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別人,為什麼讓一些人如此熱衷?

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別人,為什麼讓一些人如此熱衷?

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別人,為什麼讓一些人如此熱衷?

前不久,某朋友透露了一件事:

在他的一個同鄉微信群裡,同鄉A釋出了一則輕鬆籌資訊,說的是他的同事B的孩子,被查出得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請大家一齊救助。

大家響應得不是很積極,於是A開始抱怨。

從一開始認為大家不相信他,到後來冷嘲熱諷地說人情淡薄、世態炎涼,招致了一些人的反駁。

有人說,如果是知根知底的親朋好友,支援一下很應該,至於外人,就沒辦法知道他的真實情況,也不知道應不應該幫助。

有人說,即使是真實的,人的關係也分親疏,畢竟,全世界要救助的人多的是。

還有人說出自己和朋友被騙過的輕鬆籌的例子,家裡有幾套房的,家人是機關單位領導幹部的,做生意的大老闆的……

他們說的“騙”,倒不是說病是假的,而是病人家庭隱瞞自己的經濟情況,明明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卻要靠輕鬆籌這種方式來獲取捐款。

畢竟,本質上,輕鬆籌是走投無路時發起的籌款求助。

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別人,為什麼讓一些人如此熱衷?

在這件事情當中,A想幫助同事的急切情緒或許是真實的,但他犯了一個錯誤——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不捐款的人。

他忽視了,人都有權利根據自己的思考和判斷作出決定,而不應該受到指責。

況且,在這個資訊時代,各種籌款資訊鋪天蓋地,真假難辨,不斷透支著大家的信任,讓越來越多人失望至極,以致於不再相信。

在這種背景下,更不能認為不捐款就是沒有愛心。

而他只是一廂情願地認為,我說的你們都應該相信,也都應該按我說的去做,不然你們就是沒有道德。

所謂的站在道德制高點,即是如此。

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別人,為什麼讓一些人如此熱衷?

某網友還分享過這樣一件事:

一批剛從軍校畢業的學員登上一輛開往各地的列車,網友也正好乘坐這輛列車。

當時列車擠得滿滿的,一些沒有座位的乘客開始抱怨,有些甚至大聲叫嚷:為什麼當兵的都不給老百姓讓個座?

還有人隨聲附和道:你以為現在當兵的還會像電視劇裡演的那樣?好人沒那麼多!

雖然最後官兵們齊刷刷地站起來給乘客們讓了座,但整個事件的味道怪怪的。

此事被媒體報道後,引發了一輪關於軍人要不要讓座的網路大討論。

一些人認為,年輕人應該為老弱病殘讓座,而軍人應該為所有人讓座。為什麼?因為他們是軍人。

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別人,為什麼讓一些人如此熱衷?

這個觀點的後半部分實在強詞奪理,但並不讓人感到意外。因為這個社會就是有一些人,喜歡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別人。

他們平常看慣了人民子弟兵抗洪搶險,抗震救災,認為軍人是理所當然的社會擔當,哪裡有問題,他們都應該第一時間站出來去解決。

以致於,連讓座這樣的事,也被認為是軍人的分內事。

可是我們必須知道,關於讓座,別人讓,是他高風亮節,不讓,並不能苛責於他。

即使是軍人,他們也是買了票的,為什麼一定要讓座?

當一些人腦子裡出現“理所當然”這個詞,他們便開始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準備朝周圍開炮。

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別人,為什麼讓一些人如此熱衷?

怎麼樣才算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

1。用聖人的標準要求他人。

聖人是思想、言行可以影響一個國家甚至世界的至善之人。

芸芸眾生,各有分工,你無法想象,若人人都是聖人,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樣?

用聖人的標準要求他人,意味著要求他人隨時隨地、無止盡地奉獻和犧牲。只要他人犯了一點錯,便上綱上線,窮追猛打。

2。沒搞清前因後果便評判他人。

曾經有人在樓上看到一個老人摔倒在路上,表情痛苦。一對小情侶經過,老人伸手向他們求助。

小情侶走近看了一下,朝老人擺擺手,跑開了。

當時樓上這人很是憤怒,心想你們不敢扶就算了,也不幫忙打個電話,卻跑得那麼快,還算是人嗎?

他趕緊下了樓,準備去看個究竟,誰知那對小情侶帶著幾個抬著擔架的醫生跑過來了。

他突然想起,這旁邊就有一間醫院,原來小情侶是跑過去叫醫生去了。

看完整個過程才知道,瞭解真相和不瞭解真相的看法,天壤之別。

生活中的我們,又是否幹過一些不瞭解真相,而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別人的事呢?

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別人,為什麼讓一些人如此熱衷?

3。沒分清自願和必須的區別。

自願是一種自覺意識,自願、主動做好事是一個人自身修養、品格的體現。

但做不做好事屬人權範疇,誰都不能要求別人做好事,它不是必須的、強制的。

就像現在網路上對明星捐款的議論,很多人譴責明星賺得多,捐得少。

還有人根據明星的“級別”,設定他認為的應捐款數目。比如,這些是一線明星,應該捐多少,這些是二線、三線的,應該捐多少……

這種赤裸裸的“道德綁架”,把本應自然展現的美好道德弄得面目全非。

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別人,為什麼讓一些人如此熱衷?

為什麼一些人如此熱衷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批判他人?

首先,它讓人獲得一種道德優越感。

批判者可能自己並沒有什麼實際行動,只是過過嘴癮,但過完癮後感覺自己好像真的做過了那件事,自己也好像真的成了道德楷模。

正如一個故事所講的:

一位記者採訪某農民:如果你有一百畝田,你願意捐給國家嗎?

農民:我願意。

記者:如果你有一百萬,你願意捐給國家嗎?

農民:我願意。

記者:如果你有一頭牛,你願意捐給國家嗎?

農民:我不願意,因為我真的有一頭牛。

站在道德制高點的人如同上面的農民,只需要透過虛假的承諾,便顯得自己多麼高尚,而實際上怎麼樣,你懂的。

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別人,為什麼讓一些人如此熱衷?

其次,它是某些人經歷了一些不公之後進行宣洩的出口。

比如,某人去醫院被亂收費,便認為醫生都是一丘之貉,從此逢人就控訴醫生。

等他去其他機構辦事,又內心陰暗地去揣測各種內幕,認為天下烏鴉一般黑。

喜歡以偏概全的人,說白了就是認為全世界都欠他的,只有這樣他心裡才舒坦一點。

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別人,為什麼讓一些人如此熱衷?

有種感覺,似乎為了讓自己不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就不能對別人的行為進行評論和定性。

這是一個錯誤的看法,儘管這句話也是一種定性。

比如,隨地吐痰,不栓繩遛狗,高鐵霸座,不能批判麼?

又比如,明星出軌,官員跋扈,鑑於他們的社會影響力,不能批判麼?

對於道德,如果不能討論,這個社會就不會進步。

什麼樣的批判才不是站在道德制高點的信口開河,而是正當批評?

1。當事人的行為直接影響到他人或公共利益。

比如剛才說的那些,都屬此類。

而諸如讓座、捐款等等屬自願性質的事,即使做了可能會更好,但並不直接影響他人利益,也就不能妄加批評。

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別人,為什麼讓一些人如此熱衷?

2。就事論事,不引申,不擴散。

有些人因為別人行為上的一點小瑕疵,進而武斷地批評甚至詆譭他的整個人品。

王先生工作認真,但沉默寡言,不太合群,於是單位總有人議論他。

“他態度太傲慢了,大家一起共事,怎麼能這樣呢?”

“哪隻是態度問題啊,我看他是有自己的小算盤,自私自利。”

“這樣的人估計生活作風也不好,你有見他帶他老婆出來逛過嗎?”

體會過人言可畏,你就會知道,這個世界的一些好事者,他們煽風點火的能力永遠超出你的想象。

3。要求自己並做到。

一個不遵守道德準則的人,可以批評別人不遵守道德準則嗎?

看上去,這並不矛盾,實際上,自己做不到的,要求別人做到,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更大。

中國古話有云,“德不配位”。

類似的道理,在生活中,一個人有沒有資格說一些話,是跟他的品格、言行和能力有關的。

況且,很多人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批判的,常常是屬於自願性質而不應歸入道德範疇的事。

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別人,為什麼讓一些人如此熱衷?

人最缺的其中一種能力,是換位思考的能力。

把自己代入很難,要求自己則更難,因為人最愛的是自己,不願自己受委屈。

但是,人真正的成長,一定是透過跟自我作鬥爭來達成的,讓我們一起共勉。

-END-

——關注原創百家號“說來話不長”,您可以看到更多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