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去海洋館很開心,但我決定告訴ta一些悲慘的真相

孩子去海洋館很開心,但我決定告訴ta一些悲慘的真相

很多孩子都喜歡去海洋館,認為它充滿了歡樂和愛。真的是這樣嗎?

由於錯誤的引導和科普,

公眾對於被圈養鯨豚的處境並沒有足夠的認知。

在空間、水質、食物、社交環境等的影響,在觀眾看不見的幕後,很多鯨豚需要天天注射鎮靜劑,而看似光鮮的表演,也是用它們的自由與健康換來的。

總之,今天的文章,果仁媽倡議,

對我們的孩子做出正確的引導,孩子的童年不應當建立在野生動物的痛苦之上。

也請大家轉發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看到!

小時候,海洋館給我的印象是充滿歡樂與友愛的,以至於我曾經幻想去當一名鯨豚馴養師。直到我走上鯨類保護生物學研究的道路之後,從經歷與案例中意識到,那些被圈養在海洋館裡的鯨豚過得並不好。

如果你曾留意過鯨類動物的野外紀錄片,你會發現這些野生動物與圈養在海洋館裡的動物,在行為上有很大的差異。圈養環境對動物產生的創傷,圈養產業對野外種群造成的破壞,人工條件很難去撫平和彌補。

孩子去海洋館很開心,但我決定告訴ta一些悲慘的真相

海洋館水池中的虎鯨。圖片:piqsels

今天讓我們來客觀地認識被圈養鯨豚的處境,瞭解

為什麼鯨豚不適於圈養在海洋館中

1 源頭是大量的野捕

全球圈養鯨豚的海洋館數量爆發性增長於20世紀中期。而當前在許多國家與地區,因為圈養鯨豚的福利無法得到滿足,海洋館已經受到許多的公眾質疑。電影《海豚灣》《黑鯨》相繼上映,人們越來越多地瞭解到這項產業背後,野捕、虐待鯨豚的事實,令當地的海洋館逐漸淪落為夕陽產業。

可是在我國,為了迎合新興的市場需求、謀取利益,新落成的海洋館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目前,

我國是全球圈養鯨豚數量最多的國家。

2014年全國已建海洋館有39座,而到了2019年,全國各地包含正在建造的海洋館已經達到了110座,其中在建27座,已建81座。

僅僅5年的時間,我國海洋館的數量一下子翻了一倍

孩子去海洋館很開心,但我決定告訴ta一些悲慘的真相

目前中國海洋館產業(不含臺灣)的現狀。圖片:微博@wxhbxm

各位是否想過,這些海洋館圈養的鯨豚是從哪兒來的?

它們中絕大多數並不是透過在館內進行自然繁殖或人工繁殖獲得的。

在我國,海洋館內的鯨豚幾乎都是購買的野捕個體

,只有少數個體是在人工環境下自然繁殖出來的(且僅香港海洋公園有人工繁殖鯨豚的技術和能力)。哪怕是從其他海洋館購買、接收的個體,追本溯源依然可以找到其原始捕捉地。

這裡面絕大部分鯨豚來自日本和俄羅斯海域。捕捉的過程是殘酷而血腥的,每一頭成功運送到海洋館裡的鯨豚,背後可能意味著整個社群結構的支離破碎。

2 囚禁的牢籠

要給被圈養的動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

足夠的空間是必須的

,這也是許多動物園面臨的問題。

陸地環境相比于海洋環境要容易模擬得多,除了橫向擴充套件,陸地動物園還可以進行適當的縱向延伸,而圈養海獸的水池就很難做到縱向延伸,其成本也相當高。

孩子去海洋館很開心,但我決定告訴ta一些悲慘的真相

野外虎鯨(以南定居型虎鯨K-33號個體為例)與被圈養虎鯨(以美國奧蘭多海洋世界圈養的虎鯨提利庫姆為例)的活動空間對比。圖片:微博@wxhbxm

圖中不僅僅是水平範圍上的差距,廣闊的海洋是有深度的,鯨類動物會因覓食或交流而下潛。

圈養池對於它們來說,只是一座浴缸,一間無法下潛、無法肆意遊動的牢房

。就連適應近岸生活的中華白海豚,其日常活動的直線距離都有數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

一座“浴缸”,如何滿足一頭野捕鯨豚的活動空間與運動量?

孩子去海洋館很開心,但我決定告訴ta一些悲慘的真相

設計落後的鯨豚飼養池。圖片:微博@wxhbxm

此外,這些水池內部單調樸素,因為複雜的丰容不利於保持水體清潔,而且動物的破壞力(例如咬合力)極強,若玩具不夠牢固,則需要頻繁更換,且動物易咬碎玩具引起誤食,引發更多麻煩。

此外,

動物也會挑剔人類提供的物品

。有責任心的海洋館會設計出有趣的丰容,甚至變著法兒定期更換丰容內容。但大部分海洋館就是單純的不用心,提高動物福利並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內。

孩子去海洋館很開心,但我決定告訴ta一些悲慘的真相

美國清水水族館(Clearwater Marine Aquarium)是一家非營利機構,圖為被救助的斷尾海豚Winter和她最喜歡的玩具。哪怕是一塊簡單的墊子,也可以增加丰容,緩解被圈養鯨豚的心理壓力。圖片:Clearwater Marine Aquarium

狹窄的空間,加上枯燥的環境內容,久而久之,你就會看到

被圈養的鯨豚沿著一個方向機械地轉圈,或是盯著一個地方一動不動,抑或是不停地衝撞牆壁

——這些都是它們被長期圈養後表現出的刻板行為。

3 難以控制的水質

1930年,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洋館,謝德水族館(Shedd Aquarium)在美國芝加哥啟動運營,它的負責人決定從最近的海域(800英里外)用火車將海水運送過來。

孩子去海洋館很開心,但我決定告訴ta一些悲慘的真相

位於芝加哥的謝德水族館。圖片:Chris6d / Wikimedia

如此硬核的方式,在現代海洋館之中已不再使用。如今,圈養鯨豚的海水幾乎都是調配的。調配的海水相對容易控制水質,因為從野外抽來的海水可能含有其他令鯨豚生病的未知因素。

然而,就算是調配的海水,經過嚴格的過濾,時間久了水質還是會變差。

動物的代謝廢物混合在池水中,如果不及時清理,就會汙染池水,滋生微生物。在極差的水質下,動物身體的敏感部位,例如眼部和傷口,很容易被細菌和真菌感染,且自愈性降低。圈養環境下的鯨豚因此需要定期服用抗生素的情況屢見不鮮。

為了抑制池水中的藻類和微生物繁殖,海洋館會選擇加氯進行消毒,然而過量的氯對鯨豚的眼睛和面板也是一種刺激;此外,海水“太過乾淨”,缺乏動物所需的有益微生物環境也會令動物不健康,最終受害的還是動物。

孩子去海洋館很開心,但我決定告訴ta一些悲慘的真相

水質問題會導致鯨豚疾病。圖片:微博@wxhbxm

在換水方面,不是每個海洋館都像美國奧蘭多海洋世界那樣財大氣粗。在海洋世界的館裡,鯨豚可在多個水池來回遷移。當工作人員進行水池清洗工作時,動物會被趕到另一座池子裡,然後放空一池的水,至清洗結束後再將鯨豚趕回來。

而小型海洋館在徹底清洗池子時,由於缺乏硬體,只能像下圖這麼簡單粗暴地將水放空,令動物擱淺在池子底部。

孩子去海洋館很開心,但我決定告訴ta一些悲慘的真相

有些海洋館為了徹底清洗池子,選擇放空水池,被圈養的鯨豚只能被迫擱淺,直至清洗結束。圖中場景發生在日本某海洋館。圖片:Huang-Ju Chuan / Dolphin Project

4 單調的食物

野外的鯨豚是機會主義捕食者,也就是說,它們吃什麼取決於它們能捕捉到什麼。當然了,它們對於食物也有自己的喜好,只是“飢不擇食”這句話也可以用在鯨豚身上。

不同的食物種類意味著豐富的營養來源,活體獵物也意味著食物的新鮮。

孩子去海洋館很開心,但我決定告訴ta一些悲慘的真相

野外的小中華白海豚在魚群裡歡脫跳躍。圖:馮抗抗 / 廣東江門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

被圈養的鯨豚無法選擇自己吃什麼,它們需要接受專門的餌料馴化——被訓練習慣於進食死魚,

這與訓練野生魚類在水族缸裡進食飼料並無二致。

海洋館內提供的常見鯨豚食物往往是冰鮮的鯡魚、鯷魚等,有條件長期提供活魚的海洋館很少,因為活魚的成本過高,儘管活魚對於被圈養鯨豚來說其實也是一種丰容。

5 畸形的社交紐帶

鯨類動物的智商極高,它們的高智商體現在許多方面。

有些瓶鼻海豚會叼著海綿覓食,其目的很可能是為了避免自己的吻部被獵物扎傷;有些虎鯨會冒險衝到淺灘獵殺海獅,再借助潮水回到海洋裡;它們甚至還有社群內特化的語言,就像方言一樣。

這些知識與技能在各自的社群內代代相傳,其他社群內並不一定會出現,這意味著鯨類動物懂得向親友演示並相互學習。

不同社群間的鯨豚可能有爭鬥,也可能友好共存

。在野外,哪怕個體之間爆發過激烈衝突,在寬廣的海洋裡,未來它們可以選擇避而不見,天各一方。而在海洋館內,一座池子裡的同一物種可能來自野外的不同社群,因此,有些鯨豚個體會受到池子內的同類霸凌,卻無處可躲。

孩子去海洋館很開心,但我決定告訴ta一些悲慘的真相

2016年,西班牙鸚鵡公園(Loro Parque)的虎鯨Morgan多次表現出異常行為,跳上臺面。人們以為她試圖自殺,海洋生物學家則認為她極有可能是在逃避同一池子內其他虎鯨的霸凌。圖片:Annemieke Podt / Wikimedia

鯨類動物的母子關係十分深切,每頭雌性個體會經歷漫長的孕期

(不同物種有所差異,一般是10~13個月,最長的孕期有16個月左右),產下寶寶之後,它們仍會花上數年的時間陪伴、教育後代。

孩子去海洋館很開心,但我決定告訴ta一些悲慘的真相

不只是虎鯨,許多海豚科的動物在自己的寶寶夭折之後,都會不捨地馱著寶寶的屍體很長一段時間,直至屍體腐壞、沉沒。圖片:Joan Gonzalvo / Ionian Dolphin Project

在海洋館裡,虎鯨誕下的寶寶很難與母親有足夠的相處時間,因為每一隻寶寶都是未來的“表演明星”,它們需要儘快獨立,接受訓練。

虎鯨母親在感知不到孩子的存在之後,會表現出異常的行為,或獨自呆在角落,或發出持續時間長、穿透力強的叫聲,人們認為這是她們試圖在呼喚自己的孩子。

孩子去海洋館很開心,但我決定告訴ta一些悲慘的真相

圈養虎鯨母子分離後,行為異常的案例有不少。在虎鯨Kasakta的孩子Takara被帶走後,Kasakta的異常表現引起了公眾的關注。圖為Takara和Kasatka分離之前的共同表演的場景。圖片:Jason Lee Scott / Inherently Wild

6 迫於“生計”的表演

表演的鯨類動物並沒有選擇的權利,至少沒有選擇回到野外生活的權利。

錯誤的引導讓鯨豚表演給孩子們帶來了歡笑,卻令動物在被圈養的基礎上承受更多痛苦。

1. 表演現場過於吵雜喧囂

齒鯨類是靠聽覺生存的動物,它們的導航、覓食、交流都離不開回聲定位系統,

敏銳的聽覺保證它們在野外怡然自得,卻令它們在表演現場倍感壓力

。高分貝的音樂能夠振奮人的情緒,但只會令鯨豚覺得吵雜。

事實上,過去在觀看鯨豚表演時,我不止一次地感到,現場音樂超出我的耳朵能承受的範圍,很難想像一頭海豚在高噪聲環境下“工作”的感受。

孩子去海洋館很開心,但我決定告訴ta一些悲慘的真相

表演現場嘈雜的環境,對鯨豚有很大的傷害。圖片:微博@wxhbxm

2. 訓練過度令動物身心頗受傷害

如果舞臺演員一天要參與4、5場動作完全重複的演出,內容繁多、節奏緊湊,那麼哪怕是熱愛表演的演員,也不會覺得工作是樂趣,只會感到十分疲憊。這是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摺磨。

孩子去海洋館很開心,但我決定告訴ta一些悲慘的真相

海洋館中因高負荷表演而死亡的海豚的屍體。圖片:紀錄片《China: Caging The Ocean‘s Wild》

3. 表演內容多數只為了娛樂大眾

野外的白鯨很少躍出水面,野外的瓶鼻海豚也不會自己跳到岸邊抬起尾巴——然而動物的這些行為都出現在了鯨豚表演的現場。

目前海洋館中的動物表演主要目的仍是為了娛樂大眾,而不是正確的科普。

有些海洋館會適當地加入一些知識問答環節,也有一些會讓動物配合進行擱淺救助演習,但大部分海洋館的工作人員缺乏專業知識基礎與技術,也沒有更多精力去完善表演內容。

觀眾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也就習慣性地認為“這些都是動物的自然表現”。

孩子去海洋館很開心,但我決定告訴ta一些悲慘的真相

觀看鯨豚表演,並不能科學地瞭解這些動物。圖片:微博@wxhbxm

7 改變,從瞭解開始

鯨類動物有極高的智商、豐富的精神世界、深刻的社群牽絆,圈養環境不僅無法完全模擬大自然,甚至還有很大一段差距,因此

被圈養的鯨豚壽命往往比野外自然死亡的鯨豚要短。

在觀眾看不見的幕後,有天天需要注射鎮靜劑的動物,也有知道內情,卻無力改變的馴養員。看似光鮮的表演,是動物自由與健康的犧牲。再加上錯誤的引導和科普,

公眾對於被圈養鯨豚的處境並沒有足夠的認知

孩子去海洋館很開心,但我決定告訴ta一些悲慘的真相

長期被圈養的虎鯨背鰭經常表現為彎曲、軟塌的狀態。圖片:maxpixels

也許有人會將被圈養鯨豚與實驗動物或是工作動物作對比,而鯨豚與這些動物最大的不同是:

它們是被野捕的野生動物,人類可提供的圈養福利遠遠不能滿足它們的需求

此外,實驗動物是能夠幫助人類社會發展的,更何況現在人們也開始尋找替代實驗動物的物件,而動物表演在娛樂方式如此多元的社會里,又有什麼存在的意義呢?

也或許有人會提到,海洋館圈養鯨豚可以積累鯨豚的治療和救助經驗,但是,鯨類救助機構關注更多的是動物福利而不是自身盈利,也不會讓動物進行表演。

在我們看來,

現階段至少應對海洋館的鯨豚圈養資質進行評定,淘汰動物福利差勁的海洋館,才能令被圈養鯨豚的正常生活得到保障

未來若能逐漸淘汰單純以盈利為目的的鯨豚圈養和表演,建立專業的海洋野生動物救助機構,並配備合理的科研團隊和醫療團隊,那就更好了。

希望我們能為我們的孩子做出正確的引導,孩子的童年不應當建立在野生動物的痛苦之上。

孩子去海洋館很開心,但我決定告訴ta一些悲慘的真相

孩子的童年不應當建立在野生動物的痛苦之上。圖片:微博@兜兜兜帽。

本文是物種日曆特約稿件,來自物種日曆作者@喵魚醬、@中國鯨類保護聯盟。

每日話題

你帶孩子去過海洋館嗎?

歡迎留言區分享!

- END -

作者 |

本文是物種日曆特約稿件,來自物種日曆作者@喵魚醬、@中國鯨類保護聯盟。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後臺回覆“

投稿

”,檢視詳情

投稿郵箱:Kids@guokr。com

孩子去海洋館很開心,但我決定告訴ta一些悲慘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