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六十八年有關服飾的十組名詞

建國六十八年有關服飾的十組名詞

一、列寧裝和布拉吉

新中國剛成立時,蘇聯這個社會主義老大哥不但在政治思想和經濟上指導著中國,就連服飾都深受他們的影響。幹練的列寧裝,大翻的西服領,雙牌扣,卡腰,襯托出新中國女性翻身解放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精神風貌。而它對髮型的包容又是那麼強,從根據地走入大城市的女軍人和女幹部的齊耳短髮,舊式婦女脫下旗袍卻沒有來得及拉直的微卷發,充滿青春氣息的年輕女孩清純的麻花辮子。五四式齊耳短髮都很相配。電影《茉莉花》中的章子怡,《長恨歌》中的鄭秀文和黃亦都有那樣的打扮。

新的女性不但有剛強的一面,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從蘇聯傳來的布拉吉(連衣裙)素花布鑲白邊,小翻領,大擺裙可比旗袍寬鬆方便多了,無論在舞會上盡情旋轉還是和戀人在草坪湖邊漫步都那麼好看。髮型中以麻花辮子好看,長短不論,最重要的點綴就是辮梢的蝴蝶結,白色,粉色。電視劇《金婚》中蔣文麗的出場驚豔了觀眾。

建國六十八年有關服飾的十組名詞

二、綠軍裝與中山裝

馮小剛的電影《芳華》讓綠軍裝又火了,這種綠軍裝又稱為65式軍裝,顧名思義就是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後期走到文革結束,直到八十年代初,綠軍裝和藏青色中山裝這兩種服飾伴隨著沉悶的藍灰黑主宰中國人對美好的夢想。綠軍裝是青年男女的嚮往,那時,一個青年如果有一套綠軍裝,要是將校呢的軍裝,便成了潮流。至於普通的青年,卡其布綠軍裝少不了,要不就不革命了。軍裝沒有腰身,不要緊,一條皮帶往腰間一束,又好看又威武。電視劇《北風那個吹》中愛慕牛鮮花的男知青帥子送牛鮮花一套女兵服,牛鮮花為了帥子的監控早日解除,又送給大隊書記的閨女。到七十年代後期,綠軍裝不時新了,但服飾依然藍色,女裝成小翻領,愛美的女孩就在領上下功夫,將裡邊粉色的襯衣領翻出來。那時,男女青年相戀時,女孩總會送男孩用白色棉線勾織的假領,因為男孩子容易出汗,領子容易髒,縫上假領,領子髒了就拆下來洗,不必洗整件衣服。當時,只要男孩或者男子的衣服領子處露白,都會吸引大家的目光,大家知道,名草有主了。

建國六十八年有關服飾的十組名詞

粉碎四人幫後,改革開放讓西裝革履成為新的時尚,中山裝被遺忘了。而到了新世紀,這種立領的中山裝依然在時尚的舞臺上,許多明星也穿著中山裝亮相。

建國六十八年有關服飾的十組名詞

穿海魂衫的礦山少年

三、大海與海魂衫

海魂衫本來是水兵的軍服,不知什麼時候飛入尋常百姓家,軍民一家親嘛,既然陸軍的綠軍裝都能讓普通小青年美一把,何況海魂衫呢?它的藍白相間讓人聯想到大海和浪花,藍天和白雲,那種純情和帥氣是當時所有服飾都不能比的。那時也有幾部反映水兵的電影,《第二個春天》中郭凱敏飾演的被啞炮送命的小水兵,《南海長城》中唐國強更是英姿勃勃把海魂衫的美好展示得淋漓盡致。覺得唐國強和劉曉慶這對兄妹真不錯,那兩人真年輕呀,用我們川話來說就是嫩得掐得出水來。那時的電影不敢表現愛情,金童玉女只能以兄妹出現。這對兄妹在幾年後又在《小花》中以兄妹出現,陳沖是唐國強的假妹妹,劉曉慶才是真的。到了新世紀初,許多懷舊電影中,青年男主角都喜歡穿著海魂衫,表現出他的時尚。

建國六十八年有關服飾的十組名詞

(江青為登基專門設計的裙子找不到了,這件應該是普通版的)

四、江青服

江青對中國文藝的貢獻除了抓了八部樣板戲以外,便是推出她設計的江青服,這個極左分子在設計這套服飾時卻把封資修的東西全用上了,復古的開襟領,盤扣,收腰下邊接的是百摺裙。當然,她的又不一樣,她的服裝是長裙拖地幾米長,就像西方的婚紗,白底,上邊用絲線手工繡滿小梅花。這也是那個年代唯一以政治任務推廣的服飾。我老媽單位隔壁就是國營曙光縫紉社,工人們沒日沒夜的踩著縫紉機趕工製作。正讀初一的我和其他女伴看到模特上穿的江青服,那時,我們對古裝服記憶只有連環畫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於是,我們叫起來,這衣服怎麼像白骨精的衣服呢?一個阿姨過來把我們趕走了,對了,她的女兒現在成了詩人,還出版詩集在全國獲獎,她的詩寫了很多小時候的事,不過,卻沒有寫她母親做江青服的事。很快,小鎮到處都是穿江青服的女人,不過,我老媽沒有穿,她一輩子都不喜歡穿裙子。我的老師也穿著白骨精的衣服給我們上課。好景不長,隨著十月的春雷響,四人幫被粉碎了,那套江青準備登基專門製作的女王服也沒有穿上,而小傎穿江青服的女人悄悄將衣服壓在箱底,不好意思穿出來了,要命的是那服裝又不好改,就算去掉裙子,可那古裝領怎麼改呢?

建國六十八年有關服飾的十組名詞

(江姐的經典造型,儘管後來許多女明星的旗袍裝風情萬種,但難忘江姐的旗袍)

五、旗袍和江姐服

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女性服飾沒有什麼亮點,雖然張瑜在電影《廬山戀》中換了四十多套服裝,可是那些服裝太前衛了,似乎生活中的她也沒有那樣打扮,當時的女明星都很樸素,穿得和一般女孩相同,前衛一點的女孩都比她們穿得時尚。到是個別歌星還有亮點,如朱明瑛鄭緒嵐的演出服,而朱明瑛的非洲打扮讓她差點中斷舞臺夢。所以,張瑜穿的四十多套服裝只能成為角色穿的戲服。不知內地其他大城市流行那些服裝沒有,反正我們山區小鎮沒有,到是她主演《小街》剪的小男孩似的頭髮,又稱為張瑜頭風靡一時。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小鎮一時髦女性穿上了旗袍裙上邊套了一件很普通的白短袖襯衫在廣場上率先與男士跳起交際舞,就這點前衛也受到許多指責,指責的理由是,“她憑什麼穿江姐的衣服。”旗袍成了女英雄江姐的專利,你一個女兒都長到十多歲的婦女再妖精又有什麼資格穿江姐的衣服呢?冤啦,她只穿了旗袍的下部分,裙子,上半身她也不敢穿,可能也是對江姐的敬畏吧,連她那一對如花似玉的女兒都反感她。事隔幾十年,那女人風韻猶存,可是,讓人鬱悶的是她那對長得很洋氣的漂亮女兒居然趕時髦整容,面板本來就白裡透紅,可是卻擦得慘白,鼻樑高得離譜。燙一頭金髮。可惜和當年穿著一半江姐服的母親比,氣質差了不少。

到了新世紀,旗袍隨著張曼玉主演的《花樣年華》以及一些反映民國時期的影視作品走紅,並開始濫大街,甚至成了許多飯店服務員的工作服,而且許多民國題材的影視作品不顧真實,只顧漂亮,旗袍很短,開叉很高,老一輩電影演員,作家黃宗英說,當年穿旗袍開叉很高的都不是正經的女人,就算她們電影明星,穿的旗袍也沒有開叉到大腿根。

建國六十八年有關服飾的十組名詞

(穿喇叭褲的女子,後面的是牛仔喇叭褲)

六、喇叭褲蛤蟆鏡和大三洋

因為香港和日本電影的引入,喇叭褲和蛤蟆鏡流行起來,時尚的男孩女孩都偷偷地或者大膽地穿上。電影《芳華》中,郝淑慧的媽媽到廣州,就給女兒買了緊身衫喇叭褲和蛤蟆鏡,似乎也幫蕭穗子帶了一套,電影中,蕭穗子換上衣服,一下就成了香港明星,就像林丁丁打趣,蕭穗子穿了七年沒有屁股的褲子,現在終於有屁股了。不過,就像蕭穗子說:“要是政委看到,一定會把我送到軍事法庭。”也許文工團要前衛一些。而現實生活中很少。對於我們女孩來說,看香港電影只是為了圓我們無法實現的古裝夢,看陳思思和朱虹鮑起靜的美麗,尤其是鮑起靜的嬋娟讓我們著迷。當然,古裝片中的服飾是不可能流行的。男孩有了喜歡的東西了,齊耳短髮(到後來男孩頭髮越來越長,先是武打片中五四型頭髮,到後來長髮飄逸成了藝術家的專利,屁股繃得緊緊的而褲腿卻可以掃大街的喇叭褲,(男女都有)蛤蟆鏡遮擋半個臉,上邊的商標不能扯,然後抱個吉它,要不就提個大三洋放著劉文正的歌曲。這聲洋打扮讓老革命看不習慣,許多剛平反的老革命又被時尚的兒女氣得背過氣。於是,開始禁止這類服飾,甚至街上還有巡邏隊,專門剪喇叭褲。後來許多電影將這套打扮移植到電影中後進青年甚至特務身上。很快,那種服裝被時尚拋棄,甚至連相聲都會諷刺穿著喇叭褲戴蛤蟆鏡的青年,稱他們為業餘華僑。

那時還有杜秋和瓦爾特的立領卡克也受到男孩的青睞。男孩們也像瓦爾特那樣穿著皮立領卡克帥氣,或者像杜秋那樣用立領遮擋半個臉深沉起來。奇怪呀,我愣沒有看到當時的男明星那樣打扮,唐國強沒有,郭凱敏也沒有,劉信義也沒有,如果處在現在,可能在紅地毯上可能一片黑皮卡克了,而且都露半個臉裝深沉。網上盤點過明星撞衫現象是很嚴重的,甚至男女互相撞衫。

建國六十八年有關服飾的十組名詞

(根據鐵凝小說《沒有紐扣的紅襯衫》改編的電影《紅衣少女》主角安然)

七、幸子衫和安然服

1984年,日本電視劇風靡中國,也把幸子衫帶到中國來,許多女孩像幸子那樣穿上白毛衣,下配格子裙,或者像幸子那樣穿上長袖連衣裙。一頭短髮,很清純很幸子。而國內,著名小說家鐵凝一部《沒有紐扣的紅襯衫》裡邊所塑造的具有個性和叛逆精神的女孩也讓我們欣喜。小說中的女孩安然只因為穿了一件與眾不同的衣衫而受到指責與孤立,甚至不能被評為三好生,可是,她卻我行我素,那鮮豔的紅色在其他暗淡衣著的人群中像火球一樣跳動著。女孩地個性也感染了其他學生。說起來,安然也應該是六零後,比我們小不了幾歲,對於壓抑自己的我們來說,雖然做不到安然那樣的個性,但也欣賞這樣的女孩。女孩身上所穿的大紅色的沒有紐扣的紅襯衫也讓人嚮往。終於有了電影,然後紅襯衫流行到街頭,發現沒有想象的好。況且那種說不出是滌綸還是什麼的面料也不舒服,於是,終於沒有流行起來。

建國六十八年有關服飾的十組名詞

(劉曉慶身上的就是當年流行的蝙蝠衫)

八、蝙蝠衫和健美褲

蝙蝠衫外形像蝙蝠,袖子像蝙蝠的翅膀,和衣身相連。除了蝙蝠衫外,寬鬆的棒針毛衣和卡克式外套也是那時的時髦服飾。下邊呢?既然上邊寬鬆,下邊當然得緊扎呀,於是貼著腿部曲線剪裁的健美褲應運而生,面料是亮的,有彈性的光滑的,顏色有黑有灰或者其他色,下邊有踩腳帶。上大下小,活像一顆彩色蓮花白。那服飾的流行是驚人的,從地域上來講,從北京到邊疆,從城市到鄉村,無論大姑娘小媳婦還是老太婆,無論高矮胖瘦,一律健美褲,還要穿露腳背的皮鞋,白色襪子,將踩腳帶露出來。後來,有人將此定位於十大低俗裡邊,然後健美褲子和蝙蝠衫退出歷史舞臺。

九、牛仔褲

從八十年代中期到當今,牛仔褲一直主宰著中國人的服飾。因為它穿起來很帥氣,明星穿它拍照,歌手穿它上臺,大學生穿著牛仔褲和漫步湖邊和草坪,再抱一把吉它彈著齊秦的歌,就像當年他們的父母穿布拉吉和中山裝。外出打工的農村女孩穿著牛仔褲,雖然讓農村大媽看不習慣,但卻成為姐妹眼中的焦點。連街道大媽也穿著牛仔褲在廣場上扭秧歌跳鍋莊。它的價格從幾十元到幾百元,甚至千元不等。顏色也多樣化,從過去的靛青和石磨藍到現在各種色彩都有,從只有銅釦到磨毛刺繡等,有直筒,有微喇,有緊身。有高腰中腰低腰,能夠盡情展示各種年齡的男人女人的風采。因此,它成了服飾中的大哥大。

建國六十八年有關服飾的十組名詞

(這樣的衣服在當時地震災區成為潮流)

十、文化衫和迷彩服

一件很普通的體恤印上不同的文字和符號就有了不同的意義,展示出一種精神氣質。最初見文化衫是在九八年一臺抗洪文藝晚會上,平常濃裝豔抹穿著時尚的歌星們一色大紅文化衫,記不清上面是印的字還是愛心,不過,那種萬眾一心卻讓人感受到一種力量在服飾中的凝聚。十年後的二零零八年,新年的春節晚會,明星們為湖南冰雪災區的人們深情朗誦感動我們。而幾個月之後,512大地震讓我們成了災民。文化衫從電視中走到我們身邊,那些文化衫上邊的字給我們愛心與力量,“汶川雄起,大愛無疆”。我們也在自己的體恤上讓人簽名,於是,我們也有了自己獨特的文化衫。除了文化衫以外,還有迷彩服,那段時間也是迷彩一片,有的是來支援我們的軍人,有的是志願者,有的是當地民兵。有的是政府機關工作人員。迷彩服帥氣,而且隨便在地上坐,看不出髒。很適合救災。雖然現在災區已經不見迷彩服,但迷彩卻永遠在我們心中,它體現了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

建國六十八年有關服飾的十組名詞

(穿著迷彩服軍訓的學生)

有關服飾的十組詞彙,反應了新中國建國六十週年人們的衣著變化和這些變化中的歷史印記,表現出人們對美的追求,過去穿著看人臉色,過去穿著集體無意識,而現代穿著更具個性。還有,無論是六十年代的綠軍裝還是七十年代的海魂衫,抗震中的迷彩服,無不體現出人們對軍人的崇敬,對充滿陽剛的軍旅生活的嚮往。未來的服飾更豐富,也不因為穿了與眾不同的衣服衣服被指責。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會變。當然,過去的時尚依然會在一定的改良後又捲土重來。時尚總是螺旋式地前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