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又右有友的同源與音變考

在發了上一個帖子 手爪抓取討掏同源考 之後,我又想到了又字。

比如,取的聲旁又,取=耳+又(手),那麼這個又=手需要詳細解釋一下。

又的甲骨文=手

手又右有友的同源與音變考

手的甲骨文

手又右有友的同源與音變考

手=又的本字,或兩者同源,但很多人就不懂了,為什麼do會變成you音?

其實,這個是d子音的零化,見: d子音的零化 ;

這個類似日耳曼語、英語的你的演化:du ——> tu ——> thu/ thou ——> you這個過程,見問答: 古英語裡的 thou/thee 是怎樣演變成 you 的?; 見帖子: 英語you、yo、ye的來源 ;見影片: 古英語裡的 thou/thee 是怎樣演變成 you 的?;

然後看右字,

右的甲骨文=手+口,

手又右有友的同源與音變考

如果按照上面的上古音分析,又=do音,口=co音,兩者疊加,應該還是do音,但是在詩經中,右押韻i。這是非常令人費解的。

右旁的字,有 佑祐若醢,其中只有醢現在是i韻,其餘都是o韻。仍然迷霧重重。

看第一個佑,表示輔佐,幫助,保佑,看來與佑的甲骨文的含義有所聯絡,但如果左右=佐佑(佐助+佑助),那麼左古音=do,右古音=do,古人如何區分?可以先排除。

然後轉機來了,在佑的異體字中,有一個字,侑you,意思是幫助人吃飯,

手又右有友的同源與音變考

這個就符合右的甲骨文意思了,手+口,可不就是把食物餵給一個人嗎?並且,有旁的字,洧wei也是i韻,這進一步驗證了侑很可能是右字的本義,餵食、餵飯、餵肉(有。以前甲骨文字典將有字解讀為手抓肉,表示有肉,有財產,現在看來,餵肉才是更符合的),

要認真地看看餵字了,餵造字很晚,漢代說文沒有記錄,宋代廣韻才開始有。餵wei,根據周音理論,上古音ci,與又、月(肉)的韻都不同,它真的可能是有的最初讀音嗎?也即,有=又(手)+月(肉),古音真的是ci而不是do麼?

有組: 侑哊囿姷宥峟戫栯洧烠珛痏蛕賄迶鬱酭銪陏鮪絠詴賄銪鮪

讀音: Yòu yòu yòu yòu yòu yòu yù yǒu wěi huí xiù wěi huí huì yòu yù yòu yǒu duò wěi gǎi wēi huì yǒu wěi

仍然是很難判斷的,i韻o韻都有,零子音、c子音、d子音都有,而零子音既可以來自c子音,也可以來自d子音,所以就很難判斷了。

右、有在詩經中都押韻i,二字同音,但如何區分,如果意思都一樣的話(都是餵飯,一個更具體,是餵肉)?這裡就可能是聲調的不同了。上古聲調應該比現在多,我預計在10個以上(尚未研究)。

再看醢字,最早見於楚國文字,=酉+有

手又右有友的同源與音變考

說文中有=酉+右,=酉+有,兩種形態,基本確定,在漢代仍然是右、有同音,都是i韻。

那麼是否可以推測,在先秦時期,右、有就已經發生過o——>i 的韻變?然後歷史又輪迴,i——>o韻變?

回到了出發點?

再討論友字,

友的甲骨文=兩個又

手又右有友的同源與音變考

在甲骨文時代,只有相同形狀的兩隻手,均為右手。到了金文時代,衍生了一種異體字,下面加了一個甘字,可能是會意,表明兩個人搭把手一起做事情,很開心。

需要注意的是,說文解字在漢代寫了一個異體字,將友=雙手+甘寫成友=羽+白,沒錯,與習一模一樣!

目前的古文字典將許慎的這一做法解釋為訛變,我認為欠考慮。

在詩經中,有-右-友 幾個字都是押韻i,而習從古至今似乎都是i韻。這不是巧合。

結合說文的錯誤,應當可以這樣理解:習的讀音,起碼在漢代,=有-右-友的讀音!

那麼根據手古音do的音源,習古音di,那麼有-右-友的古音應該都是di,或起碼類似di。

這裡問題又來了:上面根據洧i韻,推導其古音可能為ci,當時並未想到di。

現在綜合來看,很有可能是d的顎化音,因為c的顎化音類似d的顎化音,最終兩者會統一為j 或i,乃至零化(子音脫落),見: d子音的零化 ; 英語you、yo、ye的來源 ; 宜韻變考 ;

那麼尤其在子音零化階段,極有可能這幾個字都是零聲母,讀作i!

這個解釋最為合理,也淡化了c子音與d子音的差別。因為兩者的顎化音是統一的。

Hand, Manual, Again, Right, Have, pluiepoco, 20211114