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霜降不見霜,來年鬧饑荒”,是什麼意思?有何道理?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霜降”節氣,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也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過了“霜降”,便是立冬,進入冬季了。在霜降節氣期間,人們能夠明顯得感受到氣候變冷,晝夜溫差加大,冷空氣南移。

農村老話“霜降不見霜,來年鬧饑荒”,是什麼意思?有何道理?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智慧的結晶,眾所周知,古代是農耕社會,氣候的變化,對於農業生產有著很大的影響,而二十四節氣很大程度上,是古人用來指導農事生產的,在農村,有著這樣一句老話,叫——“霜降不見霜,來年鬧饑荒”,這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有何道理呢?

緊挨著霜降的前兩個節氣,分別是“白露”和“寒露”,分別指的是水汽凝結成露和露水變寒,顧名思義,“霜降”主要指的是霜,從白露到霜降,指的是水汽越來越寒,氣候循序漸進變冷的過程。

農村老話“霜降不見霜,來年鬧饑荒”,是什麼意思?有何道理?

“霜”是一種自然現象,秋季最早出現的“霜”,被稱為初霜或者早霜,而在春冬交際最後出現的霜,被稱為終霜或者晚霜。初霜到終霜的這段時間,則被稱為“霜期”,除此之外,則被稱為“無霜期”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在古人眼中,萬物皆有靈氣,而植物對於氣候的感應也是極其敏感,因此,霜期的出現時間,對於作物的生長,是有很大的影響。

這句俗話的前半句“霜降不見霜”,指的是氣候還是比較暖,冷氣不足,水汽以形成霜,也代表冷空氣的南移推遲,初霜出現的晚,自然而然,而晚霜也會推遲。

農村老話“霜降不見霜,來年鬧饑荒”,是什麼意思?有何道理?

初霜出現在秋季,主要影響的是秋作物,例如小麥,除此之外,都說“瑞雪兆豐年”,如果冬天不夠冷,因為冷空氣不足,出現了暖冬的現象,則不足以凍死田間的害蟲,來年可能會出現蟲害,而雪水的融化,還能夠為來年的作物,提供水分和養分。出現暖冬的現象,來年也可能出現“倒春寒”的現象,“倒春寒”在古人眼中,則屬於氣候災害了。

農村老話“霜降不見霜,來年鬧饑荒”,是什麼意思?有何道理?

除此之外,“霜降不見霜”,則代表著晚霜也可能會推遲,而恰巧當時正處於春作物播種,迅速萌芽的階段,晚霜推遲,與春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重疊,這會影響作物的存活率,甚至嚴重的情況之下,還會凍死作物。而春季是古代農民種植的主要階段,為此,才會有“霜降不見霜,來年鬧饑荒”的說法。

總結:

農村老話“霜降不見霜,來年鬧饑荒”,是什麼意思?有何道理?

在古人眼中,認為植物已經適應了規律性的氣候,如果氣候出現變化,自然對收成是有影響的,如果一年四季分明,該冷的時候冷,該熱的時候熱,則被認為是好現象,不是還有一句俗話,叫“不冷不熱,不成年景”嘛。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文明的進步,人們對於農事的研究深入,農業科技蓬勃發展,人們對於氣候的依賴性,並不再那麼苛刻,因此,“霜降不見霜,來年鬧饑荒”這句俗話,並不是絕對。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評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