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要守孝?守孝為何一定要三年?

在瞭解北宋名臣包拯的時候,他曾經因為父母年邁又不願讓他離家,於是辭官回家贍養父母,後來又因為父母去世,包拯為他們守喪,即使到了守喪期滿,他也還是不願離開,由別人多次勸慰,他才開始做官。包拯為父母守喪的事情,在古代非常常見,很多人都因為守喪而辭官。守喪又是一種怎樣的文化,守孝期一定都是三年時間嗎?

古人為何要守孝?守孝為何一定要三年?

1。守孝的來歷

古人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之下,非常重視孝道,這一點到了今天也依然是如此。在國內,不管是誰,教育小孩子的時候都會教會他如何尊敬自己的長輩,尤其是生養自己的父母,中國人的“孝”,已然成為一種深入人心的美德文化。既然非常看重孝道,那麼當父母親去世的時候,身為孩子的人,自然就得透過一些行動來表示自己的孝心。

古人為何要守孝?守孝為何一定要三年?

尊親去世之後,在守孝期滿之前,都應該居住在家裡,還不能有一切的娛樂和交際活動,否則就是對尊親的不尊敬。古人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寄託自己的哀思,這種行為最初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只不過因人而異,人們對親人去世感到悲哀,所以行為上面也會與平常有所差別,直到孔子時期,將這件事情發展成了一種禮制,有了具體的規定。

古人為何要守孝?守孝為何一定要三年?

2。守孝的含義和時間

守孝需要多長時間?答案就是母親用母乳哺育孩子的時間,二十七個月。而關於守孝期這一點,孔子還與自己的弟子宰我進行過一次辯論。孔子當然認為,守孝是必須的,期間不能穿華麗的衣服,不能吃美味的食物,因為這些事情是在追求快樂,可是在父母過世之後怎麼能夠快樂?這段時間應該是會感到悲痛的,追求快樂讓孔子於心不安,因此他贊同並且提倡和發展。

古人為何要守孝?守孝為何一定要三年?

但是宰我並不這樣認為,守喪三年屬於禮制,但是禮制並非一成不變的,三年太長,需要進行改變,而針對孔子的“於心不安”,宰我還說,他並不認為這些追求快樂的行為會令他感到愧疚,相反他內心很安寧很滿足,他與孔子是不一樣的。宰我很誠實,只是他與孔子對於“仁”的理解不同,各自的體會完全不一樣,所以這次的交流是行不通的。

古人為何要守孝?守孝為何一定要三年?

3。守孝要怎樣守

現在的守孝各地有各地的規矩,一般都不會出現三年的情況,而在古代,守孝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在朝的官員如果遇到父母亡故卻不守孝的,馬上就會有人進行彈劾,完全可以影響到下半生的官運,不管你的官職有多高,都是如此。不過,規矩畢竟是死的,也有一些特殊的情況,在守喪期未滿,或者父母去世後不用守喪的。

古人為何要守孝?守孝為何一定要三年?

一種就是前線的武將,這個時候究竟是個人的孝道重要,還是國家重要?兩者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因此這個時候皇帝可以選擇“移孝作忠”,不用回家守孝,“百善孝為先,金革之事不避,舍孝盡忠”。另外一種,守孝期未滿的時候,皇帝也可能會下詔特別起用,稱“起復”,也就是說在喪期未滿的時候聽命回朝。

但是,畢竟還是沒有完成守喪這件事情,不論是不是皇帝的命令,其人都會被人指責,明朝張居正就是如此,就算皇帝出面把那個帶頭反對的官員杖責,事情過去之後,張居正還是被大多數官員看作敵人,留下一個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