提議,朝廷公議產生。然而劉徹即位時,政治上卻沒有這樣的條件。由於劉啟打壓劉世諸侯王和開國元勳集團,後期更倚重外戚貴族,所以使得朝廷中外戚貴族的勢力大增。在這些外戚貴族中,最大的是以竇太后侄子竇嬰和王太后弟弟田蚡為首的兩股。這兩股勢力爭權奪利,使得朝廷中風波不斷。而吳楚七國之亂中受到重創的劉氏諸侯王勢力又有捲土重來之勢,這使得漢朝內憂外患。劉徹忙著處理這些隱患,根本顧不上給父親上廟號。

文景之亂(增一)漢景帝有文景之治的功勳,為什麼死後沒有廟號?

從漢武帝劉徹即位後的朝廷政局分析,給劉啟上廟號的最大阻礙都是劉啟在位期間自己造成的。雖然都是漢初治國講究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但劉啟治國卻不是那麼回事。他更像是沉迷陰謀論的晚期患者,喜歡挑起政治衝突,利用派系之爭而控制朝廷政局。這種做法與唐玄宗李隆基非常相似,只是劉啟的控制力比李隆基要強出許多,沒有搞得一發不可收拾。劉啟挑起的各種衝突雖然被平息了,但是卻留下了隱患,朝廷和百姓對他的評價也不高。他去世後,沒有手段再控制朝廷局勢,而當初被他玩弄於鼓掌之中的勳貴大臣,自然也不會給他好評價。

文景之亂(增一)漢景帝有文景之治的功勳,為什麼死後沒有廟號?

總結劉啟執政的得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治國還是需要從大處著手,兼顧國家和朝廷各方面的利益,按照歷史發展規律順勢而為,這就是黃老之學中提倡的無為而治。如果強行施政,雖然能取得一時的成就,卻也擔受很大的政治風險,甚至留下麻煩的隱患。劉啟之爭過於看重個人的政治得失,對皇權過於迷戀,反而使得朝廷中政治矛盾激烈。他能平衡朝局,讓漢朝安全的過渡到劉徹時期,也算他政治手腕高明。可是這樣的手腕,對於國家的損害是很大的,自然得不到朝廷大多數大臣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