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回憶在國外飛機上吃早餐的經歷:外國人就吃這個?

在50後這一代人當中,馬爺的身體算非常好的,年輕時候走南闖北,什麼惡劣的環境和天氣也都經受過。如今已過花甲之年,馬爺仍然精神矍鑠,且還越來越時髦了。

馬未都回憶在國外飛機上吃早餐的經歷:外國人就吃這個?

自認為身體還不錯的馬未都卻在前幾年徹底被外國人給震撼到了。

有一次馬未都乘外國航班,做好位置以後他就感受到外國的飛機和國內的溫度不一樣,永遠是超低溫執行,再加上大早晨的,天剛矇矇亮,那涼氣直往骨頭節上鑽,馬爺心想,這出一趟國別再把自己身體搞垮了。這歲數可禁不起這麼折騰呀,到了外國人生地不熟的,還真別跟自己的身體較勁。

馬未都回憶在國外飛機上吃早餐的經歷:外國人就吃這個?

於是看空姐走過來,馬爺朝她要了一條毯子,往身上一披,然後再睡個回籠覺,這人哪,似睡非睡的時候最要命,一點涼氣都沾不得,總感覺有一股子冷氣順著毯子縫進來,打透了全身,感覺涼颼颼的。

這時候馬未都又和空姐招招手,又要了一條毯子,往上再鋪了一層,打了個哈欠他又睡過去了,也不知道過了多久,馬未都感覺嗓子眼有些彆扭,心想這覺不能再睡了,不然真得感冒不成。

馬未都回憶在國外飛機上吃早餐的經歷:外國人就吃這個?

馬未都往旁邊一看,人家人高馬大的老外身上什麼東西都不蓋,只穿個襯衫就呼呼大睡,這時候飛機上開始供應早餐了,馬未都心想這回好了,吃兩口東西身體就暖和了。

馬未都回憶在國外飛機上吃早餐的經歷:外國人就吃這個?

待早餐上來之後的時候,馬未都伸腦袋一瞧就寒心了,蔬菜沙拉,又涼又硬的大列巴,恨不能接著二樓窗戶扔出去能砸死一個人,果汁裡也加了冰塊,蝦和雞胸肉也是涼的,包括上面還撒著沙拉醬,土豆泥也涼的,小盒裝的乳酪,黃油這些東西更不用說,常吃西餐的朋友都知道,這些自然不能是熱的,旁邊還有些水果,這大早上的也吃不下肚子呀,好在有一杯茶是冒著熱氣的,一杯熱茶下肚子,這算解了寒意。再看旁邊的老外可好,哪個涼先吃哪個,這外國人的胃難不成是鐵打的?

馬未都回憶在國外飛機上吃早餐的經歷:外國人就吃這個?

馬未都這時候開始懷念自己的家鄉了,在北京這早上怎麼不得來一屜剛出籠的包子,一碗熱氣騰騰的餛飩呀,得是一口吃下去燙的舌頭都發木的那種,在嘴裡且逛蕩呢,看過陳佩斯的小品《胡椒麵》的表演就知道,那就是北京人吃餛飩最形象的表現。

馬未都回憶在國外飛機上吃早餐的經歷:外國人就吃這個?

即便沒這個也得來一碗炒肝兒或豆汁呀,配上油餅或焦圈,那碗燙的手都摸不得,得拿著嘴順著碗沿兒轉著圈吸溜。最後這下著鵝毛大雪的“三九天兒”裡要是不吃出一身汗來,那這頓早點都算沒吃好,可到了外國就沒這鏡頭了。

馬未都回憶在國外飛機上吃早餐的經歷:外國人就吃這個?

這時候馬未都回想起小時候,三伏天裡多想喝上一杯冰水,可沒那條件呀,家裡沒冰箱呀,想吃根兒冰棒兒消消細汗那也是奢侈的。好不容易冰箱走入中國人的千家萬戶,那時候的馬未都也到了而立之年,身體早就定型了,早已經養成了喜熱懼涼的特性。

此時馬未都不禁想起了林語堂先生那句話:“中國人有一把茶壺走到哪裡都是快樂的”。

馬未都回憶在國外飛機上吃早餐的經歷:外國人就吃這個?

馬未都曾說:“不喜喝熱茶的不是典型的中國人,不喜喝冰牛奶的也不算典型的西洋人”。看著外國人咕嘟咕嘟喝下一大杯冰牛奶,馬未都佩服的同時又產生疑惑,人是恆溫動物,本質懼冷,國人順其自然,西人則反其道而行之。這簡直成了北極熊了,不解他們如何形成的習慣。

馬未都回憶在國外飛機上吃早餐的經歷:外國人就吃這個?

這其實就是我們的文化差異,因為我們是一個農耕民族,生活中求舒適,求安逸,求穩定。首先我們自古以來有條件喝熱水,吃熱食。在我們國家所謂的“熱乎”的言下之意就是得燙嘴的,不燙嘴的都不能叫“熱乎”,北京人講那叫“溫乎”,你要是來碗餛飩要是溫乎的,碰上較真兒的顧客就說道說道了:“我說掌櫃的,您這餛飩怎麼是溫的?”。而西方人和遊牧民族開拓精神較強,總在不斷遷徙當中,就像今天的美國人,他們至今仍保留著這種習性。

馬未都回憶在國外飛機上吃早餐的經歷:外國人就吃這個?

在美國的一項調查當中,美國人以平均每人一生遷徙12次成為全球之首,這個數字聽起來就挺嚇人的。要知道在中國的廣大農村,祖祖輩輩的人都生活在一個村子裡,在今天許多村莊當中,家族的墳地找到十幾代人祖先的比比皆是。

馬未都回憶在國外飛機上吃早餐的經歷:外國人就吃這個?

所以顛沛流離的生活讓他們更容易適應各種極端的環境,從而能夠生冷不忌,練就一副好身板,在西方人看來,胃就是個鍋,甭管涼的熱的,什麼東西裝進鍋再說,能熱則熱,能化則化。

雖然說如今西餐在年輕人看來是一種時尚,一種情調,但對於從小在這片土地上長大的老人來說,到底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呀,說到底也還是自己家門口的吃食味道香,任是你全世界的山珍海味都比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