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康熙為何將藍齊兒嫁給噶爾丹?不是不愛,而是大愛

談判,是一門妥協的藝術,它涉及到時機、實力以及溝通技巧等諸多因素。在古代,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經常會因彼此關切的問題而談判。當中原王朝處於弱勢時,談判就會出現被迫的情況。《康熙王朝》中,康熙將藍齊兒嫁給噶爾丹,就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聯姻。

康熙王朝:康熙為何將藍齊兒嫁給噶爾丹?不是不愛,而是大愛

公主遠嫁,可以換一時和平、增進雙方關係,這是一種傳統慣性

在歷史上,和親並不少見,漢朝時就有昭君出塞、細君公主遠嫁。從本質上看,這是一門政治婚姻,公主就是雙方和平的紐帶。即使到了清朝,滿蒙聯姻也是古代和親的一種延續,清朝女子嫁蒙古王公、清朝皇室娶蒙古女子的現象都變得司空見慣,清廷的海蘭珠、孝莊就是蒙古女子。

藍齊兒是康熙的掌上明珠,但她生於皇室,天生就揹負著皇室的使命。她的婚姻,皇室利益第一,愛情第二。她與李光地的愛情,看似美好,其實也有康熙的政治考量,那就是透過滿漢結合的方式,宣揚滿漢一家親,以此緩解滿漢矛盾。

康熙王朝:康熙為何將藍齊兒嫁給噶爾丹?不是不愛,而是大愛

既然藍齊兒無論嫁誰都帶著利益,那對於康熙而言,自然要利益最大化。李光地一介書生,給個功名、幾句好話就能打發;噶爾丹就不同了,他是準噶爾大汗,不是一點蠅頭小利就能安撫的。兩相權衡,藍齊兒遠嫁噶爾丹才是眼下最符合大清利益的事。

形勢決定了,康熙不得不妥協

康熙的戰略部署是先收臺灣,再徵噶爾丹。當時,康熙正在集中精力與鄭經交手,而且已經收到成效。但噶爾丹也沒閒著,在西北攻城掠地,對大清虎視眈眈。康熙對噶爾丹的態度是安撫,噶爾丹卻得寸進尺。

噶爾丹假扮使者進京,名為朝見,實際上是為自己囤積物質,並檢視大清的虛實。在這個過程中,他看上了康熙的女兒,同時也看出了康熙的短板。當噶爾丹趁火打劫,以強硬態度提出娶藍齊兒時,不管康熙找多少理由拒絕,也掩蓋不了大清的窘迫,他是沒有選擇的。

康熙王朝:康熙為何將藍齊兒嫁給噶爾丹?不是不愛,而是大愛

一、與鄭經的交手已經到了關鍵時刻,眼看就要平定臺彭,肯定不能半途而廢。否則,遷界禁海、訓練水師的代價都會前功盡棄,還會讓人看笑話,鄭經也會時不時搞點小動作。

二、康熙顧此失彼,無法兩線作戰,對噶爾丹只能先忍住。

三、征討噶爾丹的準備工作還沒做好。打仗需要花錢,魏東亭的三千萬兩白銀還在籌備中;許多兵勇都陷入福建,抽不出抵禦噶爾丹的軍事力量;沙俄也在北邊盯著;蒙古各部還未就噶爾丹的問題達成一致;朝廷百官還沒有徵討噶爾丹的思想準備。

當實力與形勢不利時,談判桌上就會顯得很被動。因此,康熙不得不對噶爾丹妥協,將藍齊兒遠嫁草原。

康熙王朝:康熙為何將藍齊兒嫁給噶爾丹?不是不愛,而是大愛

群臣推波助瀾,孝莊出面安慰藍齊兒

康熙是皇帝,他的意志需要臣子去執行,但臣子的態度也能影響他的意志。違背群臣態度的乾綱獨斷,皇帝只能偶爾用之。否則,得罪完所有臣子,康熙就成了光桿司令。

康熙得知噶爾丹的要求後,擺出一副很生氣的姿態,表現出對藍齊兒的父愛。明珠、索額圖等人知道康熙的難處,依舊在他面前陳述各種利弊得失,並列舉了建寧公主等人的例子。朝中大臣都支援將藍齊兒嫁給噶爾丹,這些人的態度,康熙需要慎重考慮。

當遠嫁藍齊兒的指示發出後,孝莊也站在康熙的立場,對藍齊兒好言相勸。經過一番開導,藍齊兒也同意這門婚事。

康熙王朝:康熙為何將藍齊兒嫁給噶爾丹?不是不愛,而是大愛

康熙時刻沒忘與噶爾丹的國仇家恨,在嫁女兒時,就已經在為征討噶爾丹做準備,藍齊兒只是康熙暫時穩住噶爾丹的籌碼。他派大阿哥親自護送,目的就是為了查探軍情、地形、地勢……籠絡蒙古王公,是為了最大程度地孤立噶爾丹。

秋媚說:將欲取之,必先與之。康熙要平定噶爾丹,就必須作出取捨,藍齊兒就是這場博弈中復出的代價。於帝王而言,對女兒負責是小愛,對天下負責是大愛。小愛是家事,大愛是國事,康熙用犧牲小愛的方式做到了對天下大愛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