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帝師二十餘年,沒功勞也有苦勞,可光緒為何堅決罷免翁同龢?

作者:金滿樓

戊戌年中,正當變法噴薄而出之時,光緒帝師、朝廷重臣翁同龢卻突然被罷回籍。對此,以往的研究通常認為這是慈禧太后為了扼殺變法而做的預防措施。

不過,隨著近年來史學研究的深入,也有學者認為翁同龢的被罷黜,與慈禧太后關係不大而極可能是光緒皇帝本人的意思。

清史學者孔祥吉即認為,是光緒皇帝罷了翁同龢,其理由是:

根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的檔案,這道罷黜令系皇帝親筆硃諭,而非有重大事件,光緒是不會親自書寫硃諭的。

換言之,是翁同龢苦心孤詣教了二十多年的學生,因為對老師嚴重不滿而導致其下崗。提出類似看法的,還包括為翁同龢作傳的臺灣史家高陽等。

身為帝師二十餘年,沒功勞也有苦勞,可光緒為何堅決罷免翁同龢?

值得注意的是,在頒發開缺上諭後,光緒皇帝即有意迴避與翁同龢見面,以免雙方尷尬。據翁同龢在第二天的日記記載:

“午正二駕出,餘急趨赴宮門,在道右叩頭。上回顧無言,臣亦黯然如夢。”

回顧而無言,翁同龢與光緒皇帝都沒想到的是,這竟然是這對師徒所見的最後一面。

當日傍晚,光緒皇帝命南書房王太監給翁師傅送去紗葛(端陽節例賞),此外仍“無言”。

以上種種,說明光緒皇帝並沒有其他隱情須向翁師傅表白,其不想與翁同龢見面,當然也不會給翁同龢任何表白的機會。

也有人說,光緒皇帝罷黜翁同龢是因為後者多次觸怒皇帝,而且翁同龢還反對光緒的變法。如當時光緒所寵幸的大臣、戶部左侍郎張蔭桓在與日本公使矢野文雄的談話中即認為:

翁同龢被開缺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甲午主戰而導致國家多災多難,而他又難於應對這種變局;在朝廷內部,翁同龢被認為專橫跋扈,詆譭他的人很多;

此外,在甲午後舉借外債問題上,翁同龢應對無策,辦理昭信股票又弊端重重;再如1897年膠州灣事件中,翁同龢時而軟弱、時而強硬,引起慈禧太后及相關大臣們的不滿。

身為帝師二十餘年,沒功勞也有苦勞,可光緒為何堅決罷免翁同龢?

從翁同龢在戊戌年的日記來看,其觸怒光緒皇帝非但確有其事,而且君臣矛盾非同一般。

如“膠州灣事件”後,光緒皇帝指派身為總理衙門大臣的翁同龢前往德國使館談判而翁堅拒,曰:“此舉無益”,又稱:“未敢奉詔”,其態度之固執,令同僚為之驚訝。

而翁亦在日記中自雲:“同人訝餘之憨。”數日後,光緒再次催促而翁仍“頓首力辭”。無奈之下,最終改派李鴻章和張蔭桓前往。

再如1898年4月德國亨利親王訪問北京時,光緒皇帝準備在毓慶宮接見並批准其乘轎進入東華門,但此舉遭到翁同龢的反對,以致引得光緒皇帝“盛怒”而逐條駁斥。

同年6月12日,因為接見外國使節與保舉張蔭恆的問題,翁同龢再次與光緒皇帝發生衝突。如其日記記載:

“上欲於宮內見外使,臣以為不可,頗被詰責。又以張蔭桓被劾,疑臣與彼有隙,欲臣推重力保之,臣據理力陳,不敢阿附也。”

除了不肯保舉張蔭恆外,翁同龢同樣反對光緒過度接近康有為,而後者正是他自己引見給光緒皇帝的。如此,在光緒的眼中,翁師傅已成為維新變法的障礙,而不是其他。

身為帝師二十餘年,沒功勞也有苦勞,可光緒為何堅決罷免翁同龢?

事實上,翁同龢此時對自己的定位也十分尷尬:在康梁激進派眼裡,他太保守;而在保守派派眼裡,他又與激進派走得太近,有引狼入室的嫌疑。

翁同龢被罷黜絕不是因為他支援光緒皇帝變法而被慈禧太后剪去羽翼,這從光緒皇帝在之後的一系列舉動即可看出:就在他被罷的第二天,光緒皇帝即召見康有為,並隨即頒發了一系列變法上諭而沒有任何的避諱。

在當時的外國公使圈中,翁同龢被罷似乎也不是一件壞事。如美國駐天津領事即認為:(翁)一直身居要職且深得皇帝寵信,其人相當誠實,心地善良,但極端排外,是頑固派中的頑固派。

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也說,翁同龢是守舊派,一向以不變應萬變,以此反抗革新及進步;其思想極端保守和落伍,只是在個人修養方面頗有學者風度,受人尊敬。其認為,翁同龢的出局為中國的改革掃除了一個堅定的保守派。

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評價說,翁同龢被開缺回籍是一件意味深長的事件,它意味著中國政府一種過於守舊政策的放棄。

在他看來,翁同龢的如此結局既讓人感到遺憾與惋惜,但值得慶幸的是,中國終於放棄了過於守舊的內外政策。

更多精彩,請關注筆者晚清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