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鼓嶺的前世今生

鐘鼓嶺的前世今生

▲夜宵攤主在客流高峰來臨前,難得的輕鬆片刻。 記者/劉小波 攝

鐘鼓嶺的前世今生

烤串是鐘鼓嶺夜生活的標配。 記者/劉小波 攝

鐘鼓嶺的前世今生

▲俊男靚女是這條老街的主要消費人群。 記者/劉小波 攝

策劃/劉小波 執行/株洲晚報融媒體記者 伍靜雯

新出的市集再多,在株洲,有一個地方你永遠都繞不開:鐘鼓嶺。

10月22日下午3點,鐘鼓嶺步行街,哪怕下著雨,也不妨礙沿街的奶茶、炸串、服飾等門店內,有年輕人三三兩兩聚在一起。

金鳳凰路沿線,原本破舊的門店招牌已統一換新,幾名技術人員正在街角安裝監控設施;前邊的漢華路口,矗立起一座鐫刻有“鐘鼓嶺步行街”的仿古樓牌。

“這條街又一次改造了。想起我們那時候,這裡最出名的是農貿市場,最吸引小輩的是株洲書城。”曾在這條街做了近20年生意的老陳說,從最初的水泥路、大市場,到近年來多次提質改造的步行街,時代如何變,大家都對這裡充滿期待。

畢竟,鐘鼓嶺陪伴我們成長,在我們長大後,更希望這條街能永葆青春。

為什麼叫鐘鼓嶺?

北京有個鐘鼓樓,株洲有個鐘鼓嶺。

“到鐘鼓嶺去逛逛咯。”不管是住在城市的東南西北,株洲人說起這句話總是那麼順溜。但這條街為何以“嶺”命名?

解放前的株洲,地圖上並沒有標註“鐘鼓嶺”這個地名,關於這裡的故事也太少。老株洲人口耳相傳的說法是,明清時期,這一帶還是荒山野嶺,在山嶺的北面有一座古寺,晨鐘暮鼓,響徹四方,被大家稱為“鐘鼓寺”。

株萍鐵路和粵漢鐵路在株洲交匯,帶動了這座小城的發展,一座火車站周邊,自然成了商貿聚集地。

與服飾生意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劉英明還記得,蘆淞服飾商圈還未成型前,不少人便在這條長街上擺攤、做生意,賣衣服、釦子、布鞋、小吃,五花八門,什麼都有。

解放後,隨著株洲城區從徐家橋向北拓展,一些機關、銀行、商店、醫院、學校等在鐘鼓嶺周邊興建。這裡,有了最早的鐘鼓嶺蔬菜肉食店。

1959年,株洲市政府在城區首次開放的兩個貿易市場,就是徐家橋和鐘鼓嶺,最初主要是周邊的農民在市場出售農副產品。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1980年,採用玻纖瓦與鋼架搭建、面積2000平方米的鐘鼓嶺農貿市場建成,雖然像個“大棚”,但不妨礙其成為株洲當時人氣最“火爆”的菜市場。

1990年,這裡建成一幢高7層、總建築面積為15000平方米的大型綜合市場,除了農副產品,還經營傢俱、小工業品等,成了全市最大的貿易市場。

隨著新建的綜合市場攤位爆滿,又在現王府井百貨位置開闢了水果、花卉市場,此時的“鐘鼓嶺”,已經成了市場的代名詞。

從農貿市場到七星潮流購物樂園

提起當時的鐘鼓嶺,大家都是什麼印象?

“生意實在是太好了,哪怕蒼蠅蚊子在嘴邊飛,大家也還是想方設法擠進去擺攤。”這讓老陳記憶猶新。

自1990年8月建成開業後,鐘鼓嶺市場兼批發、零售和物資調控職能於一體,佔據了當時全市農貿市場吞吐量的85%。市場經營戶最多的時候有上千戶,除了300多戶固定攤位,大多是臨時攤點。

也正因如此,市場周邊道路、環境的發展,讓鐘鼓嶺市場“不堪重負”。

老陳還記得,當時鐘鼓嶺市場有3個出入口,每天從早到晚,這裡基本都被接送貨物的摩托車、三輪車和小客車等堵住,水泥路上永遠都是溼漉漉、髒兮兮的,路人習慣性踮著腳尖、皺眉捂鼻而過,不知哪一個角落就成了大家新的“垃圾場”,環衛人員清運的腳步永遠趕不上垃圾增生的速度。

隨著城市發展觀念不斷轉變,2003年,株洲書城搬遷至鐘鼓嶺,給這裡添了文化氣息,與此同時,鐘鼓嶺市場髒亂差的形象引來居民投訴不斷,這裡的命運有了變化。

2009年,這個株洲最老最大的農貿市場關閉搬遷,經營戶被分流至滿江紅和豐園農貿市場經營。

鐘鼓嶺被定位為商業步行街,一批專案接連進駐。2010年1月,漢華國際商業城開工;11月,株洲王府井百貨開業……原本的鐘鼓嶺市場大樓則搖身一變,成為七星潮流購物公園。

鐘鼓嶺的日與夜

從農貿市場到商業步行街,鐘鼓嶺迎來新生了嗎?

“車輛隨意停放,雨天道路排水不暢,都對我們的生意造成影響。”很快,有新入駐的商家反映,雖然鐘鼓嶺緊鄰中心商圈和火車站,不用擔心客流,但基礎設施的提質升級迫在眉睫。

這背後,與鐘鼓嶺片區長期的農貿業發展不無關聯。此時,鐘鼓嶺沿街密佈著水果攤、小吃店、修鞋鋪、衣服店等品類雜多的小鋪面,低矮陳舊的經營環境,與周邊新築起的高樓風格極不協調。

商業同質化也讓這裡的轉型有些後勁不足。儘管每日人流如潮,但除了街邊的書城、小商鋪和流動餐飲,整個步行街缺少一些真正吸引人留駐、消費的新商業專案,比如漢華國際引進的服裝品類,與株洲百貨大樓約有50%的重疊;七星潮流購物廣場上的美達國際影城,與中心廣場附近的千金影城、銀熊國際影城以及新興的私人影院競爭激烈。

鐘鼓嶺的白天尚處轉型初期,夜晚卻呈現出這裡原始的一面。鐘鼓嶺的人氣長期吸引著小商販和流動餐飲,來自蘆淞區相關部門資料顯示,2011年起,居民對這條街的投訴,主要集中在夜間的油煙、噪音汙染等方面,攤販為了“圈地”打架鬥毆等情況也並不稀奇。

多次整治無效後,2015年底,鐘鼓嶺步行街夜市零散攤擔一夜清空,公安、城管等部門聯合執法,要求夜市攤點封閉營運。但“黃金地段”的人氣和需求仍在,最終綜合多方意見,由蘆淞區政府引入市場化經營公司,對鐘鼓嶺步行街夜市實施改造、統一運營。2016年1月,鐘鼓嶺步行街夜市重新開放。

今年再次提質改造

呼應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推進商業轉型升級,此時,全國多地都在推動商業步行街轉型升級,打造“樣板街”專案。

鐘鼓嶺亟待解決的基礎設施陳舊等問題,也陸續啟動。2019年,鐘鼓嶺路啟動提質改造,重點對原有的道路、排水等基礎設施進行升級,將主路更換為瀝青路面,人行道重新鋪設地磚,清淤並改造排水設施,緩解油汙亂排放給排水管道造成的壓力。

但另一方面,露天經營帶來的油汙、垃圾,以及人車未分流等核心問題,依舊制約著這裡的發展,市場化經營也數次被要求暫停、整改。

讓鐘鼓嶺片區更具商機活力,也就在今年,蘆淞區再次對這裡實施提質改造,除了對沿線商鋪招牌、周邊建築進行統一的美化亮化,並透過在沿線增設監控、道閘等配套設施,推動高品質的步行街建設,整個改造專案將於年內完工亮相。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商業的本質核心是滿足大眾需求。鐘鼓嶺步行街的提質改造,不能僅停留在基礎設施上,還應加大招商力度,吸引人的商業專案,“最初,株洲的鐘鼓嶺大市場、江南商場等專案建設運營對標的是國內一線城市,如今在招商、運營等方面,也應有更高要求。”

一條街與街上的人

城市在變,但鐘鼓嶺的商業影響力、經濟驅動力從未改變。不管是30年前還是當下,這條街都孕育了很多財富,也承載了很多記憶。

家住田心的小廖記得,從小每逢節假日,自己都要和家人一起坐著公交車來鐘鼓嶺。長輩去市場買菜,她就去書城尋找另一方天地。臨走時,她還能獲准去街口的“沈家餅屋”,買兩個甜甜的燒餅。

這家燒餅老店的店主是安徽人,在株洲安家落戶,這家店也在這裡開了20多年。

來自攸縣的小劉,每天晚上在這條街賣蛋炒飯,5塊錢一碗,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賣出兩三百份,也讓他在這個城市有了家。“我的奮鬥和汗水,都奉獻在這條街上,當然也希望這條街永遠年輕。”小劉說,他對這條街充滿感激。

或許,這也是很多人對鐘鼓嶺念念不忘的原因——我們逛的不止是街,也是別人的精彩人生。

【來源:株洲晚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