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棵草都有自己的名字(巴西木 )

每一棵草都有自己的名字

巴西木

每一棵草都有自己的名字(巴西木 )

放假那幾天,手機上下了個小程式“形色”,走到路上,見到花花草草都要拍拍,識別一下,看它們都叫什麼名字。才知道,常見的那麼多喬木,灌木,花草,都有自己的名字。側柏,白樺,榆葉梅,紫葉李,地毯草,階邊草,金盞菊,三色堇……不僅如此,好多小時候常見的普通的草,都有自己名字。螞蚱菜學名馬齒莧,野人漢學名莧,黑豆豆學名龍葵,灰條學名藜,魚奶頭學名地梢瓜……

每一棵草都有自己的名字(巴西木 )

原來田間地頭的這麼多普通的草兒們,忽然間以一種學術的形象,站立在我面前,讓我感到熟悉又陌生。從洪荒到農耕的先民們,祖祖輩輩與這些野草們打交道,瞭解他們的習性,就像瞭解自己的莊稼一樣。這些野草們,不僅存在於《本草綱目》中,更存在於老農民的農田裡。它們是雜草,但更多時候,他們是家畜的飼料,甚至抑或是農人們桌上的菜餚。我想,神農嘗百草,也一定嘗過它們吧。

每一棵草都有自己的名字(巴西木 )

草與人的關係,曾經是那麼近。猶記得孩提時,春天的薺菜是下苞谷糝子最好的搭配,油勺勺,拉拉菜,響把垂兒,和上暖暖的苞谷糝子,帶著油油的香。夏天來了,路邊的井崗葉兒(蒲公英)撅一根,嚼在嘴裡甜甜的。渠畔的白草根,從土裡刨出來,一節節的放到嘴裡,好像比甘蔗更甜呢!如果遇上嫩嫩的人漢(莧),灰條(藜),掐上些稍子,拿回家淘洗乾淨,開水鍋裡焯過,涼拌上,我覺得比菠菜更好吃。還有車前,嫩葉吃上不僅美味,還有藥效。當然,能吃的草裡面,最受歡迎的還是螞蚱菜,白蒿。“正月的茵陳二月的蒿,三月的茵陳當柴燒”,老先人的諺語裡,白蒿是不可多得的美味,蒸麥飯尤佳,而且對肝病有預防功效。可惜的是,白蒿能吃的時候就那麼短短几天,不由得引起人傷春惜春之嘆。

每一棵草都有自己的名字(巴西木 )

但是螞蚱菜(馬齒莧)就不一樣了,天熱的時候,它正長得旺盛。特別是一場雨過後,蹭蹭地長,滿坡滿院。螞蚱菜最正宗的吃法,當然是蒸螞蚱菜饃,蘸上蒜水,不就菜一頓能吃五六個。每次放假回家,趕上螞蚱菜正旺的時候,媽媽總會蒸上幾回螞蚱菜饃,還是兒時的味道。還有一種吃法,就是螞蚱菜biang biang,筋道中帶著野味獨有的香,比菠菜面更多了一層次的美味。對於以面為生的關中道人,皇帝吃得也不過如此吧!螞蚱菜,學名馬齒莧的野草,到了陝北,到了寧夏,又有一個更可親的名字——胖娃娃菜。是不是娃娃吃了就長得壯壯的,還是它肉嘟嘟的莖葉如胖娃娃般可愛呢!有時候幾個月不回老家院子,開啟大門,滿院子的磚縫裡都長滿了螞蚱菜,像是在為久未回家的人勾起他無盡的鄉思。

和螞蚱菜一樣,每一棵草都有自己的名字,雖然它們只是在阡陌中,在井臺旁,在河灘裡,但是它們億萬年都在頑強地生長,無論人們認不認識它,無論人們把它叫什麼名字。它們不僅與人同在,與天地同在,它們更能寄託你的鄉思,或者是你像是昨天一樣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