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丨沉澱的歷史塵埃

《戰國策》主要記載了自

春秋之後,一直到秦滅六國

,約二百四十五年(前460年一前22年)間,謀臣策士輔佐君主的活動和他們遊說、辯論時所提出的種種政治主張和鬥爭策略,或者說是戰國時代縱橫家的言行總集。

《戰國策》具體作者已不可考,成書年代約在戰國末年或漢代初年,西漢劉向對其進行了校訂和最後編訂。經過劉向的整理,《戰國策》按國別記述,依時間編排,去其重複,補其缺損,共成書三十三篇。東漢末年,高秀為其作注。

後來,劉向集錄本和高秀註釋本在流傳過程中有所散佚,至北宋中葉,經曾鞏重新校正,補足了劉向集錄本三十三篇。南宋姚宏、鮑彪、吳師道皆有注本。現在流行的《戰國策》共分三十三卷,總計四百九十餘章,雜記

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國

的軍政大事。

戰國時代是中國社會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代,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的時代。《戰國策》是這個時代的產物,其所反映的內容,既廣泛又錯綜複雜,突出表現了戰國時期政治動盪、矛盾重重的時代特點。

一方面,《戰國策》記錄瞭如

蘇秦、張儀、公孫衍、陳軫

等遊說之士為求一己之功名利祿,借三寸不爛之舌奔走於各國之間,遊說諸侯,縱橫捭闔,巧妙地利用各國間的利害關係,忽而連橫,忽而合縱,或背盟相棄,或罷兵修好。我看《鬼谷子》時候瞭解的捭闔之術,透過語言瞭解對方的意識和思想,做到掌控別人,特別霸道的一種方式。

另一方面,《戰國策》還讚頌了一些廉潔不屈的志士和捨生忘死的義士。馮諼高瞻遠矚為孟嘗君“燒券買義”,聶政捨生取義為燕太子丹“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王鬥敢言直諫當面諷刺齊宣王好馬、好酒、好色,唯獨“不好士”,唐雎更“挺劍而起”,以士怒則“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折服暴秦。

《戰國策》丨沉澱的歷史塵埃

此外,《戰國策》也暴露和鞭撻了統治者的荒淫無恥、毒辣殘暴。趙人李園為一已富貴先後將其妹進獻給春申君和楚考烈王,又設計“盡滅春申君之家”,篡奪大權,陰險毒辣。楚懷王夫人鄭袖陽奉陰違,兩面三刀,用毒計讒害了魏美人。秦宣太后淫亂後宮,私愛面首魏醜夫,死後要其隨葬。

這些事例都充分暴露了戰國時期貴族階級為人的殘暴和生活的腐朽。

《戰國策》作為戰國時代的基本史料,在流傳和成書過程中難免雜有縱橫家、策士採集引用的擬作、傳說,有許多虛構和誇張的成分,不可盡信,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戰國策的史學價值。但它在文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被歷代研究者所認同。

它的故事情節生動典型,上承《左傳》,下啟《史記》;人物刻畫精雕細琢,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個性分明;此外,語言表達生動精練,簡明流利,善用寓言故事,把道理講得深入淺出。有人稱許《戰國策》“繁辭瑰辯,爛然盈目”,宋代李文叔贊它為“文辭之最”。

大家更好地讀懂這部經典,從側面感受中華國學的博大精深。

《戰國策》丨沉澱的歷史塵埃

天下大勢,分分合合,熙熙攘攘,戰亂不止。最受壓迫和災難的永遠是普通老百姓,那些青史留名的人固然萬古長青,何嘗不是踩在勞苦大眾頭上。不是文武大臣就是皇親貴族,我眾生皆凡人,終究歷史塵埃,啥也留不下帶不走。

不可謂悲哀,故活一個自己喜歡的樣兒便好。

潤土(2018年12月8日 晨5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