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與斐樂,差的只是那塊心理作祟的“標”

一則關於斐樂衣服掉色的質量投訴讓安踏與斐樂成了這兩天的關鍵詞,本來只是產品出現質量問題的事件卻因

斐樂是安踏旗下品牌

而鬧得沸沸揚揚,頗讓一些人“恍然大悟”。“原來斐樂已經被安踏收購了,怪不得質量變差了”、“安踏這是在拿國產品牌欺瞞消費者”、“以為是進口高階品牌,原來是國產低端貨”等等的評論不絕於耳。真讓人有種哭笑不得之感,

斐樂大中國區的商標、業務及權益早在2009年就被百麗國際轉售給了安踏集團,

難道大家今天才知道嗎?衣服掉色是質量問題,所謂的進口高階品牌服裝也同樣存在掉色問題,所謂的國產低端品牌也有從不掉色的,出了問題該找工商找工商,該去消協去消協,又何須把質量差就是國產這個怪圈套在國產品牌頭上?

安踏與斐樂,差的只是那塊心理作祟的“標”

所有的品牌差價,說到底,不過是心態問題,

安踏與斐樂、李寧與耐克、特步與阿迪達斯,產品本身會差那麼多嗎?其實差的只不過是那塊讓人心理作祟的“標”罷了。

一件同樣質量、同樣款式、同樣顏色甚至穿著體驗都相同的普通T恤,因為縫製不同的商標而出現相差幾倍的售價,這是司空見慣的現象。不可否認品牌有其自身的價值存在,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獨特的產品研發設計、廣告投放、市場定位等等。但作為國內消費者而言,是不是也該透過這次安踏斐樂質量門事件反思一下,這麼多年去追捧的那些所謂進口高階時尚運動品牌是否真的那麼值得我們趨之若鶩?那些還未走出國門就被冠以進口商品的品牌,那些產自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的貼牌產品是否真如我們所想的那麼“高階”?

安踏與斐樂,差的只是那塊心理作祟的“標”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消費觀念經歷了太多的衝擊。八十年代“一機難求”的松下彩電;九十年代公路上熙熙攘攘的“大眾普桑”;“廣州寶潔”日化品廣告的狂轟濫炸;“耐克、阿迪”門前的人頭攢動,“回力、雙星”的銷聲匿跡;二十世紀初“摩托羅拉、諾基亞、三星”的獨霸天下,國產手機的折戟沉沙;被“可口可樂”打到奄奄一息的“健力寶”;遍佈城市黃金地點的“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數不勝數。國外品牌鋪天蓋地的廣告投放力度確實影響很大、精準度確實很高,但真正讓消費者掏腰包的,除了廣告,是ta們產品的多樣性、新穎性、前瞻性、針對性,最重要的一點是質量關把得很嚴。這與改革開放時期很多如今已經看不到的國產品牌形成鮮明對比。所以四十年來,數代人在這樣的衝擊下,幾乎已經形成了一種固定思維:國外品牌的產品質量就是好,國產品牌的產品質量靠不住。時至今時今日,這種思維依然固執地存在於很多人腦中。

安踏與斐樂,差的只是那塊心理作祟的“標”

四十年波瀾壯闊,四十年滄海桑田,國產品牌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我們從未驕傲自滿、自鳴得意,卻也無須妄自菲薄、自慚形穢。

我們有安踏、李寧、特步、匹克;我們有華為、小米、OPPO、VIVO;我們有海爾、格力、美的、TCL;我們有紅旗、吉利、奇瑞、長城;我們有C919、神舟、和諧號、復興號;我們有伊利、蒙牛、雙匯、三元;我們有立白、上海家化、藍月亮、浪奇;肯德基、麥當勞國內業務也已被中國資本收購;

事關國計民生的各行各業,都有國產品牌的身影。經歷過四十年改革開放洗禮,在眾多國外品牌夾縫中披荊斬棘,愈戰愈勇的國產品牌,早已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我們無須為大浪淘沙中消逝的那些民族品牌感傷,也無須為被國外資本收購的國產品牌唏噓,但我們應該給這些經歷過殘酷的市場優勝劣汰,百鍊成鋼的優秀的國產品牌尊重和支援。是ta們在逐漸改變我們的消費思維,是ta們在漸漸淡化讓我們心理作祟的那塊“標”,是ta們告訴我們某些“崇洋”的心態可休矣。

安踏與斐樂,差的只是那塊心理作祟的“標”

我們應該感謝國產品牌,基於一種心知肚明的原因。如果沒有安踏、李寧、特步,耐克、阿迪、彪馬不會是今天這種價格;如果沒有華為、小米、OPPO、VIVO,三星、蘋果不會是今天這種價格;如果沒有海爾、格力、美的、TCL,松下、飛利浦、西門子、LG不會是今天這種價格;如果沒有吉利、奇瑞、長城,合資車的價格不會這麼親民;國外品牌從來不是到中國來改善民生的。如果沒有這些國產品牌的競爭,現在的消費市場會是什麼樣,我們可以想象嗎?我想曾經二十多萬買過普桑的70後,曾經一萬多買過摩托羅拉模擬機的80後應該是深有感觸吧。

安踏與斐樂,差的只是那塊心理作祟的“標”

支援國產品牌並非狹隘的妄自尊大和盲目排外,只是以一種平常的消費心態去對待我們想要購買的產品。我們會買安踏、特步,也同樣會選擇耐克、阿迪達斯;我們會買海爾的冰箱,也同樣會選擇惠而浦的洗衣機;我們會買格力的空調,也同樣會選擇史密斯的熱水器;我們會買TCL的電視,也同樣會選擇飛利浦的吸塵器;我們會買華為手機,也同樣會選擇蘋果;我們會買立白,也同樣會選擇碧浪;我們會去吃洋快餐、牛排,同樣也離不開火鍋和燒烤;我們喜歡合資車,我們也同樣會去嘗試國產車;這一切的一切並不矛盾,也並沒有什麼高階低端之分,當國外品牌和國產品牌之間的差異、距離越變越小,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得到的是更多質優價廉的商品和服務,何樂而不為?所以只有放下心理作祟的那塊“標”,才能真正理性的去消費。

安踏與斐樂,差的只是那塊心理作祟的“標”

本文並非為安踏斐樂出現質量問題去洗白,這一點斐樂必須給消費者一個合理的說法和結果。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