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家有四樣,不富也旺”,你知道是哪四樣嗎?越早知道越受益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也形成了不少的民間俗語,這些俗語雖然通俗,卻又發人深思。它們是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的總結,一般都是經過口口相傳而來,這些俗語也反映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這些俗語在告訴人們如何為人處事,有些是關於家庭方面的,有些是關於工作方面,即使是在多元文化流行的現代社會,俗語也絲毫沒有落伍。

俗語“家有四樣,不富也旺”,你知道是哪四樣嗎?越早知道越受益

家是溫暖的港灣,是在外遊子魂牽夢繞的地方,也是人生的驛站。人們懷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都希望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滿、興旺發達。民間有句俗語“家有四樣,不富也旺”,很多人認為,只要家中有這四樣東西,那麼這個家庭必然會興旺發達。

俗語“家有四樣,不富也旺”,你知道是哪四樣嗎?越早知道越受益

第一樣:敬老懷幼

尊敬孝順家中的老人,使他們得到尊養和安寧;愛護家裡年幼的孩子,使他們得到撫育和保護。民間老話有云“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也被認為是人間最大的“善”,傳統文化裡的儒家、佛家、道家無一不將“孝”作為最重要的行事準則之一。佛教將父母認為是心中最大的佛;儒家將“忠孝仁義禮智信”作為文化核心;道教將孝道作為修行之本,“欲學仙道之長生,必先修人道之孝行,人道未了,仙道難全”。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用心侍奉老人,關懷幼兒,那麼家庭必然會興旺。

俗語“家有四樣,不富也旺”,你知道是哪四樣嗎?越早知道越受益

第二樣:慈心於物

“慈心”就是仁慈、慈愛之心,“慈心於物”就是對待萬物要有仁慈之心。看到有人捕捉到野生動物,將它解救下來放生,或是看到有人遇到危險,伸出援手,這些都是慈心於物的一種表現形式。像佛教的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道教也常常將“慈悲”掛在嘴邊,讓人有同情心憐憫心對待他人。有了慈心,就是屬於積德行善,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自己的子孫也會跟著沾染福氣。

俗語“家有四樣,不富也旺”,你知道是哪四樣嗎?越早知道越受益

第三樣:勤儉持家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正如學校裡學習的古詩《憫農》那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還有“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先輩教導我們要勤儉節約,不能鋪張浪費,這樣的日子才能細水長流,生活也會更加幸福。老子在《道德經》裡寫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過度沉迷於奢華的生活中不但對身體不利,也會造成家庭不和睦。勤儉持家可以說是一種知足常樂的生活態度,這樣才會讓家庭興旺。

俗語“家有四樣,不富也旺”,你知道是哪四樣嗎?越早知道越受益

第四樣:兄弟相友愛

在古代社會判斷一個家族是否能長盛不衰,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人丁興旺,家裡兄弟姐妹多,就意味著人丁興旺。不過假如兄弟之間相處不夠融洽,那麼將影響家族的發展。兄弟相友愛就是古人常說的“悌”,常常將“孝悌”放在一起,古語有云“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悌”通“弟”)。”兄弟之間互相關愛,兄弟齊心,其利斷金,這樣的家庭才能和諧。入孝出悌,兄友弟恭,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石。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道家文化漫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