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不思,就會迷茫;思而不學,就會失去

在《論語·為政》篇中有一句話: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只去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面所矇蔽,只去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

《論語》:學而不思,就會迷茫;思而不學,就會失去

圖片來源網路:侵權刪

這裡的關鍵詞是“思”和“罔”,還有兩個關鍵詞為“學”和“殆”。

“思”和“學”好理解,表面可理解為思考和學習,但思考和學習又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概念去對待,對待思考要謹慎,對待學習要認真。

一個人思考不謹慎,就會出現紕漏,紕漏會致使我們出錯,出錯又會導致更多紕漏,就會出更多的錯。

一個人學習不認真,就會失去自我,自我不是在學習過程中體現出來的,而在結果中體現出來。這個結果就是你學習所得,是你認真學習所得。

學習是一件苦差事,要學要思,要細學,要深思。

既然學習為一件苦差事,那麼思考就是苦差事裡的勞力活。用思考去帶動學習,思維在運動,在運轉時,你就在進行一種學習,這時,腦在做腦力活動,這件困難事情正是你思考的事情。

學習是你主動去學,需要你親力親為完成,但細學,學有所思,學有所記,就需要“思考”這個做勞力活的動作來完成,學習時不思考,好比吃了飯,卻沒有嚐出味道,只是為填飽肚子;學習時思考,好比吃飯嚐出了味道,知道這頓飯的價值和意義,知道一頓飯不僅僅只為你提供的是消化,而是一頓飯背後的能量,一頓飯背後你的思考和學習效果。

《論語》:學而不思,就會迷茫;思而不學,就會失去

思考是你下次繼續學習的動力。思考也為一種高階的心理活動形式,怎麼個高階法呢,且聽細述而來,人腦對資訊的處理包括分析、抽象、綜合、概括的一種過程。

怎麼分析,是由學習獲得,學習可為無心和有心,有心則有思,有思的第一步就是分析你所想的,再聯絡一些已有或者去查詢未知概念去綜合所思考的問題,再去進一步概括這個問題。

所以,“思”和“學”最為不易,最為困難,即使再多困難,當“思”和“學”結合起來的時候,學而思,思而學會發生真正的作用,這個作用來自你學習時的思考,你思考時的學習。

學習的時候思考會使學習更加深入,思考的時候去實踐,會讓學習更鞏固,更有效。

《論語》:學而不思,就會迷茫;思而不學,就會失去

然而“罔”和“殆”伴隨學習和思考而來,不僅伴隨而且更加緊密,越緊密就越有關係,看看這段奇妙關係是如何產生的。

罔的意思為:迷惑而無所得。

殆的意思為:是通假字,通“怠”,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再回顧一下這兩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了不思考就會迷惑,迷惑是一種走不出困境的狀態。什麼時候我們有走不出困境的感覺,那就是遇到想不通的問題和找不到出口的路。遇到一個問題,想不到任何角度,甚至連問題本身都沒有弄清楚的時候,就會迷惑,迷惑了,什麼思路都沒有了,於是就沒有得到想要到達的效果或者預期。還有一種,一條路走著走著突然迷路,不知去向,往周圍著急一看,不見人影,這時候就是迷路加困惑,迷路為事實,困惑是為什麼見不到一個人影。

《論語》:學而不思,就會迷茫;思而不學,就會失去

學而不思則罔就是這麼一種感覺,而且這種感覺很奇妙,奇妙的你下次也會想這樣,因為逃避一個自己想逃避的問題,那就是變相的在找一種舒服。

緊接著看看思而不學則殆,只思考不去實踐性學習就會造成精神上的迷惑,然後得到自己想要預期的效果。

精神迷惑了就像抽菸的人焦慮時抽根菸,無聊時也要抽根菸,不是抽根菸就能解決問題,而是抽根菸可以暫時性讓精神從現實的生活中得到迷惑。

很多人說抽菸是一種習慣,那精神迷惑也是一種習慣嗎?如果為一種習慣,經常迷惑是不是就帶你陷入無止境的黑洞,最後連出口都找不到。找不到出口不要緊,要緊的是你不去找出口,而是一直想待在這舒服的黑洞裡,也就是精神迷惑而無所得。

《論語》:學而不思,就會迷茫;思而不學,就會失去

要“思”我們就不要“罔”,要“學”我們就不要“殆”。

“思、學”要結合為一體,“罔、殆”則要剔除,有時候也可以利用“罔、殆”讓自己迷惑,從而尋找問題的突破口,也是一種反向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