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有素材卻無處下筆,掌握這幾點輕鬆成文

主講人 | 王德清

很多初學寫作的朋友經常遇到這樣一個問題:我有素材,可不知從哪裡下筆?即使是寫作多年的文學愛好者也常會因此煩惱,面對著很多素材,不知選哪個好。

還有一部分作者,已經寫了幾年,也寫了一些文章,但是每次想寫東西時,仍然眉頭緊鎖,遲遲動不了筆。這說明,寫作基礎沒有打好,功底不行。

四十年前,我初學寫作的時候,也常遇到這樣的問題。老是覺得自己掌握了不少素材,可一拿起筆來,就無從下手了。究竟要寫什麼?腦子亂哄哄的,自己沒有主意。往往寫著寫著就寫不下去了,廢紙扔了一大堆,也沒有寫出完整的文章來。

現在看來,那時主要是沒有把素材吃透,如果吃透材料,

放棄沒有價值的素材,

寫起來不就很輕鬆了嗎?

第三課:有素材卻無處下筆,掌握這幾點輕鬆成文

寫作篩選素材就像蓋房子,所有需要的材料都準備好了,但是因為你技藝不精,辨別能力差,不會篩選,看不出哪些材料好,哪些材料次,結果把次品用到了顯眼的地方和承重的地方。試想:這樣的房子能結實嗎?能美觀嗎?

下面,

給大家講一個我親身經歷的選材故事,

相信各位創作者會從中受到很大啟發。

1985年3月,我正在寧夏日報社進修,一個週末,我慕名到離我們部隊三十多里遠的峽口鄉譚橋村採訪遠近聞名的育苗大戶楊德錄。可當我們見面後,他卻說他的事蹟早就被各級報刊宣傳過了,沒啥寫的了。當時我想,既然來了,說什麼也要挖出點“料”來啊!

我發現那些報刊上關於他的事蹟都是半年前的報道,近半年各報刊都沒有宣傳他的文章。透過閒聊得知,近半年他發現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後,也喜歡擺弄花草了,他就新蓋了兩座花卉大棚,準備為美化農民的生活再做點貢獻。

聽了這話,我立即決定寫篇新聞訪談,題目就叫《為美化農民的生活再做貢獻一一訪“植樹王”楊德錄》。

第三課:有素材卻無處下筆,掌握這幾點輕鬆成文

稿子寫完,當天就寄了出去,沒想到才幾天,寧夏人民廣播電臺和寧夏日報就接連採用了。我問報社負責管理我們部隊學員的編輯,我這篇稿子怎麼發得這麼快?他說,因為老楊是自治區勞動模範,你找對了採訪物件,挖掘到了很有價值的新聞。

在大西北的戈壁灘上,植樹是何等重要啊!我這篇稿子當時起到了典型引路的作用。

這個故事體現出了選材的技巧和重要性,如果當時我聽到無東西可寫,一走了之,那麼也就沒有後來的那條很有價值的新聞訪談了。

實踐表明,

當面對大量素材和典型人物或事件時,一定要學會挖掘,

力爭挖出新的有價值的東西來。

第三課:有素材卻無處下筆,掌握這幾點輕鬆成文

十幾年前,我有幾個學員,他們都很喜歡寫作,但就是不知寫什麼好。每次外出採訪,我都要帶著他們,讓他們學學採訪的藝術,親自到現場看看,增加一些直觀印象,回來寫文章不就容易了嗎?

可回來後,他們仍然不敢寫,有的急得搓頭皮。有個好學的,一篇新聞稿竟寫了三四天,還需要我為其大動“手術”。後來,我一有空就給他們講選材的方法,手把手教他們寫作技巧。功夫不負有心人,那個上進心最強的,現在成了一家縣級新聞單位的骨幹。

現在是網路時代,在網上發文的創作者越來越多,我們文峰書院在全國各地有三千多位作者,其中不乏文筆較好者。對於作者來稿,能採用的,我都要親自編輯,對稿件進行潤色或稍加修改再推出。對不能採用,但素材還可以的,我都會告訴作者應該怎麼做,引導他們學會選材。

以上講的這些都是選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那麼

在選材時如何才能避開這些問題,快速決定要寫的東西

呢?我覺得,首先要根據自己的領域選材,然後再參照下面的方法逐步篩選出有價值、新鮮、稀缺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