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外引入的乒乓球,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國球的?

看過日本東京奧運會乒乓球比賽,都知道中國的乒乓球實力超群,強大到打比賽打到沒朋友,“國球”之稱的美譽可謂名副其實。

從國外引入的乒乓球,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國球的?

雖然貴稱為國球,但乒乓球卻是實實在在的外國貨,而乒乓球運動在我國剛開始時,只有撿球學習的份。都說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金牌也是輪流轉。但中國的乒乓球是如何獨樹一幟,成為乒乓強國的呢?那還得從乒乓球是怎麼來的說起。

從國外引入的乒乓球,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國球的?

19世紀末的歐洲盛行網球運動,尤其是在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國),但英國屬於西歐島國,天氣經常說變就變,一遇到颳風下雨網球這種室外運動就玩不轉。可是有些英國人就是癮大,外頭玩不轉把場地移到了室內,把餐桌當場地,書本搭球網,玩起了桌上網球。

這種桌上網球,後來經過演變改進成了乒乓球,漸漸的乒乒乓乓流入到了英聯邦及世界上其它地區。

從國外引入的乒乓球,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國球的?

到了1904年,一個上海的買賣人從日本帶回了十套乒乓球器材回國,於是乒乓球運動傳入了中國。後來中國憑藉著小小的乒乓球威力,在世界各大賽事包金攬銀,而在國際上與乒乓球相關的比賽主要有三大賽事:一是世界乒乓球錦標賽,這項賽事1926年舉辦,每兩年一次;二是世界盃乒乓球賽,從1980年開始,每年一次;三是奧運會,乒乓球專案1988年開始加入了四年一次的奧運大家庭,並在2021東京奧運增加了混雙專案。

從國外引入的乒乓球,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國球的?

比賽中發球的瓦爾德內爾

如果能在上面三大賽事中都取得單打冠軍,就是拿到了人們常說的“大滿貫”。在目前世界乒壇10位大滿貫得主中,中國佔了9位,他們分別是:鄧亞萍、劉國樑、孔令輝、王楠、張怡寧、張繼科、李曉霞、丁寧、馬龍。而瑞典常青樹瓦爾德內爾則是世界乒壇第一個大滿貫得主。

從國外引入的乒乓球,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國球的?

三個大滿貫得主

國外引入成為國球,但乒乓球的國球之路可謂曲折,並非一帆風順。那麼中國乒乓在歷史上都有哪些大事記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1952年,中國加入國際乒聯,乒乓球也是中國體育專案中第一個加入國際組織的。

從國外引入的乒乓球,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國球的?

容國團

1959年,第25屆世乒賽上,容國團奪得中國乒乓球的第一個世界冠軍,這也是中國體育運動的第一個世界冠軍。

1961年,第26屆世乒賽上,邱鍾惠奪得乒乓冠軍,是中國乒乓史上第一個女子世界冠軍,也是中國體育運動的第一個女子世界冠軍。

從國外引入的乒乓球,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國球的?

乒乓外交訪華團

有了這些歷史性的突破,以及中國體育史上的第一,乒乓球從此就在我國落地生根,成了國民心中的那個球,而這個球還影響到了外交關係,乒乓的國球之路再次揚帆。

從國外引入的乒乓球,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國球的?

從國外引入的乒乓球,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國球的?

1971年世乒賽,中國乒乓球代表團邀請美國乒乓球代表團訪華,藉著兩國乒乓球隊互訪的一系列事件,中美關係破冰,結束了兩國長達20多年來交往隔絕的局面,使中美和解隨即取得歷史性突破。

到了1981年南斯拉夫諾維薩德36屆世乒賽,中國第一次包攬了全部比賽專案金牌,創造了世界乒壇55年來由一個國家包攬全部冠軍的空前紀錄。之後的連續三屆世乒賽,國乒又連續3次奪得6項世界冠軍,國球之名就此傳開。

從國外引入的乒乓球,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國球的?

但在此之後的1989年到1995年期間,國乒進入了低谷時期。1988年乒乓球加入奧運會後,歐洲乒壇職業化,促進了歐洲乒乓球技術的發展,當時歐洲橫板弧圈球打法流行,而中國長期以來直板快攻打法在技術上顯得有些落後。

因打法落後,在漢城奧運會開始國乒在接下來的比賽中金牌數量也是一年不如一年。雖然國乒在低谷時期成績不理想,但這時一些新生代的球員開始嶄露頭角,1991年日本青葉世乒賽,鄧亞萍奪得女單冠軍。

從國外引入的乒乓球,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國球的?

鄧亞萍

1992年,成都舉行的乒乓球大獎賽上,16歲的劉國樑一鳴驚人,用一招“直拍橫打”連挫幾位世界名將,而在同一年的巴塞羅那奧運會上,國乒取得了女單,男女雙打三塊金牌的好成績,這時起中國乒乓重新燃起了希望。

1995年世乒賽第二次在中國舉行,在家門口國乒包攬了全部冠軍,這也是國球重回巔峰的一年。接著往後幾年,不可一世的中國乒乓球在各大賽事瘋狂撈金,其中包括了1996亞特蘭大奧運會和2000悉尼奧運會的金牌壟斷。

從國外引入的乒乓球,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國球的?

俗話說高處不勝寒,一直在巔峰也未必是好事,國球一直贏大家都只能爭銀牌。於是無能為力的國際乒聯修改了不少比賽規則:比如禁止使用長膠、正膠球拍;38mm的小球改40mm大球;並且將每局21分制改為11分制。

從國外引入的乒乓球,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國球的?

正所謂適者生存,乒乓球規則改了又改,但國乒撈金的速度卻絲毫沒有落後。接下來的四屆奧運會,除2004年雅典奧運王皓不敵韓國柳承敏外,其餘將金牌盡收囊中。

從國外引入的乒乓球,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國球的?

國乒對冠軍壟斷,導致乒乓球專案沒有什麼懸念,時間一長,國外的乒乓球后繼無人,出現了倒退現象,甚至還出現了乒乓球要被踢出奧運會的說法。

沒有對手,乒乓球也就會不進步,弄不好還可能會從奧運會消失。於是,2009年中國乒協就提出“養狼計劃”,即把成功的經驗,分享給對手,培養對手,並且讓國外運動選手來中國訓練。我們熟悉的福原愛、石川佳純、伊藤美誠、奧恰洛夫等人,都在中國受訓過,都是屬於養狼計劃中的一部分。對手實力上來了,比賽才有懸念,有懸念比賽才能更精彩。

從國外引入的乒乓球,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國球的?

我們總是習慣了國球運動員們沒拿到第一就是失敗,可是我們要知道賽場上運動員們的每一分,都是靠十年磨一劍的拼命搏殺,拿第一很難,總是拿第一更難,永不言敗這就是國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