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北博士入職街道辦再引熱議:努力讀書,究竟是為了什麼?

清北博士入職街道辦再引熱議:努力讀書,究竟是為了什麼?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

2857

01

前段時間,一則舊聞,突然又引起了一番新的熱議。

2018年初,杭州市餘杭區招聘,網傳的長長的公示名單裡,清一色都是來自清華、北大的畢業生,學歷均為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而這些高學歷人才,去到的都是“街道辦”這樣的基層部門。

不少人覺得,清北的碩士博士那是天之驕子,而街道辦則多是平常而瑣碎的工作。讓他們去街道工作,是大材小用,浪費人才。

還有人直接用“腐臭味”來形容這些扎堆進街道辦的清北博士,認為他們不過是一群權力的擁躉,沒有拼勁,沒有責任感,只想在編制的庇護下安穩過一生。

清北博士入職街道辦再引熱議:努力讀書,究竟是為了什麼?

但其實,現在很多人才培養是有些過剩的,似乎並沒有那麼多科研機構向他們拋來橄欖枝。

從個人生活的角度出發,那些清北畢業生的選擇也無可厚非。

其次,並不是所有大大小小的街道辦都有清北博士入職,這可是餘杭的街道辦。

杭州餘杭區目前是浙江區縣經濟發展的狀元,其GDP和財政收入甚至比一些傳統的經濟強市都高。

餘杭有444家高新技術企業,阿里巴巴的總部也在這,未來經濟發展勢頭迅猛。

這樣的地方匯聚一些素質高、水平高的人才在基層對接服務,有什麼問題呢?

該區的招聘負責人就表示,“清華北大的學生來街道工作並非大材小用,是餘杭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很多工作專業性強,亟需更多的青年才俊在經濟社會的服務管理上做好專業支撐。”

清北博士入職街道辦再引熱議:努力讀書,究竟是為了什麼?

再說,擇業就和相親一樣,是雙向選擇的結果。

如果各方面條件都匹配成功,你情我願,也不存在什麼高攀和下嫁的問題。

更何況,餘杭的基層,還是經濟實力最強、全國待遇最好的基層之一。

據說餘杭街道辦招聘的清北碩博,年薪大概有三四十萬,可申請無償使用人才公寓,還可以領取生活安家補助以及購房補助。

有媒體採訪了網傳名單中的一位錄用人員,她就回應,如今的工作可以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晉升渠道暢通,生活和工作環境令人滿意,收入也符合自己的預期。

清北博士入職街道辦再引熱議:努力讀書,究竟是為了什麼?

因此我們大可不必被“成功學”束縛,也不必覺得清北畢業去基層是“屈就”。

這件事只是讓我們再次看到這樣一個事實:

只要你書讀得好,就可以匹配到更多、更好的工作,人生就有更大的選擇權。

02

今年3月,有個標題為“碩士求職不成,轉行做外賣員”的短影片火了。

影片裡有一句話引發熱議:資料顯示,全國有7萬名碩士、21萬名本科生,在送外賣。

清北博士入職街道辦再引熱議:努力讀書,究竟是為了什麼?

很多網友都吐槽:7萬個碩士都在送外賣?那還讀書幹嘛呢?

雖然網信辦闢謠了這個資料,但網友們討論的熱情絲毫未減。也不可否認,碩士轉行做外賣的現象的確存在。

那麼,既然如此,我們努力讀書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當代思想家劉再復說,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人,這一道理進一步演繹就是:

教育應把人本身作為教育目的,而不是把教育變成實現其他事務的手段,即不是為政治服務的手段,為市場服務的手段或實現某種特別技能的手段。

所以,

教育的本質,是對人的素質的提高

這裡的素質,就包括一個人的眼界和格局。

而真正能讓人走向成功的,往往就與這幾個特質有關:

眼光

格局

膽魄

行動力

比如,同樣是送快遞,普通人可能想的就是儘量多接幾單,然後爭取提高速度。但高材生可能更容易從本質上解決這個問題。

兩年前,有一位廣受質疑的快遞員譚超上了熱搜。

為什麼受質疑呢?因為這名快遞員不是普通的快遞員,他是一位畢業於名校的博士,送了8年的快遞。

清北博士入職街道辦再引熱議:努力讀書,究竟是為了什麼?

剛開始,他只是在讀書的時候把它當兼職,因為快遞員自由度最高,雖然一個快件只掙5毛,但他仍然憑藉自己出色的能力,賺夠了學費和生活費,也順利完成了學業。

研究生畢業後,快遞員的工資已足夠養家餬口,但他卻堅持做了下來,還自行研發了一套編碼系統,方便更快在貨架上找到快遞。

這套系統幫助他在8年間送出了80萬件快遞,送貨量相當於普通快遞員的兩倍以上。

清北博士入職街道辦再引熱議:努力讀書,究竟是為了什麼?

譚超平日裡最喜歡研究的,是快遞和世界史的關係:

達到一定境界之後,會發現快遞和世界史是相通的。快遞不斷拓展網點,貨物不斷流動,生產力不斷髮展,技術不斷先進,就如同世界歷史一樣。

這就是高手和菜鳥的區別,菜鳥只能看到現象,但高手卻能透過現象看本質,輕鬆找到不同領域之間知識的聯絡。

所以,我們根本不必擔心街道辦大材小用的問題。

高學歷人才在街道辦的工作性質、發展前景,一定和我們頭腦裡想象的不同。

這樣的人才,無論在什麼行業,都能閃閃發光,甚至成為推動行業前進的中堅力量。

03

書讀得越多,人生的可能性就越大,看到的世界就有可能越不一樣。

知乎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他以前考試的時候經常粗心大意。

爸爸對他說,粗心大意致錯的題目可以不管,就好好看看哪些題目是自己不會的。

但是愛讀書的媽媽觀點卻不一樣。媽媽跟他說:

那些因為知識點而錯的題目,不重要,因為你以後把知識點學好,並不難。那些因為粗心大意錯了的題目,才是重中之重,因為這是你性格上的缺陷,你平時做事粗心大意,考試自然會粗心大意。如果你不在生活上改變粗心大意的毛病,以後考試還會因為粗心做錯題目,甚至於,你一輩子都會因為粗心大意做錯很多事。

不讀書,往往看問題的角度比較單一。而讀書,思考得或許會更有深度

這就是讀書所影響的眼界和格局之差。

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的詞條《430:格局》中提到:

格局指的是對於世界的結構認知程度,包括寬廣度、縱深度和精細度等多種維度

而格局形成的關鍵,就在於知識結構,不能出現結構化的缺陷。

比如,有的人看某個社會現象,會從社會學、心理學、生物學、組織學、經濟學等視角來認知,這就會比一個只會從一個視角來看待的人,格局更大、更精細。

就像那位博士學歷的快遞員,能從快遞和世界史的關係中,看到快遞行業的未來。

再比如,很多人可能覺得,數學學到初二就足夠了,進菜市場不會被電子秤騙,完全沒必要再往深了學。

但是,從數學知識衍生出來的做人的道理,做題的思路,看問題的角度,都是你在讀了很多書,上了大學,受到了高等教育後,才能一點點地體會到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學了無理數之後,就知道有一種無限不迴圈小數,比如π。

這能讓我們認識到,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事情就是複雜到無法有規律,我們無法試圖用一個簡單粗暴的方式來定義它。

還有,孩子學習總是玩鉛筆、玩橡皮,怎麼回事呢?

大多家長是批評兩句,孩子就老實了。

但這只是改變結果,如果從數學思維出發,就會從中找出矛盾,從一些不變的事實出發:

孩子學習時總是玩橡皮,是不是孩子累了

從這個方向去出發的話就是在解決問題。

這些只是數學思維所帶來的一個很簡單的感悟,隨著深入的學習,你還會慢慢發現機率論、博弈論在生活中的應用。

04

讀書,不光能夠獲得知識,人的視角也會隨之拔高。

這就是為什麼越會賺錢的人,反而一直在堅持讀書。

因為他們知道,讀書的人生,能獲得更大的財富。

有人曾做過這樣一個關於讀書的調查:

收入越高、工作強度越大的人群,閱讀的時間反而越長

無數事實表明,

讀書,才是回報最高的投入,是世界上最好走的路

多讀點書,總不是一件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