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localhost

本文作者:

張海龍

CODING 創始人兼 CEO。技術創業者,十多年來一直在技術圈、開發工具領域耕耘, 2014 年創辦 CODING ,給企業使用者全套 DevOps 研發管理工具,包括專案管理、程式碼託管、持續整合、製品管理、持續部署,讓整個開發過程都可以在瀏覽器中實現。

這應該是我腦海中構思時間最長的一篇文章,大概半年時間,一直沒有動手。前一陣子,我們的新產品 Nocalhost 釋出了,再也不能拖了。其實也不是我懶,確實有些關於“雲原生”的問題沒有想透,怕寫不出東西。有很多新概念成熟的過程其實都不是一開始就想的特別清楚的,都是有了個萌芽以後開始逐步實踐,慢慢的就成了事實。雲計算,物聯網,無不如是。

再見,localhost

什麼是雲原生?

雲原生 Cloud Native

”這個概念其實提了好幾年了,但是一直沒被重視,直到今年終於開始爆發了,幾乎所有大廠都在忙著釋出雲原生的白皮書和路線圖,生怕被時代落下。

我真正理解 Cloud Native 是從瞭解它的反義詞開始的。對於不理解的東西嘗試去看它的反面往往會豁然開朗。那 Cloud Native 的反面是啥呢?不是 Cloud in-Native 也不是 Non-Cloud Native,而是 Machine Native(這裡順便推薦一本書《反脆弱》,脆弱的反面不是堅強,而是反脆弱,很有意思的觀點,值得一讀)。這是一個巨大的概念飛躍。從計算機誕生以來,一直都是有個機器的概念,是一個具象的,物理的機器。雲的出現第一次把這個具象打破了,你所依賴的計算資源再也不是一臺/多臺機器,而是一朵雲。不是說把一坨機器放一起就是雲。雲包含了大量對於硬體的抽象,以及服務能力的抽象,使得上層應用可以完全脫離對於物理硬體的依賴。過去我們寫程式的時候,必須要考慮的三大件有“記憶體,硬碟,CPU”,這也是馮諾依曼架構的核心。 從某種意義上講,雲的出現使得計算機行業變相的突破了馮諾依曼架構,或者說也是應對摩爾定律到頭了的解決方案。現在 Cloud Native/雲原生的應用,已經完全擺脫了對於三大件的依賴,所有需要的資源都是透過雲 API 獲取。

再見,localhost

馮諾依曼計算機結構

最近流行的 Serverless 技術,也是這一理念的延伸。這裡的最終效果就是往雲上扔一個應用,就能順暢的跑起來,至於怎麼排程計算資源,用哪裡的計算資源,那是雲的事情。正如你把電風扇的插頭插到牆上就應該能轉,至於這個電怎麼來的,電網怎麼執行的,風力還是火力,你關心嗎?

再見,localhost

上雲三步曲

把雲比作電是一個對於美好未來的想象。時代的變遷是個漫長的過程,涉及到對於現有系統的大量改造。我們把 Machine Native 時代的應用叫做傳統應用,Cloud Native 時代的應用叫做雲應用。傳統應用和雲應用的差別一點都不比汽油車和電動車的差別小。所以要實現真正的“上雲”必須要對傳統應用做改造,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也是巨大的產業機會,我稱之為

數字化的城中村舊改

。這個世界上確實沒啥新鮮事,都是換了個模式換了個技術把做過的事情一遍一遍的重複。類似的事情還有從 PC 轉向移動網際網路的時候,大量的 PC 應用再造了一遍。

現在很多企業喊上雲,雲廠商也幫著企業上雲。十多年雲計算的發展,還沒有接觸過雲的企業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但是到目前為止絕大部分企業完成的只是上雲 1。0,也就是把傳統應用搬到了雲上。對於企業來講,這樣的上雲相當於把雲廠商當成了高階的 IDC 機房。這當然是不能體現雲最終價值的。

於是雲原生概念出現了,你不光要上雲還得雲原生,這叫上雲 2。0。也就是把傳統應用改造成雲應用。這裡涉及到的點大概有,把應用拆成微服務,容器化,資料庫也別自己裝 MySQL 了,直接用雲資料庫,還有其他比如快取,監控,日誌啥的,雲統統給你搞定,你管好應用的業務邏輯就好了。改造完了以後你會發現,這個應用大量依賴雲的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講你的應用再也不能在你自己的機器上跑起來了。所以我給雲原生下了一個定義“離開雲活不了,叫做雲原生”。這個時代早晚要來的,我們現在離開了電也活不了。

再見,localhost

雲原生架構

當你的應用雲原生以後,你會發現另外一個問題,開發這些應用變得非常困難,因為你的開發工具都是為開發傳統應用準備的,為了開發雲應用,你必須調整自己的開發工具和開發方式。這裡就需要上雲三步曲的最後一步,開發雲原生,也就是上雲 3。0。

有時候想想雲廠商也挺壞的,一步一步的讓客戶上套,美其名曰推動時代發展,數字化新基建。

Nocalhost

我們公司一直是堅定的雲計算實踐者,有啥新東西就用啥。我們大概在一年前就已經基本完成了上雲 2。0,但隨之而來很多開發的問題:

開發沒有辦法擁有自己的開發環境,無法在自己的機器上跑起來整個 CODING,150 個微服務。

共享的測試環境經常被搞壞,更新維護困難。

開發測試環境無法使用雲的 PaaS 服務(雲資料庫,快取等等)跟生產環境不一致。

每次我跟新同事交流的時候,都會提到開發環境的問題,效率低下。這使得我不得不深入調查這裡的問題根源在哪裡。2020 年上半年我們也找了不少已經深入使用微服務和容器的團隊交流,大家普遍都會遇到上面的問題,通常的解決方案是搭建共享的開發測試環境,但這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 workaround。這裡的本質問題就是雲應用和傳統應用的架構差別,導致開發工具和開發方式必須做出改變。國外也有一些專案在嘗試解決這個問題,但這確實是一個新領域。

雲給我們帶來便利的時候,也給我們帶來了各種開發的不便。有時候懷念,做一個單機應用是多麼的純粹,多麼的簡單快樂。我想寫過程式的都會熟悉下面的畫面:

再見,localhost

在筆記本上裝一個 LAMP,然後就跑起來了。除錯的時候改完程式碼,儲存,重新整理頁面就能看到效果,行雲流水。而現在雲原生的體系結構使得開發的除錯變得非常困難,你改個程式碼要等 10 分鐘才能看到效果,甚至更長時間,這種感受堪比打王者榮耀的時候卡頓,想把手機砸了。這個時候開發往往會去泡杯咖啡,被迫摸魚……

我們產品團隊在調研了各種技術以後,認為有可能做一個產品解決雲原生開發的問題,使得雲應用的開發體驗接近傳統應用的開發體驗。以前看 Localhost 感覺它就是個代號,最近研究雲才越來越覺得這個名字的深切含義,甚至感到一絲慚愧,相見恨晚。這個詞的表述也很達意:“Local”“Host”——本地的機器。然而在雲原生時代,開發環境搬到了雲上,從某種意義上講 local 沒有 host 了,或者說沒有 local 了,這個機制也就不再能解決開發的問題。那 localhost 的反面是啥,no localhost ?合併一下取名

Nocalhost( https://nocalhost.dev )

再見,localhost

Localhost 是一個很偉大的發明,它使得開發者不需要網路環境就能完成網路應用的開發,極大的提高了開發除錯的反饋迴圈。但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一代代技術推陳出新,曾經的輝煌都會被寫入歷史。

再見,localhost!

前往

nocalhost。dev

感受雲上

開發新

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