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史百味》蔗中精煉滋味甜,背後浸透奴隸苦:砂糖的歷史

砂糖在哪裡

《食史百味》蔗中精煉滋味甜,背後浸透奴隸苦:砂糖的歷史

《食史百味》蔗中精煉滋味甜,背後浸透奴隸苦:砂糖的歷史

《食史百味》蔗中精煉滋味甜,背後浸透奴隸苦:砂糖的歷史

根據進化生物學的研究,除了貓科動物以外,其他動物都喜歡甜食。自然界總的來說很難得到甜的食物,但只要找到了,甜的東西就會成為絕佳的能量來源,這似乎是為適應現有環境的結果。但人類如果過度喜歡糖類,就會像現在這樣引發健康問題。回顧歷史,砂糖曾引發了歷史上最可恥的事情,即橫跨大西洋的奴隸貿易。粗略估計,約有1500萬非洲人被運往大西洋彼岸,其中大部分都在甘蔗田裡工作。

精製糖

《食史百味》蔗中精煉滋味甜,背後浸透奴隸苦:砂糖的歷史

將生甘蔗進行精煉,可以製成各種各樣的砂糖,白糖、黑砂糖,以粉砂糖、方糖、冰糖等各種形式出售。

白黃金

《食史百味》蔗中精煉滋味甜,背後浸透奴隸苦:砂糖的歷史

直到17世紀,砂糖在歐洲仍是昂貴的商品。據說最早種植甘蔗的是新幾內亞,之後,1493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在第二次旅行時將甘蔗帶到了新世界。16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新世界的殖民地都以甘蔗的種植為主,接著是荷蘭。儘管如此,能供應歐洲的砂糖數量仍太少,價格也不是普通人能出手的。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以此為契機,香料貿易迅速發展,各種商品大賺特賺。英國和法國也開始將加勒比海地區殖民地化,因為這個地區的甘蔗看起來生長得很好,如果開發這個地區,很明顯能獲得巨大的利益。

問題是,雖然可以得到土地,但是種植甘蔗和精煉砂糖都非常耗費人力。首先是新建的種植園,原本試著請當地居民工作,但在加勒比海地區,歐洲殖民者帶來的疾病已經讓很多人喪生了。英國最早於1627年開始種植甘蔗的殖民地巴貝多,種植園主以“只要工作五年,就可贈予土地”為條件,從不列顛群島招來合同工。雖然這樣的誘惑讓事情進行得比較順利,但是來幹活的男人們,比起在甘蔗地裡幹活,多數人更看中自己的私利。最虐的是,他們不適合一年四季都炎熱的氣候,經常會因為瘧疾之類的熱帶疾病而倒下。

《食史百味》蔗中精煉滋味甜,背後浸透奴隸苦:砂糖的歷史

當時,葡萄牙已經解決了巴西殖民地的勞動力問題——從非洲進口奴隸。於是英國人和法國人也一併效仿。即使他們考慮過奴隸勞動的倫理性,多少會有良心的譴責,但是,在辛苦的經營因為奴隸的到來而變成有高利潤的事業的時候,那點兒良心還是不夠用了。無論是巴貝多,還是加勒比群島的其他島嶼,甘蔗都成為了最主要的種植物——英國人在聖基茨島和安提瓜島,法國人在聖露西亞島、馬提尼克島、瓜德羅普島進行甘蔗栽培。這些島嶼位於加勒比海的最東邊,面向大西洋,從西非可以以最短的距離渡海抵達。

《食史百味》蔗中精煉滋味甜,背後浸透奴隸苦:砂糖的歷史

英國人和法國人當時都已經與西非建立了關係,通過出口歐洲生產的商品來換取非洲的黃金和象牙。然後,這種交易加上奴隸貿易,“黑三角貿易”得以發展:歐洲產的物品運到非洲交換奴隸,然後奴隸透過所謂的中間航線被運送到加勒比海地區的甘蔗種植園幹活,換成美洲地區的黃金和精煉出的砂糖運回歐洲。得益於這樣的結構,從事這種貿易的船隻,無論在哪個航線上都能滿載貨物。而中間航線則留下了殘酷對待船載奴隸的惡名,因為船主把奴隸一股腦地塞滿船,很多奴隸在航海期間病死或餓死。據推算,西非共有1500萬人被賣作奴隸,其中300萬人死於中間航線。

《食史百味》蔗中精煉滋味甜,背後浸透奴隸苦:砂糖的歷史

在利物浦的國際奴隸博物館展示的“利物浦的奴隸船”。——威廉•傑克遜畫於1780年左右

《食史百味》蔗中精煉滋味甜,背後浸透奴隸苦:砂糖的歷史

18世紀,英國和法國對砂糖的需求急劇增加,三角貿易也隨之增長。一是因為英國流行喝紅茶,法國流行喝咖啡,都需要加入砂糖增加甜味,再加上做蛋糕也需要很多的砂糖,因而砂糖需求量激增。還有就是,甘蔗種植園已經遍佈加勒比海地區和中南美本土,貿易需求不斷增長。這個三角貿易雖然可以獲得巨大的利益,但是也需要巨大的初期投資,於是募集資金的公司便成立了。當時有包括英國王室在內的許多人進行投資,這樣誕生的投資機構中,有一部分至今仍是著名的公司。兩個國家面向大西洋的港口城市,例如布里斯托、利物浦、波爾多、南特等,透過對黑三角貿易的投資而變得富裕起來。

1750年,砂糖成為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商品,佔歐州總進口額的五分之一,並且幾乎全部來自加勒比海地區的甘蔗種植園。這種貿易創造的財富成為了資金的來源,英國各產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19世紀的英國成為了世界上最繁榮的國家,倫敦也成為了現在這樣的世界金融中心。

《食史百味》蔗中精煉滋味甜,背後浸透奴隸苦:砂糖的歷史

隨著砂糖價格的下跌,需求更是劇增,大部分人似乎對為了生產砂糖而進行的殘酷的非人道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英國詩人威廉•柯珀(1731-1800年)寫到:

坦白地說,買奴隸對我來說很震驚。

我認為買奴隸的人和賣奴隸的人都是邪惡的。

我能聽到他們的苦難、痛苦和呻吟,就連石頭也會流下悲憫的眼淚。

我很同情他們,但我不得不閉嘴。

因為沒有了砂糖和朗姆酒,我們不知如何是好。

(譯得不好,湊合著看)

《食史百味》蔗中精煉滋味甜,背後浸透奴隸苦:砂糖的歷史

但是,到了18世紀下半葉,奴隸解放運動開始興盛起來,隨著親眼目睹奴隸制度可怕狀況的文章刊登出版,奴隸解放運動的支持者逐漸增加。在英國,奴隸貿易在1807年最終被定為非法,但奴隸制度本身在1834年才被完全廢除。接著,法國也在1844年廢除了奴隸制度,但其實在此之前已有過奴隸制度的廢除和復活。這時候,世界各地都出現了甘蔗種植園,而在歐洲,為了對抗甘蔗的種植,到處都種植了甜菜。

《食史百味》蔗中精煉滋味甜,背後浸透奴隸苦:砂糖的歷史

這是19世紀末,為立體鏡製作的影象,標題是“陽光普照的佛羅里達當地甘蔗種植者”。

朗姆酒和革命

《食史百味》蔗中精煉滋味甜,背後浸透奴隸苦:砂糖的歷史

17世紀末,出現了與英法兩國的三角貿易不同的三角貿易。在美國新英格蘭(殖民地)的波士頓、紐波特、羅德島等港口城市的移民,從西印度群島購買了砂糖精煉後的副產品——糖蜜,開始自釀朗姆酒。法國為了保護本國的白蘭地生產商,禁止在本國殖民地製造朗姆酒。在當地沒有市場的法國製糖企業,只好以英國企業的半價甚至更低出售糖蜜。所以從1690年開始,美國新英格蘭的朗姆酒蒸餾廠不再從英國製糖企業購買糖蜜,而是從加勒比海的法國製糖企業購買糖蜜。也因此美國新英格蘭的業者可以低成本地製造朗姆酒,奴隸商人則改用美國產朗姆酒作為貨幣,在西非購買奴隸透過大西洋航線運往甘蔗種植園。

《食史百味》蔗中精煉滋味甜,背後浸透奴隸苦:砂糖的歷史

1733年,英國試圖停止這種貿易,這對英國在西非的事業造成了打擊。於是,政府決定對從西印度群島的法國殖民地進口到美國新英格蘭的糖蜜徵收關稅,並通過了《糖蜜法》。這個《糖蜜法》徵收每加侖6便士的高額關稅,按時繳納這個高額關稅,關乎朗姆酒蒸餾廠的存活。顯然,這是益於英國製糖企業的。但現實是,英國製糖企業的糖蜜供應不足,因為其中大部分已經賣給了加勒比海地區的朗姆酒生產商。美國新英格蘭的朗姆酒生產商並不打算老老實實繳納這個不合理的關稅,他們從法國殖民地走私糖蜜,必要時向海關職員行賄。可以說,這開創了美國殖民地公然反抗英國嚴格徵稅的歷史先例。

實際上,在徵收關稅之後的數十年間,波士頓的朗姆酒產量一直在增加,英國甚至放棄了徵收關稅的計劃。但是在1754年到1763年之間,美國本土的英國殖民地和法國殖民地之間爆發的法國印第安人戰爭中,英國因為籌措戰爭費用,導致了鉅額的公共債務,所以頒發了1764年的《糖蜜法》,欲再次對糖蜜徵稅以彌補這部分債務。這次《糖蜜法》徵收的關稅,雖然只有之前頒佈的《糖蜜法》關稅的一半左右,但殖民地方面還是非常憤慨,認為美國新英格蘭殖民地沒有向英國議會派遣代表,反對在沒有得到同意的情況下就徵收糖蜜關稅,打出了“沒有代表就沒有課稅”的口號。

《食史百味》蔗中精煉滋味甜,背後浸透奴隸苦:砂糖的歷史

第二次執行《糖蜜法》並不像第一次執行那麼嚴格,但這次卻包含了執行關稅徵收的條款,不單是為了彌補戰爭費用,還會給殖民地和給英國本土帶來利益。但是,以前也曾被實施《糖蜜法》的美國人,不想再接受課稅了,不僅是《糖蜜法》的關稅,還有1765年的《印花稅法案》、1767年的《湯森法案》、1773年的《茶葉稅法》這些關於課稅的法案,一概抗拒。最初為了抗議這些稅金而聚集在一起的人們,最終成為美國獨立運動的核心。而且,英國為了執行法律而採取的手段,更是促進了美國的獨立運動。

承認糖蜜是美國獨立不可或缺的材料,沒有理由感到羞恥。

約翰•亞當斯,1818年

波士頓糖蜜大洪水

《食史百味》蔗中精煉滋味甜,背後浸透奴隸苦:砂糖的歷史

1919年1月15日中午12點30分左右,在波士頓的北端地區,裝有200多萬加侖的巨大儲罐破裂,糖蜜形成12米高的巨浪流,造成21人死亡,附近的鐵路線路也發生了扭曲。這個儲罐是由Purity蒸餾公司(Purity Distilling Company)所有,該公司用糖蜜製造工業用酒精。當地居民發起了集體訴訟,Purity公司最初認為是無政府主義者炸燬了儲罐,但後來明確了是由於儲罐質量低劣,經不住內部壓力的突然增大導致的破裂,最終雙方達成和解。

巴西的砂糖

《食史百味》蔗中精煉滋味甜,背後浸透奴隸苦:砂糖的歷史

《食史百味》蔗中精煉滋味甜,背後浸透奴隸苦:砂糖的歷史

時至今日,巴西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蔗種植國。巴西的砂糖精煉廠不僅可以精煉砂糖,可以從糖蜜中蒸餾乙醇,還可以透過燃燒甘蔗壓榨殘渣來發電,為精煉廠提供電力。以20世紀70年代初的石油危機為契機,巴西政府於1976年制定了法律,規定巴西國內所有小型轎車都必須在燃料中加入乙醇。到目前為止,乙醇的混合量根據供給量的不同,從10到25%不等,巴西因此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生物燃料使用國。

海地和古巴

《食史百味》蔗中精煉滋味甜,背後浸透奴隸苦:砂糖的歷史

1804年,法國殖民地聖多明克革命成功,海地共和國誕生後,法國甘蔗種植園主們轉移到古巴和路易斯安那,在那裡也使用奴隸經營甘蔗種植園。革命前的海地是加勒比海地區屈指可數的砂糖產地,隨著砂糖產業的衰退,這個富裕的殖民地的經濟陷入了奔潰狀態。而且1825年法國以“不賠償就動用軍事力量”威脅海地賠償因革命造成的損失,讓海地揹負了鉅額的債務。原本就因失去砂糖貿易而脆弱不堪的海地經濟被打垮,在無法完全恢復的情況下,腐敗和暴政使情況進一步惡化,這個狀態到了現代仍在維持。

古巴砂糖

《食史百味》蔗中精煉滋味甜,背後浸透奴隸苦:砂糖的歷史

圖中情景為1870年代古巴的甘蔗種植園。古巴到1886年都沒有廢除奴隸制度,所以圖中描畫的人應該也是奴隸。

與海地的痛苦相反,古巴的砂糖產業透過向不斷擴大的美國市場供應,實現了快速增長。美國獨立革命時期,英國全面禁止加勒比海地區的英國殖民地向美國出口商品,而向古巴開放了市場。此後,古巴不僅因為海地農場主的流入而增加了甘蔗產量,還因為1812年美英戰爭期間加勒比海貿易再次中斷而受惠。另外,古巴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沒有受到英國和法國廢除奴隸制度的影響,砂糖種植園一直使用奴隸,直到1886年奴隸制度結束。在19世紀,美國的投資者收購了古巴的很多製糖企業,其中很多人參與了美國砂糖收購公司的設立。這家公司在紐約布魯克林建廠,在20世紀初幾乎控制了古巴所有的砂糖生產。

《食史百味》蔗中精煉滋味甜,背後浸透奴隸苦:砂糖的歷史

美國透過控制糖業市場來控制古巴。美國和古巴的糖業大亨阻止人民在未開墾的土地上種植其他食品,從而保持人民的窮困,讓人民除了種糖毫無選擇。1898年,美國介入古巴的獨立運動,爆發了美國西班牙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美國在古巴施行了軍政。古巴從西班牙完全獨立是在1898年,而美軍最終離開古巴是在1903年之後,就算離開了,關塔那摩還是留有美國的海軍基地。進入20世紀後,美國的商業界對糖業以外的產業進行了一些投資,開始支配古巴經濟。但不久兩國的關係突然迎來了終結,因為1959年的古巴革命成功,領導革命的是菲德爾・卡斯特羅,一個古巴甘蔗種植園主的兒子。

直到今天,糖的地位還是不可替代,生活中、工業上,方方面面都要用到糖。就吃而言,糖能提供能量,甜食能安撫情緒。有糖參與的美食不用我舉例了吧?你們每天張口就能吃到含糖食物。

然而,甜食雖美味,不可過量哦~

《食史百味》蔗中精煉滋味甜,背後浸透奴隸苦:砂糖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