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都什麼年代了,還有學生不會用“3種文具”?

這都什麼年代了,還有學生不會用“3種文具”?

文具的種類很多,功能也很多,同樣的,使用方式也不盡相同,同樣的,如果哪位同學不能正確地使用以下“3種文具”的話,成績進步估計就兩說咯。

這“3種文具”分別是筆記本、檔案袋和糾錯簿。

筆記本顧名思義就是記錄老師講課筆記之用的,上面必須詳細記載老師課堂講解的精髓與要領,必須整合有效資源來充實自己,為以後的複習和查閱提供便利;檔案袋,就是用來裝試卷、聽寫紙、便利貼以及計劃、安排和反思等紙質資料的袋子;糾錯簿就是將自己在考試、測驗過程中出現的習題進行記錄、整理的本子。

以上是對“3種文具”做的簡單介紹,多數同學也都是使用手頭的文具做了相應的工作的,但是為什麼成績有如此之大的差異呢?這就是使用方法的問題了。現在,結合一些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和學霸們的經驗,為大家談一談如何正確使用這“3種文具”,旨在告知大家它們的正確開啟模式。

筆記本記錄的內容、條理以及翻閱的頻率、時間間隔。

學習不單單指的是課上聽課的時候記錄老師的講解內容,更多的是課前和課後的記錄。

課前預習,在預習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知識點,有的時候在做熱身題目的時候,還會發現有些題目,自己的解法和答案與正確答案存在出入或偏差,這就需要記錄在筆記本上,等老師講課時作為重點來聽。在聽的時候,邊聽邊記錄老師的思路和解析,從而調整自己的思路和思維方式。

這都什麼年代了,還有學生不會用“3種文具”?

這都什麼年代了,還有學生不會用“3種文具”?

這都什麼年代了,還有學生不會用“3種文具”?

上課的時候記錄老師的講解之外,還要注意整理老師的板書,尤其是理科類題目,老師的板書完整地再現瞭解題的步驟,可以作為我們的參考和樣板,這個很關鍵。

課後記錄的主要是自己做的課後習題和其他資料相關習題,以及自己的感受,還有就是自己所能聯想到的相關知識,將其做一番細緻的歸納和總結,使知識成為完整的知識鏈。

這都什麼年代了,還有學生不會用“3種文具”?

這都什麼年代了,還有學生不會用“3種文具”?

筆記本的翻閱頻率和時間間隔,需要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和能力而定,但是一般不要超過一個星期,因為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人們在最初的記憶是比較深刻的,這時的複習將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強化印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對知識的理解也較深刻,知識量也在增多,以後的頻率可以適當調整,一般可以在做題時遇到了,再去翻閱也不遲。當然,如果一兩個月都沒有遇到類似的題目,那麼這個知識點就可以暫時忽略,因為這極有可能不是常考點。

檔案袋裝什麼?多久整理一次?

檔案裝的東西需要定期不定期地予以檢查,一是查詢是否有丟失,二是檢查是否有內容已經遺忘,一定要及時記憶,強化理解和加深印象。

這都什麼年代了,還有學生不會用“3種文具”?

另外,經常整理檔案袋,指的是一週要整理二至三次,以便強化。其中的反思和計劃,是警醒自己該如何做的行動指南,每週看看,會提醒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到位,繼續堅持;哪些地方做得不是很到位,要加以改正,不能忘記自己的初心和夢想。

這都什麼年代了,還有學生不會用“3種文具”?

檔案袋裡除了裝試卷、聽寫紙、反思、計劃和安排之外,還可以裝一些簡要的知識點或者知識點的提綱,——前幾年,我們班一個學霸的檔案袋裡總有幾張紙,上面密密麻麻寫著“知識點”所在書本的頁碼,查閱非常方便的。

糾錯簿的正確用途。

說到糾錯簿,這可以說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各校都有,學生們也經常用到,但是文科和理科的糾錯簿使用有著千差萬別。

這都什麼年代了,還有學生不會用“3種文具”?

這都什麼年代了,還有學生不會用“3種文具”?

這都什麼年代了,還有學生不會用“3種文具”?

文科的糾錯簿要有相關知識點作為補充,在糾錯的同時,要寫出一系列的相關知識點,如考察的虎門銷煙的後果,相應的內容就要寫出類似的戰爭、歷史事件,易混人物的姓名和歷史功績等等資訊;

理科則需要記錄相應的公式,以及類似的考點,串聯出相應的歷年高考題。

以上就是“3種文具”的正確操作模式,2020年的高中生,你都記住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